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再别康桥》的阐释,长期以来,许多读者和评家都着眼于对其意境的解读,有意或无意地将阐释的重点放在了诗歌艺术技巧上,因而避开了对诗人心灵世界的深入探究。通过对诗歌文本的话语分析,从而构建出诗人的心灵结构,进而理解诗中"秘密言说"的意味,以求接近诗人的真实旨意所在。  相似文献   

2.
本书将立足点放在诗传上,而不仅仅是诗歌本身。读者可以读到用诗歌般语言呈现的诗人小传,小传的字里行间又解析了诗人在不同时段所创作的代表性诗歌,一方面使读者对诗歌的鉴赏有了一个更全面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通过诗人的所思所想展现了唐代的文化与历史发展。两册书共收录十篇诗人诗传,从盛唐的李白,安史之乱期间的杜甫、岑参、王维等,到中唐的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再至晚唐的杜牧、李商隐,勾勒出了一条唐代诗坛乃至大唐历史的发展主线。  相似文献   

3.
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中国的读者立刻就会想到一个天才的俄罗斯诗人,想到一首首热情奔放、脍炙人口的抒情诗,想到引人入胜、彪炳俄罗斯文学史册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但是,目前诗歌界还只是从文学史的角度认识普希金的诗歌,对其生命美学意义的认识还比较肤浅,  相似文献   

4.
"文革"期间,一部分由"知青"创作的诗歌以手抄本的方式在社会上流传着,后来成为"文革"后朦胧诗的先声.本文以几位"文革"期间"地下诗人"的诗作为文本.分析这批诗人在那一特定时期如何用诗的形式呼唤对生命的关照.  相似文献   

5.
《全国新书目》2023,(8):25-28
<正>本书是作者的最新随笔集,内容分为古典诗词的现代解读及其方法、诗话词话争讼札记两大部分,涉及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分析的作品亦系读者耳熟能详的名篇佳作。书中行文雅驯,说理透彻,融通古今,考究作品创作的历史场景,分析诗人性情及创作意图,阐释古典诗词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象,并对诗词创作手法加以评点,带领读者走进古典诗歌和诗人创作的历史情境,进而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作法及内涵。  相似文献   

6.
书架     
《出版广角》2013,(8):92-93
《我们所有人》作者:[美]雷蒙德.卡佛著舒丹丹译版本:译林出版社2013年6月版定价:58.00元卡佛诗全集《我们所有人》自1996年起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相继出版后,引起了英美文学界的关注和评价。美国当代著名诗人,普利策诗歌奖得主,前美国诗人学会主席卡罗琳.基泽尔就曾说,"假如卡佛不写小说,他会被公认为极好的诗人,正如事实本身。"卡佛最好的诗就像他短篇小说的缩影,卡佛诗歌形式自由不拘,诗歌与散文或小说文本叠加,与他的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7.
文爱艺现象     
文爱艺的诗创作,在诗歌园地里是一种独特的现象。当前,人们都在感叹诗歌的衰落,诗,越来越不为读者所理解,也越来越被文坛所忽视,形成了诗刊以外的报刊发诗难,诗评少、承认诗人的地位荣誉者更少,诗人已难与其他作家一样有出入社  相似文献   

8.
一 <诗刊>从1957年创刊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应该说是中国资格最老、影响最大的文学期刊之一.作为中国作家协会旗下的重要刊物,在臧克家、李季等历届主编的主持下,<诗刊>一直以展示中国诗歌全貌、团结中国当代诗人为已任.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诗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初步形成,因此,刊物也面临着众口难调、众说纷纭的局面.要团结各种风格流派的诗人,在办刊中更要百倍小心维护和爱护每一个诗人和每一件作品.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提出了文献阅读的含义,列举了图书馆中常见的读者接受文本方式及其成因.重点阐述了文本信息创新为核心的辅导读者对阅读行为本质进行科学理解,引导读者力求真切把握文本内涵、对文本进行探究、、文本信息批判、质疑、阅读创新思维的几个环节.并简要介绍了阅读辅导工作的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10.
刘海萍 《兰台世界》2012,(24):91-92
穆旦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和翻译家,早期专注于反映时代特征的诗歌创作,后期致力于向国内读者翻译和介绍优秀的外国诗歌作品,贡献杰出,成就斐然。  相似文献   

11.
作为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顾城,以其独特的诗风和传奇的人生经历在海内外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试从三个分期即童话时代、后童话时代、海外时期来探讨顾城诗歌的特色和内涵。本文下篇将重点探讨顾城的死因。  相似文献   

12.
那拉 《出版参考》2006,(10S):28-28
称沈浩波是书商,他不喜欢,他更重视的还是自己的诗人身份。他说“诗歌是我安身立命的东西”。而出版只是他的职业,是用来养家糊口的。 在沈浩波看来,诗歌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化载体和艺术形式,是人类语言和灵魂的结晶。而诗人能够做的是保全一个民族的语言,保全人类最深刻的灵魂,是为了抵达时代精神的内核的,这必然就导致诗歌是曲高和寡的。但诗人要生存,于是诗人沈浩波投身出版,去创造和挖掘能够激起人类共鸣的文化产品,并且把这个“糊口”的职业做得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13.
刘半农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其翻译了众多国外的诗歌,同时也是第一个使用散文诗这一概念的诗人。他的西方文学翻译作品中,诗歌翻译占据绝大部分内容,成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上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选择李嘉佑贬谪时期的诗歌为考察对象,认为其诗作既有大历诗歌之共性,也有诗人的个性.他的贬谪诗歌中融入了诗人的深深愁情,无言的“惆怅”,仕隐之间的纠结,以及对百姓苦难生活的悲悯之情.  相似文献   

15.
乾隆朝性灵派代表人物袁枚和赵翼的诗歌及诗话在日本江户后期得到广泛传播,而这种传播和日本汉诗发展趋势之间有密切关系.日本诗人借助二人的诗歌和诗歌理论,促进汉诗摆脱明七子模拟盛唐的影响,转为自由抒写性灵.这说明中国本土诗歌对日本汉诗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日本诗人也力图改变其汉诗作为中国诗歌海外附庸的形象,希望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6.
诗人、诗歌、诗坛的寂寞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视这种寂寞和荒漠需要勇气,改变这种状态需要更大的勇气。本刊在今年的第一期发表了《诗人的危机》之后,引起了诗人、评论家、学者的共鸣,本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供广大读者审读,如还有如鲠在喉的议论需要一吐为快,本刊将继续满足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明代入黔的移民诗人,主要有流寓、贬谪及官宦三种类型.其诗歌创作具有贵州地域特征:一是多以贵州奇山异水、民族风物、烟雨瘴疠等为写作对象;二是诗歌的情感流变,反映出移民诗人从冲突到顺应的自我调适过程;三是诗人多以“变夷”为己任,通过诗歌来宣扬儒家思想和人生哲理.上述特点,是移民诗人作为异质文化介入贵州本土文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死亡的寓言     
朱大可 《出版参考》2004,(35):22-23
从1989年3月26日海子的卧轨自杀开始,经过骆一禾的"革命性病故",戈麦的焚诗自沉,直至顾城的杀妻自缢,诗歌死亡的多米诺骨牌已经砰然发动.当我着手收编有关顾城的文本时,诗人自杀的消息还在不断地传来--那些无名的、苦难的和脆弱的生命,正在或者将要加入这黑色的死亡游戏!  相似文献   

19.
对当代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有兴趣的读者.年长的.可能会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新民歌运动”,那是个全民皆诗人的年代;而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天安门。发生过一场声势浩大的民间诗歌运动,它为新的政治时代的到来打开了一个缺口。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传播的速度猛增,空间无极限。文学功能的发挥其实很受其传播媒介的影响.没有互联网.  相似文献   

20.
王镜宇  熊劲松 《声屏世界》2021,(4):22-23,52
唐代诗人杜甫用纪实的诗行记录一代之历史,将叙事功能引进诗歌,大大强化诗歌叙事、载史、刻画人物的艺术表现功能,为诗歌的叙事化首开先河,同时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对新闻入诗进行了可贵的尝试.杜甫是一个新闻记者型的诗人,他在长期的诗歌实践和诗歌传播中采用的新闻体裁与样式丰富多彩,他善于寓理入事,对新闻入诗进行不断探索和尝试,即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