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在不断地发展."于"字由古代汉语的动词、名词、介词、连词、助词五种词性发展到现代汉语的介词、名词、词缀,中间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演变的过程也十分复杂.在"于"的语法化过程中,不仅"于"的词性发生了变化,"于"的词义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依据"于"的语法化过程来考察语言的演变.  相似文献   

2.
"怕"是现代汉语的高频词,既是一个高频动词,又有虚词的用法。从上古到现代"怕"的词义处于不断演变中,"淡泊宁静"是其本义,后来"泊"代替了"怕"表"淡泊"义。"怕"表"害怕"义出现于东汉时期,后逐渐发展出"担心"疑虑"和表示推测的含义,"怕"字不断虚化。本文考察了"怕"字的来源,分析了其词义演变的过程和诱发"怕"字语法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流行语的发展演变往往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以高度浓缩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且它的发展演变多数情况下和自然语言的发展演变具有一致性,因此,考察每一个具体流行语的发展演变规律都有助于对自然语言发展演变规律的揭示。考察流行语"躲猫猫"到"XX死"的演变过程,探求原因,认为语言的发展创新是一个优选的过程,那些常用、能产性强的结构和表义明确、含义丰富的表达形式在竞争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历时和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基于CCL语料库,重点考察"脚"和"足"的词义演变过程与动因。发现:第一,"脚"最早出现于篆体字中,历经朝代更迭,词义发生扩大,词义辐射范围扩大,从指称身体部位逐步转移到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乃至文学中。"足"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中,但至今词义变化不大,词义基本局限于身体部位与物体支撑物及物体的基础与下部三方面;第二,二者词义于汉发生重叠,到唐"足"的大部分词义被"脚"覆盖,"脚"基本实现了从"小腿"到"脚掌"的转变;第三,隐喻的象似性在二者词义演变的认知机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指出现代汉语副词“索性”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了《朱子语类》中“索性”的语法功能 ,并把它同现代汉语进行了比较 ,认为现代汉语中的主要用法在《语类》中就已经基本具备。最后探讨了“索性”的产生与发展 ,认为“索性”产生于宋代 ,现代汉语的全部用法至明代已经全部产生。  相似文献   

6.
"乡"最早出现于甲骨文和陶文中,反映了具有浓厚血缘特征的亲族关系。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和基层组织体系的完善,"乡"逐渐演变为一级重要的基层行政组织,并突破了国野制度的限制和血缘关系的束缚。至春秋战国之际,乡制在各诸侯国中得以普遍的确立。"乡"的发展演变是研究和探讨先秦时期基层组织管理体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剖面。  相似文献   

7.
"要紧"和"紧要"作为一组同素异序词并行于普通话中。两者的并行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晚唐五代的文献中。"紧要"先于"要紧"出现,它的产生是由两个近义语素"紧"和"要"并列组合而成,没有经过句法上的短语到词的演变阶段。"要紧"是在"紧要"的基础上运用同素异序构成。两者先后出现,后长期并存。随着语言的发展,两者的词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演变。其词义演变与联想作用、人的思维的发展变化以及"紧"的虚化义的产生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却"从上古的动词发展到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副词,其间经历了漫长的时代,其语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现代汉语中的诸多用法产生了影响。在历史演变的视野中考察"却"的不断演变、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求其语义演化机制和原因。  相似文献   

9.
"劫"在古代汉语中意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一曰以力去曰劫,"后引申为强劫、强夺之意;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劫产生了灾难、天灾人祸等意义,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本文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考察了"劫"在词义演变过程中的发展轨迹及演变时间,并探讨了其中的演变原因.  相似文献   

10.
"飞蛾投火"亦作"飞蛾扑火",经常在书面语和口语中出现.这一成语的源头在东汉支谶译<遗日摩尼宝经>中已出现,用来比喻自寻死路.进入中土文献后,产生了新的意义,用其来比喻不顾命地奔赴所向往的目标.本文从来源、格式的发展演变、内部组合方式等几个方面对成语"飞蛾投火"展开了多角度的考察,以期全面准确地理解该成语.  相似文献   

11.
"吃"字被动句是近代汉语时期一种特殊被动句式,约晚唐五代萌芽,元明发展,在元代话本、明代"三言"、"二拍"、《水浒传》、《金瓶梅》等白话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清代逐渐消亡。本文从"吃"字被动句的产生、发展和消亡三方面进行了详细考察,客观呈现"吃"字被动句的演变路径,为"遭受"类来源被标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和线索。  相似文献   

12.
“于”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介词用法。从甲骨文的时代到先秦,汉语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一步。通过对《论语》、《史记》、《世说新语》三部著作中“于/於”的再考察,理清“于/於”从先秦到魏晋的发展演变,在前贤已有的研究成果上。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文山学院学报》2016,(2):14-20
清中后期,团练势力开始崛起,这种源于保甲的基层社会控制组织,在保卫基层、消弭基层社会动荡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该文以团练为切入点,考察了晚清云南团练组织的兴起、发展、向"团保合一"的演变及其最后的角色转变。通过对这一历史过程的考察,揭示了晚清时期云南基层社会控制的演变历程,以及由此引发的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空间维度词"宽"为研究对象,从历时层面考察"宽"的语义演变机制。首先分析"宽"的原始义与原型义,然后确定"宽"语义发展的两条途径——直线型与辐射型,最后在明确"宽"语义发展途径的基础上,探索"宽"的隐喻义及其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15.
简帛医籍文献具有较强的口语性,能真实反映汉语早期语言面貌.通过对简帛医籍文献句式的穷尽性统计,发现了一些新的语法特点:语法学家认为"者也"句式是上古汉语的"典型结构",在简帛医籍文献中出现频率很低;简帛医籍文献中出现了新的"是为""为是"判断式.全面考察简帛医籍文献中的句式,对于纵向理解古汉语句式的使用情况和发展演变路径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湘南学院学报》2017,(4):76-80
分析了"憾""恨""怨""悔"在不同时期词义的历时演变,对其出现的语言环境进行具体考察和分析,发现这四个词在不同时期都有"怨恨"义,并且不同的词在同一义项中其情感色彩强弱、语义指向、语法搭配等都有一定的差异。从先秦到元明清直至现代汉语时期,"憾""恨""怨""悔"的基本义在历时演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转换,各个词的基本义逐渐单一化和明确化。  相似文献   

18.
上古"墙壁"概念域没有上位词。东汉时,"墙"发生了上位化演变,并新出现了复音上位词"墙壁"。唐代,"壁"也上位化了。唐宋时期,"壁"和"墙"都成为强势上位词。元明以后,"墙""壁"的功能逐渐分化,到清代,"墙"取得了强势上位词的地位,"壁"则语素化了。在考察"墙壁"概念域上位词历时演变的基础上,从韵律、语义、认知等角度探寻上位词产生的原因及"墙""壁"功能分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汉语中,"何况"和"况且"这对连词在意义与用法上都存在着很多交叉点。利用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对"何况"与"况且"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历时考察。"何况"和"况且"都是由古代汉语中的连词"况"发展演变而来,并探讨了这个过程中汉语本身所具有的双音化发展趋势、汉译佛经的影响以及同义词复合的构词方式等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瞧"放在动词后的用法最早出现在《红楼梦》中,此时,"瞧"已经不再用作动词。考察"瞧"的古义与今义、语法化的路径及机制,从而了解"瞧"作为语气助词的来源及演变过程。"瞧"作为语气助词在方言中使用得最为频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