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独自无人注意的时候,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简称“慎独”。这是现代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而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的修养,离不开“慎独”修养。因为护理人员的治疗操作行为,常常是一个人独自进行。处置工作的好坏,全凭护理人员的道德和信念。因此“慎独”修养更为重要,是每个从事  相似文献   

2.
“慎独”在古代被认为是极少数圣人先哲修身养性的一种修养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笔者认为“慎独”已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它正在或已经逐步内化为一种基本的社会规范,成为衡量或判断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标准和尺度,尤其是“慎独”思想中内涵着的持之以恒,自强不息的自律精神,在当前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本文正是从这些意义上来谈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慎独”修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慎独”在古代被认为是极少数圣人先哲修身养性的一种修养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笔者认为“慎独”已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它正在或已经逐步内化为一种基本的社会规范,成为衡量或判断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标准和尺度,尤其是“慎独”思想中内涵着的持之以恒,自强不息的自律精神,在当前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本文正是从这些意义上上来谈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慎独”修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慎独”是儒家心性修养工夫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朱子以“存诚”“谨几”为核心,对“戒慎恐惧”与“慎独”两个概念进行了系统阐发,并对两者的动静性质作了界定。王阳明、湛若水等明代心学家则以“独知”“独体”为核心对“戒慎恐惧”“慎独”进行统摄,使之呈现出一个不断内化的演变历程。在去本体化思潮蔚然成风的清代初叶,李光地兼采朱子、阳明、蕺山之说,对“慎独”进行创造性诠释,他高度评价了朱子将“戒慎恐惧”“慎独”二分的思路,却又汲取晚明儒者之论,将“意”释为“心之所主”,将“慎独”与“诚意”释为同义。这一诠释思路使李光地的“慎独”说尊朱而不述朱,在新旧学风交替的清初具有独特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裴笛 《煤炭高等教育》2008,26(6):117-119
“慎独”作为儒家倡导的道德修身的重要方法和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蕴含着丰厚的思想意蕴、哲理取向和价值追求。有效解决现代社会中的网络道德伦理问题有赖于对“慎独”资源的充分利用。一方面,“慎独”对主体内省、真诚、自觉、深沉式的道德诉求和伦理期待,可以为解决当下网络道德伦理问题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又要着眼于内在局限、外延延伸和内蕴拓展,对“慎独”进行现代转换,实现现代生成,进而使之成为全社会的整体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6.
1.在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缺少友情提示 点评:李希贵在高密四中时曾在学生厕所里张贴了“慎独”的提示牌,并对“慎独”的含义做出解释,教育学生在独处时注意修养个人的德行。友情提示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标语方式,也可以用语言、行为提示、暗示。友情提示是一种很好的管理方法,也是一种巧妙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7.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它指修养主体在独处之时仍然能自觉地按照原有既定信念和道德原则行事,表现为高度的道德自律。“慎独”思想对于当前德育工作具有深远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当前护生"慎独"修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培养护生"慎独"修养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培养护生"慎独"修养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由于时代背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却面临众多不可忽视的问题,这是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重要的历史性问题。本文通过阐述“慎独”理论及其意义,提出了借助“慎独”精神促使当代大学生穿越心灵的“卡夫丁峡谷”,切实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观点,并给出了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0.
论刘宗周的慎独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本体,工夫两个角度深入地探讨了刘宗周哲学的主要思想-慎独学说,初步展现了刘宗周慎独学说的思想概貌,刘宗周把“慎独”一词从一种修养工夫发展成一个即心即性,即本体即工夫的哲学体系,完满地消化了程朱,陆王两派哲学,不仅从时间意义上讲,在理论上分析,都称得上真正的“宋明理学的殿军”。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认为,道德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情”“文”在碰撞中实现的统一。“情”是指人们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文”主要指礼仪文化。礼仪规范缘依人的内在情感生活而制定,同时又有人文化的提升,能够对民众包括情感在内的生活起规范引导作用。“情与文的结构性平衡”的道德教育模式不仅是个人道德成就的过程,也是一个历史性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在孔孟道德人格修养和提升的方式中,"自得"是一种以个体生命的自觉和体验而"悟道"和"体道"的独特方式,也是"悟道"和"体道"的最高收获和最佳境界。这种方式不是以言说的形式表达,而是以"心得"的方式所表达的亲身体验。其旨归在于它的获致可使得个体生命摆脱世俗的羁绊而达到自由乐适、宏阔畅达、充实无累之超越性的心灵境界;其内在意蕴在于它充分高扬了个体生命之主体精神的自觉;其根本指向不是具体的存在物,而是"性与天道";"自得"于"道"表现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不同的贯通方式;"自得"所达至的境界是生命的自由和快乐。  相似文献   

13.
儒家"为己之学"教育观是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道德教育中值得借鉴。挖掘"为己之学"的传统教育理念,可以进一步为当前的道德教育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历来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大学德育教育得到学校高度重视。而"美德"是老孺皆知的美好品德,优良品质,大学德育渗透"美德"教育,并以"美德"为立教之本,构建大学德育教育体系,将对大学德育教育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下学生的独占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对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问题的研究,对学生终生教育工作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吸取《弟子规》中的宝贵美分,在教育中加以理解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增强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活泼开朗、诚实勇敢、学会友爱、互助、合作、谦让、分享等良好品行。  相似文献   

16.
"立德"是儒家的"三不朽"思想的最高层次,指以道德垂范后世,是士人立世的最高标准,也是儒家伦理生命价值观的最高层次。"伏膺儒术"的陆机,立德亦是他人生追求中的应有目标。陆机始终坚守个人的道德底线,并恪守"匡世难"的志向。  相似文献   

17.
"三姑六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其形象反映了晚明的社会风貌和百姓的生活场景,折射出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在文学中的伦理意蕴。"三言"文本中各个"三姑六婆"形象,一方面具有趋炎附势、唯利是图、违背封建伦理道德的性格特征,体现出她们的悲剧命运是由其低下的社会地位和金钱观念、强烈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统文学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某种妖魔化,并以此突出冯梦龙反对封建道德束缚,提倡人欲,但不赞成纵欲,淡泊贞节观念等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8.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相对稳定的思想观念,是人们道德行为的内在体现,与道德行为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社会上频繁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就是人们一定价值取向的反映和表现。对"道德失范"现象进行价值观透视,目前道德状况不佳的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为:价值认识的片面性,价值标准的混乱性,价值实践的随意性。因此,文章基于这些因素考虑,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道德失范"现象的相关对策措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增强人们的道德自觉自信意识,促进道德风气的根本好转,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更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网络生活“慎独“精神的培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慎独"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来说明自我修身方法和自律精神境界的概念,它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网络时代同样具有深远的现实价值。分析"慎独"的本质精神,可以由"慎独"思想内涵及其与大学生网络主体性和道德要求的内在统一性,进一步探究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培植"慎独"精神的途径,以充分发挥"慎独"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涉及到社会道德中的公平正义观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此类矛盾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现实社会矛盾,也关系到社会道德问题。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应当重视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公平正义观,正确处理坚持正义与遵守规则的关系,使整个社会沿着理智的建设性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