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性善”与“性恶”这一人性理论的根本不同是孟子与荀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差异。由此出发,在德育方法上,孟子侧重自我教育,强调由内而立;荀子则侧重外在教化,强调由外而求。孟荀在人性理论基础和德育方法上的差异也直接的表现在德育目标的不同上。  相似文献   

2.
"有教无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化主张,而未必是他从教实践的表述。以孔子的其他言论和孟子、荀子的见解作为参证,对“教”与“诲”进行辨析,藉以说明“以今度古”的不当。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道德存在“私德”和“公德”两种道德倾向,这与孟子、荀子“礼”思想的差异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孟子的“礼”强调个人内在修为,追求由内及外的道德指标,带有明显的“私德”倾向。荀子之“礼”多注重以社会群体为单位、以公共关系为视角的外塑原则,带有明显的“公德”倾向。以孟、荀“礼”思想的差异为出发点来探讨其与中国传统道德的联系,无疑是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围绕着如何实现儒家三代之治理想政治以及如何达到至善社会的问题,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展开了多重进路的思考.孔子政治哲学的理路是既重视仁、又重视礼,既重视收拾人心,也重视重建秩序;孟子则侧重于内在之仁,将政治内向化,用政治主体内心的道德意识(仁心)来解释政治事务并强调仁心对于政治事务的无可替代性;荀子主张泛礼化的政治,用礼来解释政治活动,强调礼的规范对于政治的意义,将政治与儒家礼学典制结合起来,以此来保证政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于超 《学科教育》2013,(4):114-121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孟的儒家传统礼治思想,另一方面,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又充分吸收了法家理论,主张援法入礼,礼法并用,开创了礼法融合的先河。使荀子的礼法教化思想在儒家治国理想由礼治走向法治的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具体体现在荀子隆礼重法的教化思想中。以荀子教化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时代为背景,重在说明荀子"隆礼重法"的教化思想在当代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定位。深入发掘荀子礼法教化思想中的价值内涵,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与先秦之儒孔子荀子相比,孟子的思想无疑具有较为突出的另类色彩。这种另类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以礼为制的等级社会中,孟子强调士人应当以道自任,进而以道抗势,追求人格上的独立与平等。二是在王侯私欲与民众生存权力的矛盾对立中,孟子站在民众的立场,主张民生至上,主张民众的生存权力高于王侯的世俗统治权。上述思想虽然还不能直接进入到现代性文化的思想体系中,但是经过适当的剥离与整合,完全可以作为一种现代性文化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董建敏 《快乐阅读》2011,(20):117-118
现在的中学生把背诵当包袱,死记硬背,读而不知其意、背而不知其味,不仅名篇背诵不出来,而且连背诵本身的意义也失去了。因此,引导学生读书背诵,强化课内外阅读,这正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孔子"博之以文,终之以礼"的教育策略;荀子"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的教学主张,无不强调,既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又要让学生反复背诵,在背诵过程中积累感悟,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相似文献   

9.
先秦人性论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孟子主张的性善和荀子主张的性恶。从表面上看,二者确实水火不容,《荀子·性恶》篇中就记载了荀子对孟子性善的强烈批判。然而,我们认为荀子对孟子的性善可能是有误解的,这种误解从二者起初探讨人性的不同语境中得以缓和。同时,在人性目标的实现上,孟子强调存心养性,在修养方法上重视"思";而荀子强调化性起伪,在修养方法上重视"学"。不管是孟子还是荀子,其二者最终的人性目标都是"成圣",这种结果可看作是二者误解的一种消融。  相似文献   

10.
孟荀异同论     
孟子主张法先王,荀子主张法后王;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看来是截然相反,还有什么异同可言?但这只是从表面说,如果深入研究,就能看到孟荀是同中有异和异中有同的。“先王”、“后王”,同中有异孟子的先王指尧、舜、禹、汤、文、武,荀子的后王指禹、汤、文、武,这在学术界已有定论。荀子的后王与孟子的先王大体一致,实质上都是要复辟奴隶制,这本来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孟子在现实斗争中逐步摆脱了传统思想的影响、由奴隶主阶级代言人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荀子的思想一直不被正统的儒家所接受,因此他儒家大师的身份也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特别是建国后的五十多年,在荀子的学派属性问题上,产生了儒家说、法家说、黄老说和自成一家说四种观点。然而,一向被人们忽视和误解的杂家,其实更能体现荀子的学术思想特点。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德育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德育的地位、目标、内容、特点等多个方面,并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13.
饮食,既是人类生存的第一所求,又是人类文明的初始之源。孔子之于饮食,既重其在安邦定国上的政治作用,又重其在人格修养上的道德内涵,也注意到了它的科学性。孔子对饮食的认知,从一个侧面呈现了他的仁礼学说。  相似文献   

14.
自由观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思想的精华所在,在伦理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情感追求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由历史上的隐逸文化及现象可窥一斑。  相似文献   

15.
荀子发展了孔子的名学理论,在孔子守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制名,意在将儒家固有的礼制传统与日益发展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并充分融入墨子、公孙龙子等其它派别的名学思想,形成了儒家名学思想多元化、开放式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老子处世哲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道德经》微言大义,道出了人们养生处世的真谛,本文重点探讨了老子“少私寡欲”的道德观;“以柔克刚”的处世观;“报怨以德”的处世境界和“责身自养”的价值观。老子的这些哲学思想已积淀在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里,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对我们具有很强的人生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墨子的义利观“贵义”和“尚利”并举,义利合一,以“兼相爱”、“交相利”为其立论根据,并以“利人”、“利天下”为其核心原则。这种义利观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礼乐本为一体,并且,礼包含乐。荀子论礼亦论乐。从礼的角度审视乐,荀子发现礼与乐均治人治世、本于性情、取法天地。呈现同功、同源、效法对象相同等面貌,甚至,乐之“和”也基于礼之“别”。即是说,礼乐同构。  相似文献   

19.
试论墨子教育思想的独特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的教育思想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被视为异端,但终因其独特的价值而顽强地存活下来,在教育目的上,墨子构建了道德理想人格模式,对中华民族传统理想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内容上,墨子突破了儒家的六艺教育范畴,表现出非凡的创造性;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力行,独树一帜地提出“强说人”的教师主动精神。  相似文献   

20.
阿根廷先锋派文学大师博尔赫斯在其小说中所表现的人生哲学与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庄子的哲学有相似之处,他们都以辩证的、变化的观点去看待现实,又都以无奈与怀疑的眼光去观世.他们思想产生的现实原因同样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待社会与人生,即应世的态度却大不一样,博尔赫斯止于怀疑和无奈,而庄子却以顺应自然去乐观地应世,反映出东西文化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