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永生 《初中生》2006,13(7):41-43
《社戏》是鲁迅先生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写于1922年10月,最初发表于1922年12月上海《小说月报》第13卷第12号,后收在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里。  相似文献   

2.
参加1981年版<鲁迅全集>注释时,我还刚到而立之年,刚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门.记得就是在借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的 1978年秋,我在灯市口中国书店门市部见到一大批回忆和研究鲁迅的旧书,包括台静农编<关于鲁迅及其著作>、李长之著<鲁迅批判>、含沙(王志之)著<鲁迅印象记>、孙伏园著<鲁迅先生二三事>、许寿裳著<鲁迅的思想与生活>等等,都是书品完好的初版本或再版本,于我的研究工作不可或缺,价又低廉,就毫不犹豫全部买下.我的淘旧书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相似文献   

3.
作家简介许钦文(1897-1984),原名徐绳尧,生于浙江山阴。1917年毕业于杭州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留任母校附小教师。1920年赴北京工读,在北京大学旁听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课程,并因乡谊与鲁迅先生过从甚密,自称是先生的"私淑弟子"。1922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晕》,此后经常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和杂文,受到鲁迅的扶持与指导。1926年由鲁迅选校、资助出版短篇小说集《故乡》。作品描写的多是浙江的人情世故,颇受好评,鲁迅先生将其列入"乡土作家"之列。1927年离开北京到杭州,抗战爆发辗转福建各地,胜利后复回杭州,前后20余年,一边教书,一边写作。  相似文献   

4.
2005年夏,"第六届直辖市、省会城市中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在广东珠海举行.当28位参赛教师"表演"完毕后,上海特级教师陈钟樑先生现场授课.先生授课的内容是鲁迅的<风筝>.<风筝>的主题是"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  相似文献   

5.
《社戏》是鲁迅先生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写于1922年10月,最初发表于1922年12月上海《小说月报》第13卷第12号,后收在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里。“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当时的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社里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都要演年规社戏。它与在剧院里上演的供人欣赏品味的文明戏不同,是在绍兴这一江南水乡上演的用来祈福的地方戏、风俗戏,于是乎办戏演戏看戏的过程中就必然蕴含着浓郁的风土人情。课文只是节选,原文开篇还用了较多篇幅写辛亥革命后“我”在北京两次看京戏,…  相似文献   

6.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鲁迅进入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篇目主要是这么几篇:<踢"鬼"的故事>(有的教科书改编成<我不怕鬼>)<给颜黎民的信><在仙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百草园><早><有的人>和<一面><鲁迅与时间>.除了人教版、原上海S版和原浙教版基本还保持其中的两三篇外,其他版本教科书大多只收录<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两篇中之一篇.  相似文献   

7.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先生在谈到藤野先生为他修改的讲义的下落时说:"不幸十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鲁迅所说的迁居是指1919年回绍兴卖掉祖居,接全家迁往北京一事.不过,据鲁迅博物馆资料室负责人杨燕丽介绍(文章题目为<关于"医学笔记">,见<鲁迅研究月刊>1997.1),这些藤野先生修改过的讲义并没有丢失,而是完好无损地保存于鲁迅博物馆中.1994年经国家一级革命文物专家确认组鉴定,被认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相似文献   

8.
<故乡>是鲁迅先生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1919年12月,鲁迅先生回故乡浙江绍兴接母亲,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哀,于是写了这篇小说.……  相似文献   

9.
《社戏》是鲁迅先生写于1922年10月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已经41岁的鲁迅先生,为何要写“我”十一二岁时到平桥村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笔者将谈谈最能说明问题的两点,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于漪课堂] <孔乙己>教学片断 师: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遇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是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学习本文之后就可得到明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11.
黄中海老师是绍兴鲁迅中学的特级教师.他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于最近两三年里连续出版了<鲁迅与方志敏>(中华书局,2001.7)<走近鲁迅>(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9)和<鲁迅与日本>(远方出版社,2002.10)等三本研究鲁迅的著作,实在令人钦佩.  相似文献   

12.
《自序》是鲁迅先生于1922年12月3日为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所作的序言,最初发表在1923年8月21日北京《晨报·文学旬刊》上。在《自序》中,鲁迅先生通过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的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目的和经过,表达自己的社会观、文艺观和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13.
<藤野先生>是鲁迅散文中的名篇.藤野严九郎先生是作品中的原型,他是鲁迅先生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这篇散文记载了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医校时和藤野严九郎先生的师生之情.  相似文献   

14.
<记念刘和珍君>第五节,鲁迅极尽细腻刻画之能事,生动而细致入微地再现了三位女性的死状及虐杀场景.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向惜墨如金的鲁迅先生是怎样精心刻画这一杀人场景的?为什么要这般渲染?  相似文献   

15.
<无常>因其与<朝花夕拾>格格不入的杂文化风格常常被研究者简单化处理.但鲁迅却借助无常这一特殊形象传达了对父亲(包括父亲和老师)的理想.寿镜吾和藤野先生在描写策略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是无常代表的"师格"的正面典范,同时也是在鲁迅人生中缺席的父亲角色的有力补充,三者最终统一于无常.<无常>体现了鲁迅一生对"人之父"孜孜不倦追求的轨迹,并将<朝花夕拾>从回忆型文本上升到美感与哲理并存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正>学习内容: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六年级(上)第五册《俯首甘为孺子牛》。学习目标:1.总体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特别是外貌描写的方法。3.学习并积累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言。学习重点: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同学少年》2015,(1):54
<正>写信时,常常会用"此致""敬礼"作为结束语。"敬礼"的意思比较明白,"此致"到底是什么意思,"此致"和后面的"敬礼"又是什么关系,却有很多人不明白。以《鲁迅手稿全集.书信》(第六册)为例,在《1935年4月1日致徐懋庸》这封信尾,鲁迅先生这样写道:"此致,即请道安。"在《1935年8月3日致李霁野》这封信尾,鲁迅先生写道:"此致,即颂暑祺。"鲁迅先生这样的用法,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此"者,不是指  相似文献   

18.
敦煌市博物馆藏敦煌文书第58号残卷,向达先生定名为<唐天宝初残地志>,吴震先生定名为<敦煌石室写本唐天宝初年郡县公廨本钱薄>,马世长先生定名为<敦煌县博物馆藏地志残卷>,王仲荦先生定名为<唐天宝初年地志残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相似文献   

19.
写<藤野先生>的文章很多,但我们还是觉得有必要凑个热闹. 某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藤野先生>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是为了衬托藤野先生.可我们细读文本之后,发现鲁迅写前五段是别具匠心.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名文<拿来主义>以其不可阻挡的光芒入选多种教材,笔者也已经多次执教了.最近一次执教入选苏教版中的这篇课文时,忽然冒出来一个疑问:最为经典的第8自然段中,那个让鲁迅先生找到了从容把玩之感觉、把嬉笑怒骂的"鲁迅剑法"发挥得让人瞠乎其目的"大宅子"这一著名比喻,到底喻指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