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我拿到2008年第1期《新闻与写作》时,心中不禁泛起一种欣慰与感动。从1998年第一次订阅它到现在,《新闻与写作》已伴我走过十年了。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从一名新闻爱好者成为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十年里,《新闻与写作》成了我实现新闻梦想的良师和引路人。  相似文献   

2.
4月5日,2004年度普利策新闻奖揭晓。今年的两个摄影奖——突发新闻摄影奖和特写摄影奖,都颁发给了拍摄战争题材的作者。《洛杉矶时报》摄影师卡罗琳·科尔的一组利比里亚内战照片《围攻期间的蒙罗维亚》获得了特写摄影奖。这组照片中的其中一张,拍摄的是一名利比里亚政府军士兵正在奋力保卫一座桥梁的情景(见图)。 当提到卡罗琳·科尔为什么会获得这一奖项时,普利策奖的评委们说,是为了“奖励她敢于走在利比里亚内战的前线……”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年轻的摄影记者,我是幸运的。4年前,我从大别山革命老区霍山县被破格调入安徽日报社之后,曾连续4年获得安徽省新闻奖一等奖,数十次获新闻摄影奖。我珍爱这些奖项,它不仅仅记录着我的努力、我的成功,也记载着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期望和帮助。尤其使我永生难忘、终生珍爱的是这幅题为《固堤锁蛟龙》的照片,在全国抗洪抢险新闻摄影评选中,获得安徽惟一的一块银奖。我之所以特别地珍爱它,是因为它不仅记载着那些难忘的日子,那些难忘的人,更重要的是它将时时提醒我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的一位在北京某机关从事档案工作的朋友.给我的一封信里说他自己大学毕业“嫁”到机关近20年来.长年忙于收集、整理、编研档案信息,已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档案事业.现如今已是“半老徐爷”了。喜欢幽一幽自己的我的那位档案界朋友.其实才三十过八.然我却还比他大两岁哩。他是半老徐爷,我便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还有点“风韵”。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年轻的摄影记者,我是幸运的。4年前,我从大别山革命老区霍山县破格调人《安徽日报》社之后,曾连续4年获得安徽省新闻奖一等奖,两次获全国省区党报新闻奖一等奖,数十次获得各级各类新闻摄影奖。我珍爱这些奖项,它不仅仅记录着我的努力,我的成功,也记载着新闻界前辈和各级领导、同志们对我的期望和帮助。可是,在我的生命中有一次获奖是我永生难忘、永生珍爱的。那就是在全国抗洪抢险新闻摄影评选中获得安徽唯一的一块银奖的题为《固堤锁蛟龙》的照片。我之所以特别地珍爱它,是因为它不仅记载着那些难忘的日子,那些难忘的人…  相似文献   

6.
那是几年以前,我还在大学念书的时候,脑子里萌发出写作的念头来,但苦于没有人指导。大凡第一次投稿,作者都迫切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得到编辑重视,并把它变成铅字。在初次尝试写作者的眼中,编辑头上笼罩着一个光圈,是一个神秘而高不可测的职业形象。也许是这种神秘感令我好奇,我对《编辑之友》产生了兴趣。在图书馆斑斓多姿的封面里,我发现了这一张朴素的面孔。希望能够从中了解编辑,找到一些提高写作水平的技巧和提高命中率的捷径。当时我想,一篇文章的好坏如何编辑是最有发言权的,了解编辑对文章的要求,就能够避免  相似文献   

7.
<正>朱屺瞻先生是我的老师辈,忘年交。屺老人好,画好,性隋坦荡。我在长乐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时,屺老的家在巨鹿路,仅一路之隔。他常常拄着拐杖出来散步。有时挎一篮子,篮里放一瓶子,遇到熟人,人家向他问候,他便说:"散散步,顺便打打酱油,买点醋。"我上下班路上经常碰到他。每次遇到,就停下自行车,向先生问好。我比屺老年小近30岁,先生视我如晚辈,既亲和,又时加指点。一次,全国运动会在上海举行,来参会的乒乓球教练、运动员徐寅生、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我的一位在北京某机关从事档案工作的朋友,给我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他自己大学毕业“嫁”到机关近30年来,长年忙于收集、整理、编研档案信息,已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档案事业,现如今已是“半老徐爷”了。其实那位档案朋友才40来岁,然我却还比他大几岁哩!他是“半老徐爷”,我便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还有点“风韵”?  相似文献   

9.
它山路亦难     
接到江苏电视台的一个电话,说:“看了你的《乡间守渡人》,我们想把它拍成电视片,‘大写真’栏目里用,不知你同意否?”我说:“行,你们什么时侯拍,来找我,我带路。”打电话的人,名叫曹云豹。《乡间守渡人》是一篇只有1000多字的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10.
《新闻记者》2015,(5):F0003-F0003
备受国际新闻界瞩目的普利策新闻奖2015年获奖名单当地时间4月20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揭晓,在颁布的众多奖项中,摄影类的两项大奖一突发新闻摄影奖和专题摄影奖,分别被《圣路易斯邮报》和《纽约时报》获得。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的一位在北京某机关从事档案工作的朋友,在给我的一封信里说他自己大学毕业"嫁"到机关近二十年来,长年忙于收集、整理、编研档案信息,已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档案事业,如今已是"半老徐爷"了.喜欢幽自己一默的我的那位档案朋友,其实才三十过八,我却比他还大几个月哩.他"半老徐爷",我就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还有点"风韵".  相似文献   

12.
案头一叠厚厚的素笺。这是即将付梓的《陈天然诗选》,是天然先生从1981年至1992年创作的诗篇中精选出来的七十首诗稿。天然先生屈就于我,嘱我作序;我虽愧不敢当,也只好俯首从命。欣喜天公作美,连日春雨淅沥,赐我以难得的清闲,遂捧起他用清丽圆润的硬笔书法书写的诗篇,由字入诗,边品边吟。悠然陶醉其中。天然先生是著名的美术家、书法家,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国外  相似文献   

13.
刘玉山同志走了已经一个月了,我却总是不能相信这个事实,仍感到他似乎还在他的办公室里审阅着书稿或正找人谈话,安排工作,我总想轻轻推门进去,与他好好聊一聊……  相似文献   

14.
<正>本书是冯骥才的随笔集。作者以他的画室为发散点,纪事状人、谈古论今、抉奥阐幽,记述自身的艺术生涯和精神生命,披露灵魂的奥秘。内容丰富厚重,文字严谨真诚,既有情趣,更富情怀,直抒胸臆中兼有关于文学艺术的真知灼见,字字珠玑。“文学、绘画与我相伴了半个世纪,这两样已成了我的生命方式。从我的生活,到精神、情感乃至感觉,无不带着文学与绘画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正《档案与建设》诞生于1984年,那时候我还在高中苦读。两年以后,误打误撞进入档案专业学习,毕业以后一直在档案部门工作,也一直在同一个单位供职。如果1986年可以算作与档案事业结缘的话,我的档案生涯仅仅比《档案与建设》晚了两年。回顾已经走过的档案历程,《档案与建设》如同一位师长,不断地给我启示,又如一位老友,见证了我的成长。蹒跚学步时的扶持探讨档案学理论的兴趣,是在苏大档案专业学习时养成的,而其中的关键点在于《档案与建设》对我的影响。这个故事,曾经在1994年《档案与建设》十周年时,我撰写的《提携新人播撒希望》里详细描述过。20年过去,对此又有了新的感悟。  相似文献   

16.
《新闻爱好者》2011,(11):F0003-F0003
北京时间2011年4月19日,令人瞩目的普利策新闻奖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公布。《华盛顿邮报》的卡奥尔·古兹、尼基·卡恩和里奇·卡里奥提拍摄的反映海地地震的组照荣获突发新闻摄影奖。本期特发表黄龙先生《解析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奖的获奖图片》一文(见第57页),予以评析,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多年的老领导梅益同志,已经驾鹤西去五周年了。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临终之前的几天,我和赵玉明同志到北京医院去看望病床上的他。他的女儿在床侧看护。梅益同志的女儿在他的身边说:"杨叔叔和赵叔叔来看你了。"  相似文献   

18.
我的第一篇完全是自讨苦吃的结果。1993年间月份,部队准备外出徒步野营拉练。听到这一消息后,我早几天就攒足了劲,可连长看我弱不禁风的样子,让我在家留守。我不干,死缠硬磨着连长,说我非去拉练不可,并指天划地保证不扯连队后腿。连长不松口,于是我就采取“曲线救国一的办法。当晚,我被起衣服敲开了指导员的房门。我得逞了,条件是“写稿!”就这样,随着部队一路野营露宿,途经五市四区,顶风冒雪行程近千公里,磨破了两双胶鞋,太累瘦了一圈,苦头虽没少吃,但却感受颇深,特别是每到一处村庄宿营,老百姓的热情劲常常让我想到了…  相似文献   

19.
1977年秋,我手里拿着一封回信,怀揣厚厚一叠手稿,生平第一次踏进了科学出版社的大门。当时,我只想着使自己的处女译作得到出版,而我得到的却远不止于此:我结识了这家著名出版社的几名资深编审,在他们的帮助下,科普翻译成了我的第二职业,使我先后翻译了数百万字的科普作品,并参加了若干译著的校译工作,更重要的是,在与这些对科学和中文、外文都有极深造诣的翻译家的不断交往中,我从注重文字技巧转而注重陶冶翻译品德,与他们也从文字之交上升为执友之谊。  相似文献   

20.
网络这个大千世界同样是既充满欢乐,也充满烦恼。一个叫青露的女孩来信诉说烦恼。她说:我网恋了。认识他一年多了,开始并没有在意,只是彼此有些吸引。后来发现真的爱上了,就有了痛苦的感觉,半年前,他突然变得冷淡,我给他的信件全部被退回了,也不再在网上出现。不甘心的我,每天写日记给他,想写完一本之后寄给他。现在已经是第二本了,可是他连一次电话也没有打给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