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化产业已成为新时期安徽省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之一。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区域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耦合机制,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利用2013年的截面数据,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协调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不同地级市的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呈现由东向西的递减特征,而且合肥市表现一枝独秀,合芜蚌创新试验区优势突出。  相似文献   

2.
高雅 《甘肃高师学报》2012,17(6):137-139
在"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地区高度重视发展的新兴产业,甘肃省拥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文化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对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却显"乏力"。在简要梳理了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甘肃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3.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时期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之一,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实证研究区域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耦合机制,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利用2016年省际截面数据,对全国31个省市的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各省市区域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协调效应差异明显,整体偏低,且呈现自东向西的递减趋势,耦合协调效应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4.
运用耦合协调理论构建电子商务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建立电子商务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电子商务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两系统的耦合度。基于此,结合安徽省2011—2014年电子商务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耦合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表明,耦合系统协调度模型不仅可以衡量两系统协调发展程度,而且可以反映两系统协调发展的演化趋势。结果显示,样本期间内安徽省电子商务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水平从失调到逐步协调的演化发展趋势,但目前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最高时仍未超过0.5属于低水平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商洛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两方面选取25个指标构建二者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商洛市2010—2019年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0—2019年商洛市的文化产业综合水平从0.054 3上升到0.196 7,旅游产业综合水平从不到0.000 1上升到0.227 3,二者耦合协调度从不到0.000 1上升到0.327 5,但仍处于轻度失调状态。基于此,提出政府部门应当协调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关系、加大文化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及打造文旅集群等建议,从而促进两大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十二五"期间,安徽高职院校的发展范式将由量的增长转变为质的提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对高职院校的和谐校园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搞好和谐校园建设要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与激励机制,处理好多元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要处理好规模不断扩大与资源相对紧缺之间的矛盾;要处理好文化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要融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去,以智力贡献换取地方的支持;要着眼于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产业化的视角对刘基文化节进行审视,分析节庆活动与文化产业建设之间的关系,并就节庆文化产业化运作提出对策措施,以期通过节庆活动与文化产业建设的互动达到区域文化与经济的更好结合,促进地方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式发展称为一种耦合现象。新时期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式发展是建构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必然选择。湘中富厚堂文化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推进富厚堂文化产业与旅游的耦合式发展,从而形成富厚堂文化品牌,可以构建区域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构建低碳发展与数字经济指标体系,运用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11—2019年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低碳发展与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低碳发展与数字经济耦合协调度演化时空格局;采用Tobit模型探究安徽省低碳发展与数字经济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安徽省低碳发展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2)安徽省低碳发展与数字经济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21-0.85之间,经历了拮抗-磨合-高水平耦合三个阶段,皖中、皖南、皖北耦合协调度依次递减。(3)政府能力、居民富裕程度、创新水平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产业结构、资源聚集能力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98—2017年21所行业特色高校面板数据,对行业特色高校科研创新与行业经济及科技发展、行业特色高校科研创新与区域经济及科技发展的耦合态势分别进行测评与比较。研究发现,行业特色高校科研创新在服务行业与区域之间呈现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较于与行业发展之间较为协调的耦合状态,行业特色高校科研创新与区域发展之间呈现高耦合低协调状态,供需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行业特色高校科研创新与两个服务面向的耦合关系则经历了从与行业及区域耦合双重失调,到地方行业特色高校服务面向集中向区域倾斜,再到部分行业特色高校回归行业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了文化产业、版权产业、创意产业与信息产业这四个新兴产业的概念源起、发展演变和定义体系,探讨了学者的观点及代表国家、组织的分类体系,进而看到四个产业之间的联系与差别,从而在概念上能清晰地辨别分析。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关联度较高,但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赖度有下降趋势,且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程度在不断加强,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服务中心,周边城市和地区为腹地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体系,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商务中心的地位已初步确立。  相似文献   

13.
旅游学界普遍地将旅游业归属于服务业的论断存在着重大的理论缺陷。实际上,旅游业与服务业在概念种类、资源依托、产品形成、满足对象、功能作用等方面均有根本而巨大的差异。因此,旅游业不应因为卷入了大量的服务性行业而被视为服务业的组成部分,而应被确认为一个新兴的独立产业范畴。  相似文献   

14.
课程的产业特性表现在生产性、商品性、求利性和组织性等方面。作为其核心的课程成本主要呈现为机会性、类型多样和贯穿始终等特点,且能够规范课程投入、为课程评估提供参照和促进课程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课程实践。《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课程标准、课程管理和教材等方面蕴含了产业思路。  相似文献   

15.
16.
业外突发事件与旅游业的应急管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业外突发事件是造成旅游业危机的重要来源。分析了旅游业应急管理研究的时代与理论背景。以此为基础,归纳了业外突发事件的特点、类型及其对旅游业可能造成的影响结构、影响方向。提出了业外突发事件与旅游业危机的关联影响模型,并总结了旅游业处理业外突发事件的应急任务,提出旅游业应该以安全保障服务为核心建立一套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并具体分析了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相关主体应该采取的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两者的融合对于促进洛阳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洛阳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着融合面不多、融合程度不深、管理体制不尽合理、缺乏创意等问题。因此,应采取增加融合面、加深融合程度、加强政府主导作用、用创意连接旅游与文化等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以达到实现洛阳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洛阳经济繁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产业融合与产业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提供了许多产业发展的相同技术基础,使得它们之间在协同互动中不断走向融合,从而形成新型的产业形态,并日益成为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产业融合促使产业转型不是一般的路径调整,而是重大的路径转换,需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研究开发与教育的投入,需要提供产业变革的制度平台,需要构造产业融合的组织载体,需要开拓产业融合与产业转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产业是以投入、产出和收益为特征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产业是以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技术手段为中介,以智力资源投入为主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社会实践。从自然产业发展到社会产业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从社会科学推演到社会产业是一种逻辑的必然。社会产业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它指导人们如何"经济地"和"有效地"改造社会世界和精神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以专利申报为主要保护技术的时候,国外石油大公司已调整科技战略,利用知识产权诉讼规则,限制甚至扼杀竞争对手,抢占国际市场优势。我国石油化工企业,不熟悉国际诉讼规则,尤其是在利用和防御知识产权诉讼方面,缺少群体诉讼合力,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的诉讼策略,致使许多企业被逐出市场,失去了发展空间。认识发挥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合力意义,分析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知识产权诉讼中,涉外被控侵权案件多、诉讼费用大、专业性强、集群诉讼少的特点,提出我国石油化工产业集群知识产权的积极诉讼策略、防御诉讼策略及借鉴与保护诉讼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