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学者指出,身份问题对于文化研究而言至关重要.文化身份包含个人主体的自我身份追寻,是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共同构建.该文以两位美国华裔女作家水仙花和黄玉雪的文学文本为切入点,在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视域下,探究她们的文化身份内涵与特性,文化身份的建构路径与策略及其在作品中的表征,以及美国华裔文学建设工程中女作家的身份超越...  相似文献   

2.
外刊概览     
亚裔美国人永远是外国人 1965年以后移民美国的亚洲人不同于更早到达的犹太人、爱尔兰人和意大利人。亚洲人独有的相貌也许使他们更难融入美国社会,但同时他们的高学历和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快进入中产阶层。现在他们的孩子, 年龄20-40岁不等,正跨在两个世界之间,即亚洲民族的传统和西方文化。他们得进行自我创造,从而更新老移民的故事,打造亚裔美国人的新身份。但一位美国社会学家称,他们被视为“永远的外国人”。虽然出生在美国,英语为其第一母语,因为有着亚洲的血统,即使习惯于美国的生活方式, 为美国服务,还是美国人的朋友而不是他们国家的人。 (《时代》2006年5月1日)  相似文献   

3.
陈锴 《职业圈》2008,(11):147-148
当代的大学生,大多出生于80年代,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以及计划生育开始实施阶段。因此当代大学生大多以家中独生子女的身份接受改革开放大潮所带来的新洗礼,在他们身上出现了新的心理特点。了解并认知这些新特点对于在当代新环境下进行学生管理与学生教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华裔作家在美国文坛涌现。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以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生存体验再现中国形象,以文学作品为工具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文化。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较早方式,也是华裔作家们参与国际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实践之举。该文从文化传播和文化自信的维度分析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有利于探究华裔作家自信的文化书写态度和传播中华优良文化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5.
言论观点     
总体说来,美国人对于中国并无多少真正的了解。长期以来,他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却抱有强烈感情用事的不准确看法,令人痛心的是,这种状态一直存在于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和媒体专家的思想中,而这些人——他们都出身于精英阶级,接受相同的教育,正是美国社会的中坚——最终为美国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美国的媒体及其他国家代言人设定了关于中国的认识、思想以及解释,然后再把这些东西传送给美国民众,民众对这些看法的接受和认同最终将支持统治阶  相似文献   

6.
《他们眼望上苍》(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是非裔美国女作家左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 Hurston)的长篇代表作品,讲述了主人公珍妮·克劳福德(Janie Crawford)从年少到近中年二十多年追寻爱情的人生历程。性别问题是旅行书写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不同性别的主体性建构。美国少数裔女作家笔下的旅行书写就是通过凸显女性经历,诠释女主人公的女性自我重构历程。该文从旅行书写视角探讨《他们眼望上苍》中主人公女性身份建构的历程,为该部作品的研究提供一个拓展方向,从而为挖掘美国黑人女作家赫斯顿的这部经典作品的新价值提供一种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7.
当代的大学生,大多出生于80年代,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以及计划生育开始实施阶段.因此当代大学生大多以家中独生子女的身份接受改革开放大潮所带来的新洗礼,在他们身上出现了新的心理特点.了解并认知这些新特点对于在当代新环境下进行学生管理与学生教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红燕 《文化学刊》2014,(6):112-116
通婚不仅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个人身份地位"进步"的阶梯。任璧莲的小说不仅反映了通婚的政治功能,还揭示了通婚所导致的社会性别身份错位和遗传基因的不确定性等问题,说明一代人的通婚并不能帮助华裔重构种族身份,表达了作家对华裔在当代美国的种族身份地位和政治诉求的理性审视与反思。  相似文献   

9.
作为美国杰出的黑人女作家代表,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同时担任着作家、编辑、教师等多重身份,她创作生命力旺盛,是美国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黑人女作家。在她笔下,颠覆了以往人们眼中黑人的形象,她歌颂黑人的智慧与善良,倡导平等,尤其是以女性的笔触塑造了许多命途多舛却又不甘于被命运所摆布的黑人女性形象,这对后续黑人女性小说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以莫里森塑造的经典黑人女性形象为切入点,探讨其小说对于黑人女性小说的拓展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我获得美国历史博士学位以后,我更加充分地认识到,经济是美国产生和发展的推动力量。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并不是象某些天真的史学家们所认为的,是由于人们对于政治自由不可遏制的追求,而是由于商人们已经厌倦了英国强加给他们的高税收和不公平的贸易限制。同样,19世纪美国内战的爆  相似文献   

11.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11,(6):63-63
我以私人身份步行在小巷,走进一户人家。他们并不知道我是谁,于是我们开始聊天,他们给我展示他们的房间,把我介绍给他们的家人。正式访问我从来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生活,这非常有价值。有时候我确认了中国政府告诉我们的情况——当地人很满足、幸福;也有时,他们会告诉你其他地方听不到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庄子在西方     
王充闾 《文化学刊》2013,(3):184-187
上世纪90年代,我先后到过美国、德国和英国,后来又到了墨西哥、阿根廷,综合几个地区的印象,是域外许多作家、艺术家对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先秦大哲庄子,十分崇敬,也颇有研究,并将所学成果付诸他们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3.
正一批汉学家、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和智库学者来到了浙江,参观考察浙江的新农村,这一刻,汉语是他们的共同语言;一群来自美国、法国、英国等15个国家的50名海外名校学子走进了浙江,在古老的乡村享受奇妙的中国之旅,这一次,中华文化是他们共同的爱好。本期《文化交流》发表一组外国朋友看浙江的报道。对于他们而言,中国这一东方文明古国,有着诸多的神奇——丰富  相似文献   

14.
美国人不再相信下一代人会过得更好的关键原因是,就业保障面临更大的风险,靠着不断下降的实际收入承担健康保险和退休金计划没有希望。美国在进入第五个经济发展较强劲的年头里,却发现数百万美国人的境况比以前更糟了。失业率在增加。五年来,处于工作年龄段家庭的平均收入连续下降,就连大学毕业生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在过去的五年中,他们的工资增长步伐跟不上通货膨胀率。尽管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美国的中产阶级和工薪家庭却感受不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进步。风险已超过收入水平成为社会的主要话题。许多普通美国人都认为他们的生活水准要么在降低,要么只能勉强维持原有水平。对于具有创业传统的美国人来说,占三分之二的人认为,保证现有的收入远比在一个新领域内去冒险更重要。数千万的美国人担心健康问题会导致他们破产。他们意识到健康危机足以使整个家庭陷入困境,这也正是产生不安全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50多年前,民国知识分子胡适,在烽烟四起的抗日战争时期临危受命,转身外交家来到美国,争取美国的援助、支持与加盟。在这场死伤无数的战争浩劫中,胡适以具有浓厚学者风范的外交家身份出入白宫,将中国文化带入美国公众视线,缔造了弱国对强国潜移默化间进行的文化输出范例。  相似文献   

16.
新西兰原本应为欧洲人的定居地,中国人应被拒绝入境是一个早已既定的事实。考虑到这一事实,那些已设法进入新西兰的中国人位置何在?他们在新西兰的法定身份和地位如何?同样重要的是,那些出生在新西兰的中国人的地位,他们是新西兰人还是中国人?他们能同时既是“中国人”又是“新西兰人”吗?这些问题对于确定新西兰的国家特性是相当重要的。谁是新西兰人,谁是合格的新西兰人?直到最近,对于新西兰特性的确认还与英国性、与盎格鲁撒克逊的社会归属和大英帝国联系在一起。在这种界定下,中国人能成为新西兰人吗?直到1919年,当周林(音译)因为其在新…  相似文献   

17.
该文将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华裔女性移民置于当时的社会语境中进行考察,认为既有研究将之定义为传统中国母亲,固守中国传统文化,是忽略了“持家”在华裔族裔文化身份重构中的影响。该文以《喜福会》中的母亲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融合角度辨析母亲在华裔族裔文化身份重构实践中何以被定义成社会的“理性”因素,指出她们利用沉默持家参与到族裔文化身份重构进程之中,成功地将“偏执专制”的母亲负面形象转化成正面的“族裔母亲”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她们非但不是消极保守派,反而是重构华裔族裔文化身份的积极力量,有助于延续和发展华人族裔文化、重构族裔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8.
威廉·迪安·豪威尔斯(William Dean Howells)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The Rise of Silas Lapham)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绘中产阶级白手起家图景的作品。在美国建国后的一个世纪,美国长期处于亚文化状态,欧洲文化,尤其是英国文化在美国占据着统治和主导地位。1865年的美国内战为美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促进了美国现实主义的出现和发展。该作品创作于1885年,处于美国试图确立自身文化身份的特殊时期。笔者从民族性角度出发,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旨在证明这部作品实质是一种对美国文化身份构建的探索。首先,该作品塑造的"白手起家"的故事正象征着美国亚文化走向文化独立之路;其次,"美国梦"和"清教主义"作为"行为指南"内化于人物内心,带有美国特质。由此可见,从民族性的角度解读《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是对该作品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热闹非凡的美国大选终于尘埃落定,由于新任总统奥巴马的非洲裔黑人身份,美国“创造历史”地出现了首位非白人总统。少数族裔出任美国政府高官并不鲜见,如前国务卿鲍威尔、现任国务卿赖斯都是黑人,但是由民众投票选出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是黑人,是少数族裔,而且票数创下美国历史上总统选举选民票总数最高纪录,则是非常难得。  相似文献   

20.
凡是在美国伊大学习过的中国学生,几乎没有不知道杰尔克斯教授夫妇——埃德和朱迪的。对于我,他们更是终生难忘。初到伊大,迎面而来的便是入学考试、选择专业课程、适应陌生的生活环境,心理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