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从语文课本的删选说起:堵还是疏? 最近新编的小学课本剔除了《牛郎织女》,因为专家担心它催生早恋;有专家提出初中应当将《出师表》撤出课本,因为它“对没有完全辨别能力的初中生来讲,容易形成‘愚忠’思想,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军事观,甚至不利于形成‘止战息兵’的观念”。最近北京新编的高中教材,删除了《阿Q正传》。[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西安市市委党校65岁的历史学教授胡觉照写给国家教育部教材司一封建议信,认为应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以华歆的《止战疏》代之。信中说:在《止战疏》中,华歆认为:“战争是在不  相似文献   

3.
一、从语文课本的删选说起:堵还是疏?最近新编的小学课本剔除了《牛郎织女》,因为专家担心它催生早恋;有专家提出初中应当将《出师表》撤出课本,因为它"对没有完全辨别能力的初中生来讲,容易形成‘愚忠’思想,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军事观,甚至不利于形成‘止战息兵’的观念"。最近北京新编的高中教材,删除了《阿Q正传》。  相似文献   

4.
“马铁丁”是谁?葛胜华,陈玉秋高中语文课本选了两篇署名“马铁丁”的文章,一是第一册的讲读课文《俭以养德》,一是第五册的自读课文《骄必败》。可是课本没有作者介绍,教学参考书也只字不提。“马铁丁”到底是谁呢?其实“马铁丁”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至少在中国当...  相似文献   

5.
老师,您错了     
某日,某老师教授初一课文《看戏》,先介绍了一番戏剧知识作为导入语,然后说:“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课文《看戏》。”随手在黑板正中书写课题,就在写完转过身来时,忽然,一个声音:“老师,您错了,看戏的戏字多了一撇。”某老师定睛一看,果然如此。结局A某老师“唰”地拉下脸来,阴沉沉地喝道:“刚才是谁在大喊大叫,我讲过不经过允许,不能说话,课堂纪律还要不要啦,谁叫的,马上站到前面来。”说完转身拿过黑板刷三下二下将课题擦去,“大家打开课本,下面朗读课文。”结局B某老师眼珠一转,计上心来,说道:“大家的观察力…  相似文献   

6.
信息浏览器     
香港学生课本循环使用香港消费者协会最近提出一项“借书”建议,即由原来的学生自己购买每学期课本,改为由学生负责购买,然后将课本借给学生循环使用,以节约资源和减轻家长及政府的负担。一套反映都市少年生活的“大都市青春丛书”日前出版。该书全套共五本,分别是《高三四兄弟》《十七岁开始苍老》《我是叛逆我怕谁》》《爱与痛的边缘》《流浪歌手的情人》等。中学生参与国家重点科研课题在普通人眼中,科研项目的开发与研究是科学家的专利,而北京大学附中一群高二的中学生却参与着17个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其中9个还是国家重点…  相似文献   

7.
沿用了多年的人教版初中语教材终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新教材从编排方式到选,都令人耳目一新。但笔注意到,《谁是最可爱的人》(以下简称《谁》)和《驿路梨花》(以下简称《驿》)两篇章仍然保留在第三册课本里,不免让人好生奇怪。  相似文献   

8.
是“文化遗产”还是“外来文化”──关于《拿来主义》中“大宅子”比喻的本体文小燕关于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拿来主义》一文中的“大宅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认为是比喻“文化遗产”,课本的预习提示也认为《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义务教材课本中《背影》一文,教读数遍,但每教读一次,感受不同,深感是一篇平中见奇,朴中见巧的散文艺术精品。笔者将从三个层面对此文再次解读。  相似文献   

10.
拯救语文     
时下语文教学步履维艰,积重难返,原因何在? 首先,语 文课本 谁都看 得懂,可是看 得懂的,大多不会出现在考题中,弄不明白的,却常常出题考学生。学生们绞尽脑汁而成的作文也很少会有成就感, 因为评语大多批评挑剔的多,表扬赞赏的少。 其次,从 课本的 选文来 看,部 分选文 失当 欠妥 ,不少 篇 目 内容 陈 旧 ,缺 乏 文学 性 、美感和 人文的东 西,有些 课文甚 至有明 显错 误 。如 中 学 语 文 教 材 中 的 《 荔 枝 蜜 》、《茶花赋》、《秋色赋》等文 ,写作 年代大 致属 20 世 纪 60 年 代 初 期 , 那 时 正 是 我 国“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  相似文献   

11.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本的  相似文献   

12.
读了《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6期《探索与争鸣》栏目刊登的《谁之错?》一文,颇有感触。由于教改涉及面广、探索性强和影响力大,所以,如何推动教改,是摆在教育行政部门、校长和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谁之错?》一文所反映出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对此,我认为:1.教改  相似文献   

13.
课文中表示假设的文言词注商周照明课文中有些表示假设关系的文言词,课本的注解值得商榷。现举例如下。《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课本将“向吾不为斯役”解释为“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却又将“向”注解为“从前”。这应该如何理解呢?课本这样注解,...  相似文献   

14.
病文不宜作范文江苏泰州市第三中学董寿岳范文,是指语文教学中作为学习榜样的文章,选为教材的课文就应该是范文。然而,正在使用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合同两则》却选用了一篇题为《临时劳动协议书》的病文作为范文,这是不确当的。这篇病文的病症是显而...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三篇著作语境语体之比较陕西镇安县中学王鹤正邓小平同志有三篇著作编入高中语文课本:一篇是高语必修本的《讲讲实事求是》(以下简称《讲》文),另两篇是高语补充教材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下简称《坚》文)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16.
仔细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发现课本某些注释存在瑕疵。对此,笔者不揣浅陋,择取几例,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7.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当面问我:学生容易理解的记叙文怎样教?并举出《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选入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这确乎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因为象这样的记叙文在语文课本中不止一篇。就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谈一谈我的意见。教学这篇通讯(通讯是记叙文的一种)的目的可以是: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8.
在讲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时,有学生下课追到办公室问我:老师,为什么有人说邵洵美不是个坏人,还做了许多好事呢?看到学生满脸真诚中透着疑惑,我心中一怔,反问道:谁说邵洵美是个坏人?学生昂起头说:鲁迅说的。说完,先指着课本中“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一行。又指着课文下边“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的注...  相似文献   

19.
一、“谁之永号”的“之”《诗经魏风硕鼠》“乐郊乐郊,谁之永号”中的“之”字,有人认为是语助词表反诘语气(如蒋文甫《诗经选译》);有人认为这个“之”字是对“谁”起强调作用,无实在意义(如天津圹沽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课本古代诗文译注》);有人译“谁之永号”为“有了安身之处谁复痛哭长吟!”“之”字未注(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中学课本注这个“之”字为“尚”“还”,可是有人说“这是明显的错误,”(如程希岚《古汉语语法概  相似文献   

20.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袁枚的《祭妹文》是历代祭文中的名篇,向来被评论家誉为“悼念文章之绝唱。”苏东坡将《祭十二郎文》与诸葛武侯《出师表》、李密《陈情表》媲美,并称为“至忠”、“至孝”、“至友”之至文。袁枚的《祭妹文》也被公认为他的散文的代表作,已选入我国现行六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本文拟就这两篇祭文作一些审美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