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乒乓世界》2012,(12):20-24
2004年,王皓在单打比赛结束后第二天开始逛奥运村买纪念品,一副回不过神来懵的样子,好像忘记前一天发生了什么。2008年,奥运会男单比赛结束后,王皓和教练队友一起来到央视演播厅录直播节目,淡定的表情下,是任谁都能看透的受伤的心。2012年,男单决赛后,王皓拥抱队友,举着国旗,敬了军礼,在镜头前安慰他的球。回到奥运村,王皓还有团体赛要打,他给家人打了电话,话语比前几天多了几句,但始终会以“嗯”和“好”作为结束,草草挂断,其实从进入奥运村起,王皓在电话中始终话非常少。  相似文献   

2.
截止到2006年8月19日,本年度乒超联赛已经接近尾声。本刊再次选取了比赛中的十场"冷门之战",并请各俱乐部的主教练进行了点评。浙江海宁鸿翔 VS 山东鲁能李平3比0王皓(9,3,9)比赛时间:2006年8月9日男团第十轮点评:王皓和李平在国家队里都被分在吴敬平指导的那个组,两个人相互非常了解。李平对王皓的技术打法和特点非常熟悉。上一场在我们主场,王皓3比0赢了李平,可能觉得比较轻松,面对这场球的困难,心理准备不足,应变不够快,线路太单调。王皓本来可以多拉李平的  相似文献   

3.
我第一次见王皓是在一、二队升降级比赛的时候,王皓代表二队参加竞争,但由于技不如人没能升上一队。当时他给我的感觉是打法新颖但没有特点,所以没有引起我特别的关注。在1999年开始的超级联赛中,马林代表八一工商银行俱乐部打球,王皓与他在同一俱乐部,但仅仅是一个替补队员,基本上不了场。  相似文献   

4.
无机时代王皓乒乓球技战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三段指标法等,以计算权重的形式对乒乓球拍改用无机胶水后的2008年世界杯、2008年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和2009年世锦赛等世界大赛中王皓的比赛录像数据进行技战术量化统计,分析王皓在无机时代的三段技战术指标,并对无机时代和有机时代王皓的三段技战术指标进行对比研究,为优秀直拍横打选手的比赛和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主要采用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王皓2004—2012年三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决赛失分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王皓奥运会比赛失败的原因。结果表明:王皓三届奥运会男单决赛失败的共同特点是发抢段和相持段的得分率都比较低;其失分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单局连续失分比较高,单局一次最高连续失分为8分,而且单局中普遍至少是两次连续失分的结合;王皓与柳承敏、马琳、张继科比赛中发抢段失分率都在45%以上;接抢段二、四板主动失分率在降低,但被动失分率在增加;相持段中第五、六板的失分率高达45.7%。  相似文献   

6.
雅典奥运会以来王皓、柳承敏动态实力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雅典奥运会以来王皓与柳承敏的6场重大比赛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雅典奥运会以来,王皓在发抢段和接抢段的技术评估上均呈上升趋势,而柳承敏却表现得总体偏低、起伏不定;相持段王皓始终占有压倒性的优势,但两人的使用率偏低,体现了两人在比赛中,积极主动、抢先上手的战术思想。  相似文献   

7.
真正顶尖的高手在比赛中的调控能力都非常强,对于千奇百怪的来球,他们能随心所欲地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极其细微的调节,并加以控制。本期名将赏析就为大家带来了四组国手在比赛中通过手法的细微调控抢得先机的技战术图解。第一组是王皓和闫安的比赛,场上比分十分焦灼,决胜局王皓9:8领先。王皓发到闫安的反手位短球,闫安出手时加了保险,把球拉得非常薄,回球较高,速度很慢。但旋转非常强,王皓抓住机会果断进行了一板反拉,直接得分。  相似文献   

8.
赛前两个人的准备时间都不是很充分,实际马龙比张继科多一场球的准备时间,张继科刚跟王皓打完,就休息了10分钟,但是他的比赛状态比较好,跟王皓的比赛属于热身了。所以单从比赛准备的角度来说,两个人是比较公平的。  相似文献   

9.
赵婧 《体育博览》2008,(4):77-77
经过八天鏖战,第49届世乒赛终于落下了帷幕,中国男团决赛以3:0完胜韩国队,第16次捧起斯韦思林杯,完成四连冠的佳绩。与此同时,王皓也获得了本次比赛最佳男运动员的称号。可以说,王皓的这个MVP奖杯实至名归——在本次世乒赛上,王皓8场比赛全胜。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3段指标分析法、录像观察法对王皓在第29、30届奥运会中与4位优秀横板乒乓球运动员比赛的技战术特点进行分析,找出王皓与乒乓球横板运动员在技战术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为促进王皓和乒乓球直板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第51届世乒赛男单冠亚军张继科、王皓的技战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参加2011年鹿特丹世乒赛男子单打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张继科、王皓的比赛技战术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近一步对影响比赛成绩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对策:针对本次比赛的薄弱环节进行加赛提高临场技战术的变化能力;针对自身情况加强心理和身体素质锻炼。用具体数据分析了他们在此次比赛中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训练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统计马琳、王皓2008年~2010年大赛中12场比赛录像,从战术组合层面对比分析马琳、王皓比赛中战术组合运用特征.结果表明:王皓前三板进攻能力不及马琳,相持能力明显强于马琳.马琳前三板进攻能力突出,打法细腻,台内小球控制严密,抢攻凶狠,正手进攻能力强,发抢后连续进攻能力不强.前三板技战术水平的发挥是马琳获胜的关键.王皓正、反手实力均衡,上手积极,连续进攻与相持能力强.台内小球控制不够严密,反手拧技术使用效果不好,过于依赖直拍横打技术.比赛进入到相持后,战术组合运用表现为非攻即防,二人在接发球轮的相持中相对较为主动,效果好于发球轮.马琳、王皓战术体系同为直板反胶进攻型打法,然而在具体的战术体系内容(比赛中战术组合和运用模式)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运动员战术体系内容的表现取决于其技术体系的战术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王皓在第28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的技战术运用特点,为中国乒乓球队口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对第28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柳承敏对王皓的比赛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两场比赛中柳承敏的最强项是发球技术其次是反手位侧身拉斜线和正手位拉斜线而相持段的正手位与反手位防守是他的弱项技术.  相似文献   

14.
《乒乓世界》2014,(9):76-77
本组图中,王皓采用钩子发球发到闫安的正手位短球,这个发球更容易被对方挑起来,打到王皓的上旋球套路中,因为王皓正反手两面拉的能力非常强,无论是近台、中台还是远台,他都能自如的拉出高质量的弧圈球。闫安在比赛中也想避开王皓的套路,所以接发球时采用逆旋转接发球的手法,加转劈了一板王皓的中路底线长球,尽管王皓发的球是侧上旋,但闫安依然劈出了很高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运用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王皓在第5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决赛中的技战术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王皓在发球抢攻段和接发球抢攻段的得分率偏低是造成本次比赛失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2月17日,厦门体育局为中国乒乓球队组织了一场公开比赛。王皓带病上场,打完比赛体温达到39度2。  相似文献   

17.
在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中,接发球一方多数采取控制和调动的手段来回球。王皓的直板横打技术非常出色,尤其是他台内球的反手侧拧技术具有很大的威胁。在2007年世界杯和国际乒联职业巡回总决赛中,王皓通过接发球直接用反手侧拧给柳承敏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从而连续两次大比分战胜对方。  相似文献   

18.
陈偲婧 《乒乓世界》2013,(11):44-48
全运会刚结束,队员们转天继续征战乒超联赛。王皓从北京驱车赶往位于唐山的主场时,副驾上坐着他妻子闫博雅,虽然挺着大肚子,但她依然愿意跟着王皓各地转转,看看比赛,看看王皓训练,她说要不然自己在家里太无聊了。除了参加乒超联赛和国家队的活动之外,王皓其他时间都在大学里上课,第一次去上课的时候,一堂300人的大课差点儿变成他的签名会。  相似文献   

19.
在对2011年世界杯乒乓球比赛中我国优秀运动员张继科对马内特、朱世赫、王皓的三场比赛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观察法等方法,结合各项数据分析说明了发球抢攻这一技战术对比赛的控制作用,提出了乒乓球训练的环节,强调发球抢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2008年3月2日晚,广州体育馆,第49届世乒赛团体赛男团决赛第二盘,王皓对阵李廷祐,大比分2比1,第4局10比9、随着后者一记回球下网,央视的直播镜头立即切换到了教练席上,王皓的主管教练吴敬平振臂高呼,他整场比赛一直凝重的表情骤然舒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