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提起对外传播,人们通常想到的就是针对海外受众报道中国,围绕中国议题的话语权与海外媒体展开竞争,在答疑解惑中掌握主动权。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海外媒体对国内舆论阵地的穿透力正在增强,与海外媒体在国内的交锋越来越值得重视,这意味着对内、对外两个舆论场的互动会更加紧密,"后院"里的舆论引导将越来越成为外宣媒体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1979年,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建立经济特区的主张,外界希望通过特区这个窗口了解中国经济、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转型之谜",并对当前我国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与冲突进行观察和剖析。为此,除应在对外报道中反映特区在改革开放历程中的功能变化外,还要涉及全球普遍关注的共性话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新闻发布、突发事件报道指导协调、与境外媒体的日常联系、对外的新闻报道和新闻交流、以友城为依托的对外文化"走出去"等五种机制;挖掘海外"利益点"、摸清海外"关切点"并找准海外"兴奋点";积极在海外媒体高关注度的"聚光灯"下"抢落点",抓住重要历史节点和重大事件,积极寻找新报道角度、讲述"新故事";敢于正视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不回避、不绕开,在重大题材上"不失声",占据对外传播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举世瞩目,在此期间的对外宣传尤为海外关注。为此,中共江苏省委外宣办将组织建国50周年的对外新闻宣传作为1999年对外宣传的重中之重。从1999年7月份以来,我们通过各有关对外媒体,坚持以我为主、准确充分报道的原则,发挥各自媒体的优势,集中展示建国50年来,  相似文献   

4.
正南海仲裁案事关我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外交大局和国际形象,所以相关报道不仅是一场南海舆论战,更是一场国际话语权争夺战和国家形象保卫战。在这场国际传播较量中,对外报道是主战场,英文报道是最前线。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主力军,新华社协调海内外采编力量,按照中央精神和要求,创造性开展以英文为龙头的对外报道,统筹通稿线路、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海外专版等各形式多语种报道,精准把握时度效,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有力配合了我外交工作大局,为进一步加强和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中国社交媒体海外拓展不断实现突破,其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业已进入海外拓展的创新引领阶段,为中国对外传播创造新的机遇。在此背景下,中国社交媒体海外拓展成为当下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试对中国社交媒体海外拓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其对中国对外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中国社交媒体海外拓展提出相关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是2017年的重大政治报道任务,中国新闻社作为“世界华文媒体领军者”,在有关十九大的对外报道中,通过整合海外华媒的独特渠道资源,创建精准的议题设置,向海外准确输出“中国声音”,生动地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挤压外媒负面报道中国的空间,有效地抢占了海外舆论场。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对外传播媒体也积极展开实践,传播平台从纸媒转向社交媒体,呈现形态从图文并茂升级到短视频。但从体裁上来看,大多还是属于新闻类的"硬传播"。无论是报道某一人物、事件,还是专家观点,对外传播中国理念和立场的目的性都比较明显,不易赢得海外受众的共鸣。报道采用讲故事的  相似文献   

8.
2010年,随着新浪、腾讯微博等社交媒体在国内的迅速兴起,中国新闻对外传播的时效与深度竞争已明显加剧,海外关切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民间舆论、官方舆论与海外舆论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话语权竞争愈发激烈。与此同时,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美国就业压力高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以推特、脸书等为代表的海外社交媒体逐渐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在提升对外网络传播能力建设过程中,我国一些主流媒体、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积极通过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发布新闻、澄清事实、引导舆论、传播文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外网民听到了中国声音、读到了中国故事。不过,由于国外网民对中国官方机构和主流媒体存在长期偏见,以及西方受众也已对政府部门和专业媒体持较低信任态度,使得官方背景的对外传播能力依然受限。  相似文献   

10.
认知偏差是跨文化新闻传播需要应对的一个重要挑战。随着国际舆论环境日趋复杂,中国新闻的对外传播需要不断拓宽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发挥中国叙事的主场优势,创新报道方式,以拓宽海外受众观察中国发展实践的视角,弥补西方媒体以惯性思维与意识形态偏见带来的认知偏差。从事对外传播的国内媒体也需要对自身的认知惯性和局限保持敏感,不断拓展国际视角,提升中国叙事的感染力,让中国的发展实践和逻辑被更多海外受众所了解。此外,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舆论场,中国媒体应该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发挥增进了解、消除偏见的作用,为加强友好合作、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繁荣鼓与呼。  相似文献   

11.
<正>近几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外华文媒体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将其纳入"大外宣"的格局,与国内媒体共同构建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这是一个有着远见卓识的国家战略。从海外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到实地体验当代中国的"行走中国"活动,海外华媒以不同形式、不同视角展开与国内的沟通和交流,这一方面体现出我国政府对海外华媒的日益重视,另一方面也显现了  相似文献   

12.
正简介欢迎选购征订启事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选编出版的成立十周年研究文集共有十本书,内容涵盖国际涉华舆论、对外传播学理论发展、新媒体、政治话语等多个方面。《境外媒体涉华舆论年度分析报告》《国际涉华舆论热点透视》分别按照时间和热点事件进行舆情分析,展示了一幅立体动态的国际涉华舆情"图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研究》剖析了境外媒体、国际智库、国外出版社的涉党报道和研究情况。《海外涉华书情研究》呈现了国际图书市场和海外涉华图书出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选编出版的成立十周年研究文集共有十本书,内容涵盖国际涉华舆论、对外传播学理论发展、新媒体、政治话语等多个方面。《境外媒体涉华舆论年度分析报告》《国际涉华舆论热点透视》分别按照时间和热点事件进行舆情分析,展示了一幅立体动态的国际涉华舆情"图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研究》剖析了境外媒体、国际智库、国外出版社的涉党报道和研究情况。《海外涉华书情研究》呈现了国际图书市场和海外涉华图书出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选编出版的成立十周年研究文集共有十本书,内容涵盖国际涉华舆论、对外传播学理论发展、新媒体、政治话语等多个方面。《境外媒体涉华舆论年度分析报告》《国际涉华舆论热点透视》分别按照时间和热点事件进行舆情分析,展示了一幅立体动态的国际涉华舆情"图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研究》剖析了境外媒体、国际智库、国外出版社的涉党报道和研究情况。《海外涉华书情研究》呈现了国际图书市场和海外涉华图书出  相似文献   

15.
正简介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选编出版的成立十周年研究文集共有十本书,内容涵盖国际涉华舆论、对外传播学理论发展、新媒体、政治话语等多个方面。《境外媒体涉华舆论年度分析报告》《国际涉华舆论热点透视》分别按照时间和热点事件进行舆情分析,展示了一幅立体动态的国际涉华舆情"图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研究》剖析了境外媒体、国际智库、国外出版社的涉党报道和研究情况。《海外涉华书情研究》呈现了国际图书市场和海外涉华图书出  相似文献   

16.
<正>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一直以来将海外华文媒体作为主要的服务和合作对象。在中国整体对外宣传版块中,中新社和其他重点媒体的分工不尽相同,承担着领军世界华文媒体、服务全球华人社会和影响国际主流舆论的作用,正在朝建设世界华文传媒资讯中心的目标迈进。在世界舆论变化中突显华文传播价值历史进入新世纪已经15个年头,中国在变,世界在变。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力量对比加速分  相似文献   

17.
<正>海外华文媒体在我国对外传播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以"助攻手"的角色,促使国内对外稿件更好地落地,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目前全世界华侨华人已有6000多万,分布在198个国家和地区。几乎可以说,凡有华侨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传媒。在传统的报纸杂志之外,近年来兴起的新媒体技术手段和形式,给海外华文媒体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国内外宣媒体提供了加强与之合作的新机遇。海外华文媒体的困境与机遇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选编出版的成立十周年研究文集共有十本书。内容涵盖国际涉华舆论、对外传播学理论发展、新媒体、政治话语等多个方面。《境外媒体涉华舆论年度分析报告》《国际涉华舆论热点透视》分别按照时间和热点事件进行舆情分析,展示了一幅立体动态的国际涉华舆情"图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研究》剖析了境外媒体、国际智库、国外出版社的涉党报道和研究情况。《海外涉华书情研究》呈现了国际图书市场和海外涉华图书出版的调研成果。《境外涉藏舆情研究》系统分析了近十年来境外涉藏舆情的发展变化特点与规律。《融通  相似文献   

19.
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在正面新闻的报道技巧上已相对成熟,能够从新闻性出发,拼抢时效,用事实说话,尽可能贴近海外读者的需求与思维习惯。但是,在对负面新闻的日常应对和处理上,对外传播的技巧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由于互联网使公众对负面新闻事件的反应得以迅速发酵,海外媒体对国内互联网上的舆情民意日益关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闻社作为我国的第二家通讯社,其任务在于以民间面目对外报道中国的发展进步以及各方而的新闻动态,业务的主要对象是港、澳、台及海外中文媒体。多年来中新社形成了自己的报道特色,尤其是一些很有独特风格的专稿、声像(影视)等业务,影响深远。本文就笔者长期从事的专稿业务,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