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这些作品所刻画的主要人物孔乙己、祥林嫂和阿Q尽管形象不同,性格各异,但深入思考后,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些共性:孔乙己、祥林嫂、阿Q是鲁迅先生精心雕琢的一组“多余人”群像。  相似文献   

2.
孔乙己和他的长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乙已是鲁迅小说《孔乙己》里的主人公。小说通过对孔乙己遭遇的描述,揭露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戕害,抨击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作者既对孔乙己的迂腐麻木、懒惰、自命清高给予了批判,同时又对他性格中善良的一面寄予了同情。  相似文献   

3.
钟瑛 《语文知识》2003,(11):27-28
入选初高中教材的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里,共有六篇写到主人公之“死”。细细研读,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这样写至少有三个作用。一、描摹人生世相,烘托死寂氛围在《孔乙己》等篇里,作者描述了多个不同人物的苦难生活,刻画了多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其中有科举落第而不愿脱下长衫的迂腐先生孔乙己,善良勤劳的山村妇女祥林嫂,祈求  相似文献   

4.
小说的中心是刻画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性格、命运来反映社会、反映生活。《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中要从两个方面讲解、分析孔乙己,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体会人物命运。  相似文献   

5.
董振宇 《教育》2014,(7):73-73
八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第四单元《孔乙己》课后的“探究练习”:孔乙己的性格中既有迂腐的一面,又有善良的一面,你能不能联系课文从这两方面对他的性格特点作些分析?鲁迅在写这个人物时怀有怎样的感情?其中第二问“鲁迅在写这个人物时怀有怎样的感情”的问题设置让学生一时无从下手。这个问题的设置也许是没有区分清楚小说这种艺术体裁作者和叙述者身份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6.
托尔斯太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必须首先找到能说明物体准确动作的准确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鲁迅在用词造句方面达到了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程度,其中动词的选用就是适例.鲁迅小说根据不同的人物所处的不同的典型环境,恰当地选用了切情切境、符合典型人物性格的动词,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这里仅就《孔乙己》《药》《一件小事》《阿Q正传》中几个跟“钱”有关的动词,谈一点学习体会.通过不同动词的选用,展示出人物悲剧命运的发展的历史.小说《孔乙己》叙写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买酒有两次.第一次写当所有喝酒的人嘲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上新伤疤的时候,“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而当第二次来到咸亨酒店喝酒时,“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一“排”一“摸”,就生动地表现了孔乙己前后生活境迂的不同和精神状态的变化.孔乙己具有特定的社会地位,他虽站着喝  相似文献   

7.
一、根据文体特点施教 《孔乙己》是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教学《孔乙己》就应该根据小说的这一特点,以剖析孔乙己的形象为主,从多方面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的悲剧命运,进而归纳出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8.
<正>在《孔乙己》一文中有三处"善良"表达:"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教小伙计"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这三处一直认为是为了表现孔乙己的善良心地,从而让读者更加痛恨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可是,孔乙己真的是因为善良才有如此表现吗?让我们一同来探究文章中的三处描写。首先来看作者借小伙计之口告诉读者的内容: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  相似文献   

9.
朱强  郑园林 《考试周刊》2014,(16):25-26
<正>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从微观的角度写了一个下层知识分子遭受践踏、凌辱,完全失掉人的尊严,最后被社会吃掉的悲剧。小说的主人公孔乙己善良、儒雅,却善良得迂腐、儒雅得可怜。许多人认为孔乙己的死是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笔者认为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固然有弊端,但是把孔乙己的死因完全归咎于封建科举制度有些不妥,笔者认为对孔乙己的死负最大责任的应是他自己。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环境固然对一个  相似文献   

10.
包礼才 《考试周刊》2013,(22):32-32
选入中学教材中的鲁迅的作品比例较大,要理解他的作品是有一定难度的。《孔乙己》一文,单就对该小说中的人物孔乙己的形象的鉴赏,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作者从孔乙己生活的封建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以及他自身的性格特点入手进行分析鉴赏。  相似文献   

11.
孔乙己,一个连自己名字都没有的读书人,一个身材高大却偷偷摸摸的盗窃者,一个生活悲惨却遭人嘲笑的可怜人。他在众人的笑声中出场、离开,走过了自己的一生,留给我们的却有太多思考。孔乙己为何如此装扮?为何这般性格?为何有此遭遇?我们来谈谈《孔乙己》中的几点矛盾。  相似文献   

12.
"钱"在阶级社会中可以表现它的万能,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地位。本文分析了《孔乙己》中的"几文大钱"在交代人物的身份及社会背景、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学习《孔乙己》一文,要注意体会下面两点。 一、《孔乙己》中的“笑” 《孔乙己》反映的现实是极其严酷的,笼罩全篇的感情也是郁愤的。可是,在短短2000余字的篇幅中,却有十来处写“笑”。这在刻画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笑”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最后完成其悲剧性格  相似文献   

14.
2007年第6期《中学语文教学》中,崔丽萍老师的《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轻》一文,对《孔乙己》的结尾有着深刻的理解,认为作者此处简洁冷峻、举重若轻的艺术处理,"轻松"得让人压抑,也更能激发人们深深的思考。笔者试从这篇小说的叙述速度与故事速度的关系这一角度,也来谈谈自己对《孔乙己》结尾艺术的拙见。  相似文献   

15.
鲁迅自己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的成功之处确实有多个方面,本文拟就《孔乙己》中“笑声”描写的作用作一初步探究。一、“笑声”是连接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孔乙己》一文第一部分先对社会环境作了描写,在这一部分的末句,自然地点出主人公孔乙  相似文献   

16.
《教师用书》在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时说:“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见人教社《教师用书》第165页),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误。笔者认为,《孔乙己》在开头三段交待了孔乙已将要“出场表演”的环境后,紧接着用三段内容写了孔乙已的身世和被取笑侮辱的情形。可见孔乙己所生活的  相似文献   

17.
张永红 《广西教育》2013,(38):63-64
有关《孔乙己》的研究很多,比如关于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原因、孔乙己的性格、孔乙已生活的社会环境、小说的结构安排的研究,甚至是对课文中某一句话、某一个词的妙处的分析等,可以说不胜枚举,本文对这些内容都不再赘述。而是试图围绕小说《孔乙己》的原文,来猜想一下与孔乙己相关的几个生活问题。一、孔乙己有过妻室吗?  相似文献   

18.
范进与孔乙己之形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主要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表现主题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深刻透彻分析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小说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时代背景。小说《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范进和《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 ,这两个人物形象都是封建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 ,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不幸受害者。但是 ,一位疯癫的举人范进和一个落魄的童生孔乙己 ,他们的性格内涵有一定差异。范进懦弱委琐 ,甘受屈辱 ,一脸自卑自贱的奴才相 ;孔乙己虽穷困落魄 ,却自诩“君子固穷” ,有一股自视清高、孤芳自赏的傲气。孔乙己…  相似文献   

19.
联系鲁迅先生生平,再次细读其"最喜欢"的《孔乙己》,我们竟至发现:酒店小伙计"我"和孔乙己都是先生影子一般的存在——或者,我们甚至可以说,《孔乙己》近乎先生的"夫子自道"。既如此,对于孔乙己的形象与性格也颇有重新分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异曲同工连林风,杨怀云《范进中举》与《孔乙己》同是抨击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佳作。两文虽出于不同时代的吴敬梓和鲁迅这两位文学巨匠之手,却有异曲同工之效。现将二者的不同点比较如下:1.写作时代不同,但其主题相同。《范进中学》写于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