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抗日战争中、后期,围绕上海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出现了一个仅有9人却具有鲜明特色的诗歌流派。他们诗风虽然各有特色,但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勇于诅咒黑暗、歌颂光明、情感真切是其内容上的一致追求。艺术上,他们不拒绝传统,却又在技法上较多地吸收西方现代派的营养,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新诗的表现力。当时,这批年轻诗人形成的诗派并无统一的命名,直至1981年他们的诗歌合集《九叶集》出版后,史研究家们才以“九叶诗派”名之。因而,“九叶诗派”是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命名在80年代的一个诗歌流派:  相似文献   

2.
一个从未见过光亮的人说:“如果我能拥有短暂的光明,哪怕几秒,我也知足了。”一个本拥有光明的视野却因为一次意外而从此陷入黑暗之中的人说:“我宁愿不曾拥有光明,从明亮转入黑暗,太令我痛苦。”一个拥有一双明亮眸子的人却说:“让我眼前漆黑一片吧,这总比让不堪入目的一幕幕刺伤我的心来的好。”可以想象一下当他们走到一起互述心曲的场面。一个始终没有得到想要的;一个经历着从拥有到失去的痛苦;一个手捧着千疮百孔,渴望将它丢弃。在第一个人的脑中,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充满新奇。在第二个人的脑中,留下的也太多是…  相似文献   

3.
作为大学文学教师,在诗的问题上,近些年来我所面对的是一个令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中,诗的园地在急剧地缩小:爱诗的人寥寥无几,写诗的人所写的已大多根本不是诗,包括文学报刊在内的媒体把诗打入冷宫,在大学里连中文系的研究生都对诗没有兴趣;另一方面,硕果仅存的诗歌爱好者却又出奇地执着:我总是能遇到一些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本不是诗人,却爱写诗,这种爱好像是一种天性与本能,写了诗,渴望与人交流,却又似乎从来并不谋求发表,他们只望你于此能有一种精神、情感与心灵上的积极回应。我在想,难道我们除了口腹之欲的满足和对物质财富的追逐之外,不再需要什么了吗?这样的人是不是健全的人,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健全的生活呢?我反复思虑,觉得不是。因为,这一切总是让我感到生命的贫弱、人性的枯乏,仿佛世界在不断地沙化,而活着本身不过只是活着而已,尽管外在的诱惑极多,却没有魅力,没有那种足以让你沉醉其中心摇神荡的感觉。你承认:生活是相对舒适的,然而并不很美丽。当此时,我从那些渴望交流的诗歌爱好者那里,往往能收获到由衷的欣慰。他们的诗也许并不成熟,但即使是稚拙,内中也充满了率真;即使是素朴,也发散出一种耀眼的华丽:这是人的华丽,生命的华...  相似文献   

4.
我们知道,作为形式而存在的语言是个综合概念,它与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要素紧密相关,因此,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的相关要素来思考、发现、探究和理解文本,来感受诗人心灵之弦的微妙震颤。下面结合本人执教诗歌的做法和体验,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诗歌语言形式的言说功能。一、语义的言说功能心想“成为太阳的一生”的“新生代”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首让人非常难懂又令人格外喜爱的诗作。诗的第二节是这样的:“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以其生动的感性特质呵护着人的感性生活和人的精神生活。但诗歌却不幸遭遇了应试。诗歌本来是一个生命体,是性情之物,是作者灵性和生命的结晶。但在我们的课堂却变成了一个由主旨、形象和表达技巧组成的僵尸。读诗应该展开与诗歌的对话,应当学会欣赏,而欣赏诗歌从根本上讲就是欣赏生命。但在我们的课堂却是大砍大杀,把诗歌分析成各种碎块。欣赏应该是各依自己的性情,见仁见智,此之谓“诗无达诂”,而我们的课堂却拼命追求标准答案。再看一看各种语文杂志和语文网站上的所谓诗歌鉴赏论文,几乎是技术主义、操作主义的陈词滥调。可以说上述一切都是科学主义“、应试教育”惹的祸。那么,教师的状况如何呢?以我的观察来看,我以为他们中有不少人不读诗,或者不会读诗。一方面他们本身就是科学主义、“应试教育”的产物,他们虽然学了几年汉语言文学专业,但是满肚子的文学史和语言知识,这些科学化的知识代替了他们对文学生命的鲜活感悟,使他们生命中的诗性潜质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另一方面,长期的应试教学实践的消磨,整天跟成绩、解题技巧打交道,早已使他们灵性尽失。教师和“应试教育”交互作用,使诗歌教育失去了存在的可能。可以说通过课堂,诗歌已难以本真状态进入孩子...  相似文献   

6.
吟诵与黔学     
顾久 《贵州教育》2023,(Z2):4-5
<正>“吟诵”是诗文(特别是诗歌等韵文)阅读与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陈寅恪先生考证:魏晋南北朝人听佛门唱经,启发他们从汉语中发现跌宕抑扬的四声及吟诵。该观点得到众多专家的赞同。但“四声”区分虽在魏晋,诗歌的吟唱却出现很早,先秦《诗经》就多“披之管弦”的配乐内容。人们普遍认为,音律相协,可吟可诵的才是诗歌。如清人袁枚:好诗“其音悦耳”,“文曰作,诗曰吟,可知音节之不可不讲”;朱光潜先生:“诗必定有一个固定的音律,这是一个传统的信条”;王力先生:“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  相似文献   

7.
无边的黑暗     
《高中生之友》2014,(10):39-39
卓玛: 经常我都会被同一个梦境惊醒,周围是一片黑暗,看不到熟悉的身影.远远的似乎有声音,但是,却依然无法看到他们的脸。我想拉住一个人的手。却发现能够握住的,只是空气,我追逐那些背影.却始终都是一个人。黑暗,一切都是黑暗,我无法看到光明,也不能找寻到一点点光的踪迹。  相似文献   

8.
他,天生就是一个盲童。他的眼中从未有过光明,有的只是黑暗。他很渴望见到光明,他问妈妈说:“妈妈,你们为什么看得见,而我看不见,为什么你们有光明,光明又是谁给的呢?”他经常这样依偎在妈妈怀里,傻傻地问妈妈,妈妈每次只是轻轻说两个字:“太阳。”“太阳不够亮,我看不见它,我长大了一定要多种几个太阳,去照亮别人。”别人问他长大要干什么,他就说:“我长大了要当种太阳的孩子。”有些人认为这只是个笑话,而他妈妈却告诉他:“孩子,重要的不是眼睛,而是心灵,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棵太阳树,需要用善良美好去浇灌,太阳成熟了,你就会成为一个充满…  相似文献   

9.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是他们千锤百炼、执着追求完美境界的真实写照。正是他们抱定“一诗千改心始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决心 ,为中国的诗歌殿堂里创造了众多诗意盎然的词语。这些词语除了本身原有的意义之外 ,还带着使之诗化的各种感情和韵味。这种种感情和韵味 ,是由于这些词语在诗中多次运用而附着上去的 ,它们难于用训诂的方法予以解释 ,也是一般词典中难以包括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几首古诗词里的“断”字就是个例子 :《短歌行》 :“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孔雀东南飞》 :…  相似文献   

10.
灯亮了     
黑暗中,灯亮了.灯给人光明,给人温暖.在一瞬间,灯让我们从黑暗到光明.安琪,我的挚友,你是我生命中的一盏灯. 那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夏日,天空乌云密布,空气闷热至极.忽然,一道道闪电,划破了乌云,撕裂了天空;一声声雷鸣,炸响在我们的耳边.教室里却异常安静,呼吸声清晰可闻,正在进行的是一场数学模拟考.“时间到!交卷!”监考老师坚定地说.“怎么办?还有一道题……”我的心吼着,推托着极不情愿交卷.  相似文献   

11.
挫折的美丽□吉林一考生“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是著名诗人顾城最有名的诗句。看到“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这样的话题,我首先想起了这句诗。如果我们从挫折和痛苦这个角度来解读这句诗的话,我认为是最恰当不过的了,“黑夜”是遭遇的挫折,“黑色的眼睛”是遭遇挫折后的痛苦,“寻找光明”是释放痛苦,也就是缩小痛苦的一种很好的方式。真的,在人生中,能有几人有这样的襟怀呢?这又让我想起了他们:当盛唐的诗篇,在浩瀚宇宙间响震寰宇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胸怀大志的李白。年轻的李白,带着对仕途的憧憬,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天子…  相似文献   

12.
自从宣傅总路线以来,我就准备让孩子们写一写有关总路线的文章。但总怕他们写不好,未敢动手。我也老早就打算,通过“八月的营火”和“我们是接班人”这两课的教学,更进一步培养儿童对诗歌的爱好,并且让他们写一下诗。但又考虑这不是他们力所能及的。怎样来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呢?这是我经  相似文献   

13.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游途趣闻〕●顾城(1956—1993),我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上世纪70年代,他的作品在青年读者中产生很大影响。1980年,他以《小诗六首》参加“青春诗会”,引发了一场“朦胧诗论争”。1981年,他因《抒情诗十首》获“《星星》诗歌奖”。●我国当代朦胧诗始发于上世纪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有: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等。●这是一首表现一代人在困境中追求理想的诗。诗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对“黑”字的运用,“黑夜”可以理解为对艰苦和险恶环境的描写;而“黑色的眼睛”则可理解为一个人追求“光明”的信念,因为是在“黑夜”的环境中,所以“黑色的眼睛”就显得更加突出和有震撼力了。一代人@顾城  相似文献   

14.
尽管中小学生学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和今诗,但从来没有相应的诗歌写作练习,他们虽然掌握了一些诗歌知识,但并不具备写诗的能力。我把中小学生写作上的这种先天不足称为“缺诗症”,而且我认为多年来学生写作水平低下的情况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5.
我常常游弋在现实和虚幻之中,期望现实中不能做到的事情可以通过梦境来实现。就像我渴望在撒哈拉沙漠里找大海,却永远只能在梦里寻觅。生活里总是充满许多不必要的无奈和悲哀。而我经常抱怨世界的不公和命运的坎坷。不了解“身在福中不知福”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直到有一天我在一本书中看到一句话。“把生命中的每一天当作人生中的最后一天”,从此,我走进了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一个虽然黑暗但却永远充满“光明”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究竟有什么含义 ,本诗的主旨到底是什么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教参》说 :“凡此种种 ,描绘得富丽堂皇 ,好一个‘洞天’ ,好一个‘仙境’ !光明一片 ,济济一堂 ,呈现出一个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 !这便是诗人所梦寐以求的乐土 ,当然地形成了梦游中的高潮。可惜 ,一觉醒来 ,梦景消失。诗人苦闷犹存 ,只得回到人间。”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的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说诗中的“梦”是因为诗人“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而幻化出的他所向往的“神仙世界” ;对本诗的主旨则解说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  相似文献   

17.
十分钟是金     
[案例 ]阴天。停电。下午第三节高一 (6 )班的语文课。离下课还有十分钟。“同学们 ,今天你们太辛苦了 ,老师很感动 ,同时也特别想知道处在今天这样‘暗无天日’的特殊环境下学习 ,你们有什么感想。希望每个同学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请思考两分钟。”两分钟后 ,同学们的轮流发言开始了———“黑暗中 ,眼睛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神采 ,但耳朵却大出风头“光无法透过厚实的墙 ,更不会绕道而行。”“在黑暗中学习 ,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黑暗是暂时的 ,光明就在明天。”“黑暗给了我眼睛 ,我要用她寻找光明。”“失去了才知道拥有的可贵。…  相似文献   

18.
诗歌鉴赏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诗的感觉去把握诗的思维,从而进入诗歌本。诗歌本中以意象为基本单位构成诗的思维不同层次。对诗的思维不同层次的把握,使鉴赏对诗歌本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分析。但在诗歌鉴赏中还必须通过对诗歌的本体性特征“诗家语”的感悟去把握诗歌的独特性,在艺术再创造中充分发挥鉴赏的想象和联想的作用,根据“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原则去鉴赏诗歌和获得诗美享受。  相似文献   

19.
黑暗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提起来是一种恐惧;光明对于久居山村的人提起来是一种望尘莫及的祈盼。光明在每个人心中的地位不一样:对某些人来说“不夜城”是他们的居所;而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带着欣喜的爱恋……海伦·凯勒的黑暗,需要我们以盲聋哑的“特性”去接受;贝多芬的黑暗,需要我们以一位音乐家失去倾听大自然的双耳来感受……  相似文献   

20.
所谓诗意的阅读,就是根据诗歌的内在特点来解读诗的内容,而不是用阅读其他文体的方法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其最主要的有这样三个方面:   一、诗中的情节,看似“故事”又不是“故事”,避“实”就“虚”才能把握诗中的真意。   即使不是叙事诗,在诗歌中也常常会有一定的情节。如果我们不从诗歌的特点去阅读,就会以为这些情节也和散文、小说的叙事一样是为了通过一定的事件来反映生活和表现主题。其实诗歌中对所谓情节的叙述,其用意并不是在于故事,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形象,或者是一个形象符号,通过这些形象的组合表达一种思想和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