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我国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体育的教学目标是: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培养健美的体格,促进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学生懂得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独立进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以适应终身锻炼身体的需要,把人的健康作为重要目标。但是在我市的教学实际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的指导思想都与“全面锻炼”、“终身锻炼”的目标有相当偏离的地方。那么如何进行我市中学体育教学,使之更好地与终身体育接轨呢?本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市中学体育现状,认为中学体育教学必须明确新  相似文献   

2.
小学体育学科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简单的体育运动技术。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的习惯,增强体质,加强纪律观念,培养学生团结友爱、朝气蓬勃和勇敢顽强的精神。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致力于培养学生“乐学”“能学”“爱学”的感情,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情趣盎然地学习。吸取知识,提高能力。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3.
随着体育观念的更新,现代体育教学正逐步朝着“求立体、多层次、重效果、讲效益”的方向发展。教学实践中以研究学生由“学会”向“会学”方向发展,把教会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与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归宿点,最终使学生获得一种良好的自我锻炼能力。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前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还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教师和学生只重视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目的“教”而“练”,忽视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学”与“炼”。只重视眼前体育短期效益,轻视终身效益1只对学生在校阶段负责,不对学生长远负责-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忽视学生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曹海洋 《教师》2008,(24):91-91
当今时代,终身体育将贯穿人生命的始终。中小学体育是人接受正规教育的起点,其教育质量不仅对少年儿童未来的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即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兴趣→爱好→习惯”的过程。对于体育教学而言,要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不仅要传播运动技术,还要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6.
徐玉建 《考试周刊》2012,(85):125-125
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育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学校体育的教学以锻炼人的身体素质为目标之一.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配合.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实现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培养学生的心理、个性、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学的“终身教育”,必然导致学校体育同步向“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这就给我们体育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尤其普通高校的学生不仅自已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以及自我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继续运用在校所掌握的体育运动技能、理论知识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进行自我锻炼,以达到终身体育的日的。因此在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智能,其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体育智能,就是智力与能力的综合表现。智力主要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事物、掌握知识则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  相似文献   

8.
2005年9月,国家新课程计划提出“体育培养要强调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自身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和培养发展性”的总目标。在贯彻这一目标的前提下,我校体育组结合中职生特点,尝试开展“合班分项选修制”教学(以下简称“选项教学”)研究与实践。选项教学作为新的教学模式,打破原有的班级界限,组建新的项目教学班,使学生更系统学习专项运动技术。如今,这一模式已在学校体育课上推行了四年。学生逃课、  相似文献   

9.
李峰 《教育导刊》2003,(6):33-33
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体育教学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使之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然而,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有些人错误认为体育课是“小三门”、“副科”,可有可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国家体委颁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指出,高等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这明确地表达了普通高校(专门体育院校除外)体育工作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有健康的体魄去保证高校学  相似文献   

11.
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常遇到学生学习武术难以持之以恒的情况,究其原因是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如何改变学生学习时由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呢?本文采用实验对比、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证明目标设置教学能够给学生树立目标,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端正学习态度及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武术的兴趣及自学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朱静 《学苑教育》2023,(20):19-21
小学体育作为当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背景下重要的一环,教师要主动整合教学经验,尝试通过“游戏创编”这一教学途径寓教于乐探究体育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在游戏娱乐活动中,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体育教学,实现体育课堂“乐中学,学中乐”的教学实效。同时,学生在游戏环节设计的体验中也能培养锻炼意识,提高运动技能。可见,教师要对体育课堂下游戏创编活动设计的探究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3.
中学体育课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以体促质、以体辅德、以体益智、以体育美、以体娱乐,的目的,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14.
赵风涛 《考试周刊》2012,(34):110-110
体育教学是按照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这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过程。除要教给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外.还要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体育娱乐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中学体育教学方法是以学会和锻炼为主要目标.即以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科学地锻炼身体为主要目标。教学过程是以“教”为中心构建,遵循“分解一整体”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学必须身心并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体育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质量合格人才。体育教学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主要手段,不仅要强健学生的体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而且还要丰富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高尚的思想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修养。根据体育教学的需要,体育教师对自己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刻苦钻研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使自己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对学生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做到身心并重。 一、身心并重是体育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需要  相似文献   

17.
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意识的进一步培养,对推动体育专业教学和促进体育专业训练的开展,增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合格体育人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意识的培养不仅能提高体育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使学生本身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还能为他们以后组织和指导下一代人参加体育运动奠定较高层次的体育基础,促进体育社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终身体育锻炼是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启发而产生的,加强"终身体育"教育习惯培养,就是要引导学生要学、会学,解决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问题。体育教学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技术、技能,更重要地是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19.
颜文武 《学周刊C版》2010,(10):178-179
高职体育教学的传统模式单一呆板.教学现状暴露出的种种问题需要体育教学思想推陈出新.一直以来倡导“健康第一”的“快乐体育”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闫永学 《黑河教育》2014,(11):59-59
正情感在体育教学中既有信号功能,又有动力、感染等功能。体育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以情激趣,从而促使学生乐学、愿学、爱学。而通过恰当的情感教育,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健康人格,使之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