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随着媒体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如何让对农广播节目更具吸引力,也成为市级电台对农广播节目生存的根本。笔者认为,提高对农广播水平必须使节目贴近"三农"、服务"三农"。这就需要对农广播无论是在节目设置和节目内容上,还是主持人的语言组织上都应该力争口语化、通俗化、本地化,同时,还要以平民的视角与农民进行深入的交流,赋予普通农民话语权,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节目中来。只有这样,对农广播才能真正反映农民的心声,使对农广播拥有更为广泛的听众。  相似文献   

2.
目前,对农广播在覆盖、传播及节目内容、形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推动对农广播进一步发展,更好发挥其服务“三农”的作用,还需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对农广播自身也要不断创新节目内容形式、拓展传播渠道、加强资源整合,不断提高针对性、贴近『生和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农广播在覆盖、传播及节目内容、形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推动对农广播进一步发展,更好发挥其服务“三农”的作用,还需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对农广播自身也要不断创新节目内容形式、拓展传播渠道、加强资源整合,不断提高针对性、贴近性和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牛颜 《新闻知识》2013,(7):22-24
广播以其所具有的传播快捷、随意性强、容量大、互动传播、收听成本低等特性,满足了像贵州这样处于西部落后地区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农民们可以在田间地头、山涧水边、家里外出随时收听,以便能接收到最及时、最实用的丰富资讯。目前贵州对农广播没有专业频率,对农广播栏目也屈指可数,应对媒介发展趋势和竞争态势,贵州对农广播必须充分利用与发展本土文化特色和优势资源,坚持"三贴近"和"三创新"的传播原则,重视农村广播,加强政府职能,壮大县乡广播机构作用;建立长效对农广播机制;积极推进广电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广播"三网融合";加快对农广播频率建设,拓展对农广播合作平台;创建对农栏目品牌,创新对农节目内容,从而促进农村广播在贵州的本土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姚莹 《中国广播》2017,(9):13-16
近年来,传统媒体的农村受众群体存在严重流失现象,给对农广播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新形势下,对农广播要如何在困境中把握话语权,实现对农广播引领先进文化、助力"三农"发展、服务和娱乐农村受众的功能,已经成为重要课题。本文以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乡村广播为例,就利用"一种传输、四种到达"传播理念指导对农广播实践,阐述了更新理念在对农广播构建全新传播运营模式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作为新闻媒体,广播电视处于服务"三农"的前沿,广播电视搞好对农传播意义重大。对农广播、电视存在的问题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大部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倾向于提高自身的收视率和收听率,实际的节目内容与"三农"问题脱离,造成了对农节目供需产生矛盾。各级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对农  相似文献   

7.
对农广播在节目内容定位上,必须充分体现"受众为本"的思想,根据农民的需要和喜好来编排节目,将注意力放在扩大信息量上,传播农村听众最需要的政策、法规、技术、市场、娱乐等实用信息。  相似文献   

8.
广播对农节目的现状与我国的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当前,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广播对农节目存在着总量不足和内容单一等问题,广播节目难以满足新时期农民朋友的需求。只有加大资金投入,升级广播节目的硬件设施,通过多种方式扩充稿源,提高广播节目工作人员对农村、农业的专业认识,使对农服务能够"顺民心、暖民心、稳民心、聚民心"。新兴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利用科技创新对农广播节目形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广播对农节目的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卜晨光 《中国记者》2014,(1):100-101
本文选取中国乡村广播"三农中国"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闻报道,以"沃野遍吹改革风"系列特别节目为切入点,针对其传播定位、内容、样态及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对农广播增强对重大题材传播有效性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嘉兴市广播电视总台对农广播是全国唯一一家地市级专业对农广播频率.频率通过调频和有线两种方式传播,其中有线传输覆盖市本级1 5个乡镇.经过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嘉兴市本级共拥有调频音响喇叭9万多只,人户率达到88%.但近几年来,频率迫于创收的压力,医疗广告、卖药专题大量充斥在节目中,每天累计播出有3小时,虽然每年为频率创收250万元,但是大量的卖药专题大大降低了对农广播的公信力.从2009年1月1日开始,总台对农频率撤销全部医药专题广告,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丰富、优质的节目,全力打造"绿色对农广播".  相似文献   

11.
一段时间以来,对农广播节目在都市新闻时代中扮演的角色日渐式微。即便是一些为数不多的对农广播节目,很多内容也远不能满足农民需求。新时期,特别是农村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今天,如何让对农节目重新展现出较强生命力,本文以"天津区县联盟广播"为例,从品牌价值、市场开发、发展前景三方面阐述对农广播的复兴路径。  相似文献   

12.
白晓东 《今传媒》2014,(6):172-173
通讯员队伍建设,是我国传统媒体拓宽报道领域、增加新闻来源的重要手段。对农广播另辟蹊径,培养和建设了"农民通讯员"队伍,让新闻节目富有乡土特色,进一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及时反映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本文通过对陕西农村广播"农民说新闻"栏目的内容分析,梳理出"农民通讯员"为丰富对农节目所作出的贡献,并且对农民通讯员队伍建设,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可以说,农民通讯员队伍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转换了传统"传者""受者"的新闻叙事视角,从而最大限度地丰富了对农广播节目的地方性内容。  相似文献   

13.
林椰 《视听纵横》2010,(3):116-117
广播是通过"有声语言"来传递信息的,听众是通过耳朵来获取信息的。正因如此,"可听性"成为衡量一档广播节目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而广播对农节目和其他类型的广播节目相比,它的"可听性"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广,既包括节目形式活泼多样  相似文献   

14.
微博、微信的出现,标志着传播业"微"时代的到来,也标志着传统广播节目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如何适应新媒介环境下的传播规律?笔者认为,广播互动方式的创新迫在眉睫。本文以安徽综合广播"金色田园"节目为例,探讨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对农广播节目互动方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新鲜早七点》是安徽广播电视台农村广播为全省城乡听众倾力打造的一档新闻节目,作为农村广播每天的"龙头"节目,节目的质量对提升频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唯有做到找准定位,内容丰富充实、宣传报道注重时效性和服务性相统一、节目编排精心细致、节目成员职责分工明确,对农广播新闻节目才能常办常新,永葆活力。  相似文献   

16.
施媛媛 《新闻传播》2009,(12):89-89
大丰是一个农业大市.广播节目的受众大军主要是农民。那么,作为广播媒体,在对农节目宣传上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节目制作成本低、频率覆盖范围广、宣传内容通俗易懂。可是,一直以来,在网络和电视等强势媒体的竞争下,即便是在农村,广播仍然受到农民的冷落。所以.如何提高广播对农节目收听率.使农村广播节目获得更广泛的听众,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以我台改版后的《乡间回响曲》节目为例,谈谈对提高对农节目广播收听率的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7.
广播对农节目如何办出特色和新意?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从内容、形式、活动等多方面入手,拓宽内容题材,创新节目样式,打造节目活动,讲究节目贴近——如此,对农节目亦争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新疆电视台对农节目为研究对象,在深入研究对农节目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造成目前对农电视节目发展困境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提高对农节目重要意义入手,提出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对农传播资源,丰富节目内容和形式,提升软硬件水平等建议,希望能对新疆对农电视节目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广播作为强势媒体,宣传"三农"、服务"三农"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播好广播对农节目一定要深入基层,走进农村,贴近农民,多反映农民心声,多帮农民反映、解决实际问题,多展示新时代农民形象,真正将对农节目办出"农味""农色"。一、对农广播节目的不足对农广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现有发  相似文献   

20.
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必须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寻找其在新媒体时代的生存依据。早在几年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就确立了"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的战略构想,这样的一个现代国际综合传播体系是以多媒体传播为特征的。那么,多媒体传播的具体样式是什么?它的节目又是如何生成的?今年初,国际台新闻中心推出了《CRI观察》网络视频直播节目,试图通过这个节目,实现多媒体内容生成、多通道内容播出和多层次内容使用,探索建立发稿和播出的多媒体立体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