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婧 《考试周刊》2009,(31):34-35
“妻”字甲骨文作辨,或写作膀,从甲骨文字形看,“妻”字像女人总头发之形。 像女人的长头发,头发向上, 像人的手,字形表示女性的成人之礼。“妻”字正是用女子总头发之形这个具体的成年礼俗来表示男性配偶这个抽象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对于甲骨文“鼎”字的本义,学界大都从训诂及甲骨文献角度对其进行阐释。“鼎”字是象形字,有相应的器物可参照,因此应用考古学角度研究器物功用及发展,并将其与“鼎”字相对应,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甲骨文“鼎”字字形■分别依据方鼎及扁足圆鼎所造,此二字的本义亦与其所依据器物用途相关。■字与祭祀相关,而■字本义则是指实用器中的鼎。■二字的发展演变亦与器物鼎的发展演变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3.
“妻”字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受麦克伦南人类古有掠夺婚习俗之说的影响,于语言文字等领域搜寻例证发明中国古有掠夺婚习俗之说。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承“新说”,认定“妻”字是中国古代掠夺婚习俗之反映。本文对此提出数点疑义;并简述中国古无掠夺婚习俗的原因,从根本上否定了《字典》等对“妻”字的解释。遂又参考汉儒之说,提出“妻”字本义是“与夫齐等的女主人”  相似文献   

4.
《小学教学研究》2015,(3):32-49
<正>"疾"字的由来■甲骨文■像人■被箭矢■射中。造字本义:中箭受伤,卧床休养。疾病的"疾"字,本义就是受伤,泛指疾病,古代人以弓箭为战斗的主要武器,所以人们常会被弓箭所伤。  相似文献   

5.
“盾”是汉语常用字之一。甲骨文有■,似盾形作“毌”字,其为“盾”之初文。甲骨文又有■,象人持戈盾之形,隶定后作“”。■金文也作■,与“旱”形近,故■也作“”。后因世人不识“”而以“”为“瞂”,“盾”亦作“瞂”,读如“犮”声。“”同时又借作“干”。“干”本指“捕猎工具”,引申出“犯”义,而“扞”义实为假借义源于“”,故“干”也借指“盾”。“毌”“”“干”同属古音见母。“”属匣母,音近义通。经过字形演变,金文中有■似人持盾之形,为后世“盾”的直接来源。“盾”属定母而非见、匣,一方面■等后起形声字也作舌音;另一方面初文“毌”后表“贯穿”义,而不再作“盾牌”义了。  相似文献   

6.
“辛”字的历史十分久远,在甲骨文中便已出现.历来有—些针对“辛”字的研究,但对该字的本义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诸多分歧,意见不一.本文将从字形演变、构造、意义、文化内涵等诸方面对“辛”字进行多方位的考释,并从形旁为“辛”的字、“辛”字甲骨文字形等方面对本义进行具体考察,认为辛字的本义应为“梓”树.  相似文献   

7.
<正>【字的写法】【字的演变】“友”是会意字。甲骨文“友”字的字形,像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金文和小篆都承续了甲骨文的字形。隶书、楷书沿袭小篆,只是字形变化较大,至楷书已难以看出“友”字原形。“友”的本意为朋友、友好。《说文》提到:“友,同志为友。”“友”字还可以作动词,表示结交朋友,  相似文献   

8.
<正>【字的写法】【字形的演变】“鸟”是个象形字,最早见于甲骨文。“鸟”字在商代甲骨文中有喙、首、身、羽、足的形态。春秋时期开始,“鸟”字脱离象形,向笔画方向发展。到了战国时,“鸟”字的字形已被切割作几部分,字形颇乱。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像杆子之形.即“干”字,“午”字是“干”字发展演变的结果。“干”、“午”古为一字。  相似文献   

10.
说字小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说“敝”《说文·七下·■部》:“■,败衣也。从巾,象衣败之形”。“敝,帔也。一日:败衣。从■,从攴,■亦声。”殷墟甲骨文有“敝”无“■”。“敝字作帔断帧等形(《甲骨文编》337页“敝”字、336页“敝录”合文),左旁可以省作“巾”。从甲骨文字形看,“敝”字显然象击巾之形,巾旁小点表示击巾时扬起来的灰尘。从“攴”从“巾”,击巾的  相似文献   

11.
“丁”字笔画简单,但历史悠久,在甲骨文中便已出现。针对“丁”字的本义,学者们也各执己见、意见不一。文章从“丁”字的字形演变、构造、字义、文化内涵等方面对“丁”字进行了多方位的考释。  相似文献   

12.
“力”是力学中贯穿始终的基本概念.在中国,“力”这一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时期的甲骨文中.甲骨文的“力”字写作“”,表示象来(来,读lei,古代的一种农具,象木叉──编者注)那样的尖壮起立农具.将一极削成尖状的本标插入土中,挖泥土翻起,这种劳动需要人的体力.甲骨文的“男”字写作“”,意思是用力耕田.因此,甲骨文的“力”宇,可以看作是古代劳动人民最早对力所下的定义,即作力.而“男”字的造形,反映了当时象耕耘种植这样的体力劳动是男子的职责.由此可见,“力”率至少出现在公元前第十三世纪.东汉时期的许棋在…  相似文献   

13.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字,那是3000前商朝的古文字,刻在龟甲、牛骨上,上世纪末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被发现。学者们经过搜集和研究,估计甲骨文大约有3500-4500个字,已经认识的还只有1500多个字,“美”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4.
21襄21.1襄■甲骨文作■,卜辞: (1)贞、翌丁巳侑十羌,在襄。(449)地名。(2)戊戌.弓弓田襄,其悔。(29353) (3)……卜.戊,王其射襄。(英·2296) (4)其■……在北襄。(30722)于省吾先生释字为■,和从衣的襄字古通用,隶变作襄,“上从■,不知所象,待考。”谨按,先生释字为■ ,即襄,至确。至于字所从“■”.甲骨文未见.小篆作凵,《说文·凵部》“凵,张口也,象形。”《原本玉篇残卷》作“■”其形外侈,与甲骨文更为接近,金文凵  相似文献   

15.
一、上古前期(西周以前)上古前期,“得”字是“获得”的意思,只作动词用。我国最早的文献甲骨文里,“得”字已经出现了。甲骨文中的“得”字从又持贝,纯属“获得”的意思(甲骨文中的“获”字亦作从又持佳;“得”、“获”两字不但构造相近,而且意思相同),例如《铁云庄龟》第百十六页:“不绍龟()贞”,又第百四十四页:“()不”。《左传》定公九年:“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说文》:“得,行有所(,古得字)也”。这些早期的文献和注释里,都告诉我们“得”字最初是“获得”的意思。在《周易》、《尚书》、《诗经》里①(《周易》“得”二十三见②,《尚书》“得”十一见,《诗经》“得”十三见),“得”  相似文献   

16.
考定甲骨文“匕”为“臂”之初文,并对“比”、“皆”、“并”诸字作了补充说解,特别是对长期存在的甲骨文“比”、“从”混淆不分的问题作了分析,即“从”从二人,义为“随从”,“比”从二匕(臂)·义为“偕”,即“偕同”,或用作副词,则训“俱”。甲骨文“”从“匕”声,义为“鸟母”·后又称“雌”。甲骨文“ ”、“ ”、“ ”也从“匕”声,与“ ”字音同义近·后来都为“ ”字所兼,三字遂废。  相似文献   

17.
关于“累增字”,《辞海》这样解释: [累增字]文字学上指增加了偏旁不改变字义的后起字。如“援”本作“爰”,后加“扌”(即手)旁作“援”;“得”本作“(日一寸)”,后加“彳”旁作“得”。 这个解释存在一些问题。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例字: 星 甲骨文写作“(?)”,为天上星宿的象形字,后来加声旁“(?)(生)”,写成“(?)”,篆作“(?)”,楷作“星”。 (?) 这是斗争的斗,甲骨文写作“(?)”,象二人搏斗之形,后世加声旁“(?)”,写成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的“爽”字是个会意字,它像一个人双手拿着火把,表示明亮的意思。金文的“爽”寄是个“大”字——也就是“人”字形,腋下有两个火球状的图形。  相似文献   

19.
<正>甲辰龙年,让“龙(龍)”字成为热点汉字。本文就来说说“龙(龍)”及以“龙(龍)”为偏旁的字。壹“龙(龍)”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汉字。最早的“龙”是甲骨文,字形像兽首蛇身的动物,头顶上还有“辛”字饰物。金文和甲骨文字形相似,只是龙口形状中多出尖牙。小篆则变得更加繁复,分为左右两部分,在“龙身”上加“匕”加“彡”,表示龙有利爪、背上长鳍。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的鸡为“ ”和“ ”。前一个和金文的鸡“ ”明显是一只大公鸡的形象,其头、冠、嘴、眼、身、翅、尾、足俱全。后一个甲骨文的鸡,则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左边的“奚”表示用绳子系住或套住。同时,“奚”也表“鸡”字的读音。右边的“鸟”表示鸡属于鸟类。“鸡”字由“鸟”和“奚”组成,表示它是一个被人用绳子系住驯养的“鸟”,形同奴隶。由此可以看出,早在三四千年前的殷商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将捕获的活野鸡用绳子套住鸡脖或鸡腿进行驯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