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呼涛 《对外大传播》2011,(10):44-45
本期选取《纽约时报》和路透社两篇报道分析点评,分别剖析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和发掘数字背后的新闻。  相似文献   

2.
本期以法新社《上海外滩世博前重生》和新华社的《中国学校怒斥〈纽约时报〉黑客报道“无中生有”》两篇文章为实例,前一篇梳理了外媒给我们对外报道的一些启示,后一篇则就如何反击外媒不实报道总结了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3.
<正>10月28日结束放映的《战狼2》刷新中国电影票房新纪录,成为第一部跻身全球票房前100排行榜的非好莱坞电影,这部以中国海外撤侨为背景的动作大片也因此备受关注。笔者选取《纽约时报》在内的多篇外媒报道和新华社稿件,对比分析中西方媒体呈现的多元化视角和报道策略,希望对中国文化对外报道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利比里亚等一些西非国家因为受到埃博拉病毒的严重影响而获得世界普遍关注,许多国际性新闻媒体纷纷对疫情进行了报道和评论。在美国,以《纽约时报》为首的新闻媒体更是不遗余力地对这场疫情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报道及分析点评。《纽约时报》历史数据显示,仅在2014年之中,其对埃博拉疫情的新闻报道及局势评论竟逾500篇,供稿的重量级记者、专家、学者等接连亮相。《纽约时报》驻中西非新闻站还因为对埃博拉  相似文献   

5.
《纽约时报》创刊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美国历史最悠久,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纽约时报》一直积极关注中国,对中国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肯定,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报道充满偏见。最近,记者对《纽约时报》驻京记者Jim Yardley(吉姆·雅德利)进行了专访,以了解《纽约时报》记者对中国的报道视角。  相似文献   

6.
<正>涉藏文化产品的对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对外传播的重要领域。《纽约时报》评论版(Review Desk)是该报向西方受众推荐书籍、电影、表演和展览的重要窗口,由其推荐的文化产品受到社会公众关注的几率会大为增加。本文通过分析1979-2014年《纽约时报》涉藏评论的历时性变化和所推荐文化产品的来源构成,提出了中国涉藏文化产品对外传播的路径。1979-2014年《纽约时报》共刊登涉藏评论137篇,  相似文献   

7.
正安德鲁·雅各布斯(Andrew Jacobs)是《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的记者,作为汉语学习者,20世纪80年代他就来过中国。1998年安德鲁进入《纽约时报》工作,2008年被派驻北京。五年多来他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报道,一些报道也曾在国内引起争议,并引发他与读者的探讨。本文作者在对于《纽约时报》中国民族问题报道的内容分析研究中发现该报大量集中报道藏族和维吾尔族,2008年以后相关报道更明显增多,报道题材则多聚焦冲突。这是报纸或记者主观故意的偏见作祟,还是意识形态框架下的下意识行为,抑或是新闻操作的规律、手  相似文献   

8.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010年的中国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第一印象?外国记者是如何描述中国形象的?涉华报道在国际舆论中占据什么位置?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德新社、共同社、美国《纽约时报》、美国《新闻周刊》、英国《金融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1月份的涉华报道进行了综合分析,勾勒出境外媒体关注的涉华热点领域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反垄断调查报道为例,选取《纽约时报》和新华社相关报道,探讨做好经济新闻对外报道的几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月17日,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纽约时报广场首播,成为胡锦涛访美期间一个有意味的插曲。新华社对外部积极呼应海外分社报道,在北京连发三稿:《感动中国的面孔亮相纽约时报广场》、《“世界十字路口”讲述真实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片制作团队讲述创作故事》、《探寻国家形象片中的“草根英雄”》,被法新社、《南华早报》、《中国日报》等海内外英文媒体转载。  相似文献   

11.
近日,"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漫画新闻引发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本期就新华社和《纽约时报》、《南华早报》的相关文章,探讨如何做好领导人的对外报道。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创造历史,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这一历史性的着陆引发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称,尽管执行阿波罗任务的航天员们看见并绘制过月球背面,但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意味着首个航天器降落月球背面。《新科学家》周刊报道称,中国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完成历史性的首次降落。《纽约时报》报道称,随着嫦娥四号航天器着落地球背面,中国开启太空探索新篇章。英国《卫报》就此事件做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过春节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项新年俗,而"科幻电影"出乎意料成为今年春节电影档的关键词,尤其是一部现象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出现,更是引起海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笔者选取《纽约时报》在内的多家外媒和国内主流媒体关于这一话题的报道,对比分析中西方媒体呈现的多元化视角和报道策略,希望对中国电影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正>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作为中国主导、多国参与的政治经济合作项目,同时也是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构建主体意识,推进世界传播新秩序的标志性新闻议题。本研究选取《中国日报》(131篇)、《纽约时报》(86篇)、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站(以下简称"BBC")(12篇)三家媒体自2015年3月12日至4  相似文献   

15.
甲型流感是当前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针对这一公共卫生事件,中西方媒体分别作了相应的报道,本文选取了《纽约时报》网站和人民网两家具有代表性的网络媒体,通过比较来探寻中西方在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方面的差异,并揭示产生差异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6.
《参考消息》今年6月22日转载了新加坡《联合早报》上由旅美资深时事评论员司马达撰写的一篇题为《纪思道的中国观》的文章。纪思道是美国《纽约时报》资深记者,曾先后任驻香港、北京和东京的首席记者,对中国和亚洲问题颇为了解。司马达的文章对纪思道的中国观及其演变,作了介绍和分析。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他写了如下的概括:“纪思道既非中国的敌人,大概他也不认为自己是亲中国的朋友。他的可取之处是观察中国从事实出发,既不缩小,也不夸大,只求从事实中得出结论。从他对中国事务的客观报道与评论中,中国也应该得出某种结论,让事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中国形象建构的"视觉危机"在西方传统的媒介叙事逻辑中,中国长期处于一个被动的表征系统。(1)华人学者彭增军通过分析美国《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十年间的中国议题报道,发现两份报纸的涉华报道逐年上升,而且整体的报道框架是负面的。在政治问题或意识形态问题上,西方媒体则表现出了更为苛刻的报道立场,尤其是采取了极为显著的负面框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检索《纽约时报》从1930年到2015年的86年间对《西游记》故事的报道,以传播学理论为视角,从报道数量、传播者身份、传播内容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再现该世界主流媒体在西游故事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该媒体在传播内容上从侧重译本的评介、猴王在异国文学中的变异,到猴王故事其它艺术形式再现的过程,为美国受众提供了对西游故事的不同认知方式。考察猴王故事在《纽约时报》不同时期报道内容的差异,为中国经典文学外传和域外的接受提供了一定的参照价值,客观上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一、引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对外传播思想指导下,我国对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转变。中国的对外报道从以往的宣传风格转变为注重讲述中国和中国人的故事,在形式上也变得更加活泼多样,一系列领导人漫画头像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的严格限制。这些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开始出现于西方媒体的报道中。要做好我国的对外传播,就要了解国外的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是如何报道我国的国家形象的,并针对  相似文献   

20.
《对外大传播》2014,(6):58-59
正作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中华风韵"品牌2014年重头戏之一,2014年3月6日至9日,宁波市演艺集团原创民俗风情舞剧《十里红妆》代表中国登上世界顶级艺术场所的舞台,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成功商演4场,2500多个座位的剧场座无虚席,上座率100%,且70%以上为美国观众。该剧表现的中国清末民初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和有着悠久历史的江南婚嫁习俗,给美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起巨大反响。《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CHINA DAILY》等众多主流媒体给予了广泛关注和报道。演出期间,共有超过10000名观众现场观看了这部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