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段对话描写,占去了《登山》(第九册第4课)这篇课文三分之二的篇幅。教学中,可以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这些对话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呢? 一、渲染危险铺垫下文靠近深渊的小路究竟是怎样地令人心惊胆颤,作者除描写巴果茨基通过小路的情景从侧面作了渲染外,就是通过对巴果茨基和列宁第一次越过小路前的对话描写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2.
《登山》(第九册第4课)记叙了十月革命前,列宁和巴果茨基隐居在普罗宁时,一道走险路、爬山看日出的故事,赞扬了革命者不怕危险,勇于战胜困难,自觉地锻炼自己意志的精神。登山,本来是件平常的事,但作者却从这件小事发掘出深刻的思想内涵。文章着力描写了列宁他们舍易就难,沿着一条危险的小道攀登的情景。列宁登山走的是怎样危险的小路呢?是靠近“深渊”的小路。文章通过记叙列宁和巴果茨基的对话展示出巴果茨基担心发生意外,不愿带列宁走小路,又不好直说是路险难走的缘故。(两处省略号可说明)当列宁听说后仍提出“我们就从那条小路走吧!”  相似文献   

3.
《登山》 (六年制第八册 )讲的是革命导师列宁登山看日出时 ,两次走过临近深渊的那条小路 ,自觉磨炼意志的故事。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设计了画、演、写、议四个教学步骤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效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一、画一画 ,认识小路的险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有一个句子 ,即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 ,一边是峭壁 ,一边是深渊。”学生只有充分理解了“险” ,才能充分认识列宁坚持走这条险路的勇气和魄力。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根据文字描述绘制简笔图 ,帮助学生体会小路的“险”。师 :列宁在巴果茨基的陪同下…  相似文献   

4.
正俄国十月革命以前,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有一天早晨,列宁请巴果茨基做向导,到山顶看日出。因出发晚了,为了赶上日出,他们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那条路宽只能容下一只脚,一边是悬崖,另一边  相似文献   

5.
《登山》(人教版第八册第五组第17课)一文,主要叙述了列宁两次走“经过深渊边上”的小路的经过。第一次是为了赶时间看日出,第二次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教学时,我们可抓住列宁的心理变化,通过议、比、看、写,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人物特点。一、议中体会心理变化教学描述列宁第一次走小路的部分(2~18自然段),我们可分三步进行。1.明“路情”。找出描写小路的句子,说说那是条怎样的路?让学生通过对“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的理解,感受路的窄和险。2.知“心情”。划出描写巴果茨基走…  相似文献   

6.
《登山》记叙了列宁在十月革命前隐居普罗宁时,与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一道登山的故事,文章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如何教学这篇课文?我们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紧扣“险”字,了解故事内容。列宁与巴果茨基登山观日出,侧重叙写的是如何“登山”,作者突出了哪几点?  相似文献   

7.
《登山》记叙的是列宁在一次登山看日出时 ,来回两次走过悬崖上靠近深渊的小路的故事 ,表现出革命导师勇于战胜困难 ,自觉锻炼意志的可贵精神。文末一段列宁说的三句话 ,是全文的中心所在 ,教学时 ,可紧抓这一中心段进行变序教学 ,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一、自学入手 ,直奔中心1 出示自学提要 ,让学生通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填空 :本文写列宁在的时候 ,和巴果茨基次走过的小路。第一次走是因为,第二次走是为了。 ( 2 )按照“隐居———走险路———再走险路”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并概括段意。 ( 3)找出课文的中心段 ,画一画 ,读…  相似文献   

8.
曹禺的《雷雨》充满了丰富而复杂的细节描写,比较突出的有:建筑与布置、服饰、人物肖像、笑的描写、哭的渲染、骂词、曲调唱词、声响和雷雨意象等几个方面。这些细节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于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渲染气氛、刻画心理和提纯语言都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紫 《高中生》2013,(1):8-9
语言描写是一种通过对人物对话、独白及语气的描写,来表现人物身份、思想、感情和性格的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列活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登山》系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新选课文,写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前列宁隐居于普罗宁,与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爬山看日出的故事。文章语言朴实,情节简单。初读明白浅显,细细品味,含义深邃。文章前一部分,全部笔墨集中写一个“险”字。写“险”有三处:一处是在巴果茨基回答  相似文献   

11.
《登山》(第九册第4课)是一篇新选的阅读课文。课文记叙了列宁同志在十月革命前,为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普罗宁时,与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一道登山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紧扣这一中心,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记叙;即上山选险路;登山走险路;下山仍走险路。集中突出了一个“险”字。课文首先记叙列宁与巴果茨基一起爬山看日  相似文献   

12.
在写人的作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非常重要,其中的对话描写又是重中之重。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发展故事情节、表现文章主题的重要手段,从这个角度上说,写好人物的对话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对话最容易反映对话双方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正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在课堂中如何将"对话教学"教出彩,对此,我进行了如下思考。一、对话教学教什么1.学会从提示语和话语两部分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以《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为例。"祖父铲地,我也铲地"这一段的对话描写,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对话,明人物"。  相似文献   

14.
渲染之法同白描手法一样,是古以有之。这种古老的艺术表现方法,于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就被运用于民歌的创作之中,不过它不像“赋比兴”笔法有一个明确的命名和内涵。就现有的文献考证,把渲染作为一种表现方法命名的,始见于北宋时代画家郭熙画论《林泉高致》一书中。因此,有论者说,渲染之法肇始于诗歌、戏剧、小说的人物塑造、描写的方法之一。到了近代,这一方法又从文学移植到新闻写作中,在人物通讯、人物特写、人物专访、报告文学等人物新闻的写作中,常常通过对人物所处环境、景物的描写、渲染,对人物心理、行为的刻画形容…  相似文献   

15.
陈信问:《荷塘月色》中的叠音词有何作用?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音词。有双音节AA式的“缕缕”,有三音节ABB式的“阴森森”,还有四音节AABB式的“蓊蓊郁郁”。那么,这些叠音词在文中有些什么作用呢? 一、绘景。通过使用叠音词,生动地描绘自然景色,渲染环境气氛。从而达到情景交融。比如作者用叠音词描写荷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层层的叶子中间”、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里,用“田田”描写荷叶之多,用“密密”表现荷叶之稠。用“层层”展现荷叶之茂,用“亭亭”描绘荷叶之美。再如作者用叠音词描写树。用“蓊蓊郁郁”形容树木的茂盛,用“弯弯”描写  相似文献   

16.
表现手法     
渲染考点分析渲染,原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目的是使画面形象更为突出,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主体形象。渲染与烘托不同的是:渲染是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烘托则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如贺铸的《青玉案》下阕“试问闲愁都几许?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中国文坛上的一座高峰,他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和经典之作。本文仅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鲁迅作品中传神的细节描写。一、描摹外貌凸现形象外貌描写是正面刻画人物的一种写作方法,主要是对人物的容貌、体态、神情和服饰的描写。外貌描写是细节描写的重要内容之一,成功的外貌描写能很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只要抓住人物外貌上的某一特征进行渲染性的细节  相似文献   

18.
这篇阅读课文以“登山”为主线,以“走险路”为内容,记叙了革命导师列宁与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一起爬山看日出,往返走过悬崖上的危险小路的故事。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师检查阅读效果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怎样分段、各段段意、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以及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记叙的。这些是学生读懂这篇课文的基本要求。在学生议论的过程中,可逐步出示“登山——走险路”、“去——”、“回——”等板书内容。这样,学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线和叙述顺序。  相似文献   

19.
语言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独白、对话的描写,用来表明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方法。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写作中,成功地运用语言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表达人物思想感情从而塑造人物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军 《语文天地》2011,(4):10-11
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有很多:如通过渲染环境气氛来烘托,通过描写语言或动作来表现,或者用神态、细节来暗示,或者作者从旁叙述等等。但这些都是侧面的表现手法,必须熟练地结合其他手法才能奏效。下面介绍两种直接描写心理的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它们简单易行,而且有效。我们姑且把它叫做“百感交集”和“心潮起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