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杨晓霖 《现代语文》2006,(12):86-88
语言研究者对现代汉语及方言中叹词的研究相对较少.叹词的句法特点是在句中位置灵活,通常不与其它词发生特定关系,常作句子中的独立成分,能独立成句;叹词前后有停顿,因此书面语中叹词后常跟标点符号.一般认为叹词具有表达语气、发表感叹的功能.陆镜光(2005)从叹词的语用功能角度出发发现不少方言中能找到一两个既有叹词特征又有指示功能的词,并将这类词称为"指示叹词".本文将引用"指示叹词"这个概念,将衡山方言中①的叹词分为指示叹词和语气叹词两类,并在文中对衡山方言中作为独立语气词的叹词和具有指示功能的叹词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对语法学界有关现代汉语象声词类属问题的研究作一浅略分析,并提出一些看法。 一、象声词与叹词 吕叔湘、朱德熙两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把象声词分为叹词,应答词、狄义象声词(摹拟自然声响的词)。丁声树等先生《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把叹词称为象声词。诸先  相似文献   

3.
针对一词多义现象造成的理解上的问题,本文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联想记忆和语境理解两种解决方法,并从一词多义现象的趣味性.及其有助于扩充词汇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充分地了解并运用一词多义现象,不仅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英语理解能力.也会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  相似文献   

4.
李佩 《林区教学》2010,(4):47-48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现实中的语言现象。认知理论认为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在一定的意象图式的基础上,借助隐喻和转喻等认知手段实现的。一词多义现象是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一词多义现象不仅是我们对一词多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英语词汇教学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词多义是词汇教与学的难点,不少语言学家倾向于将隐喻化视为一词多义发生和发展的理据。本文通过对“hand”一词多义个案分析,探讨并验证了一词多义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词汇教学的几个原则问题。  相似文献   

6.
处于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类型的障碍,词汇歧义是阅读理解障碍的重要方面。词汇歧义表现在一词多义、一词多性、词缀多义、指示语歧义等方面。词义歧义是从词汇内部因素词义、词性、词缀和习语方面对歧义的研究;指示语歧义是结合语境从语用角度对歧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三本通行《现代汉语》教材关于叹词、象声词的论述进行分析比较,认为叹词、象声词是实词。叹词只表示人类感情的声音,只能做独立语或单独成句;象声词是模拟自然界各种声音(不含人类感情的声音)的词,既能充当独立语和单独成句,还可充当一般的句法成分。"啊、嗯"等词为兼类词。  相似文献   

8.
历来的研究者在研究一词多义现象时过于关注语言本体和语言的使用者因素,因此多数研究集中在词汇层面,而从语言接受者的角度在语篇层面开展对一词多义研究的文章却不多见。本文尝试从受众的角度将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置于语篇的框架下,运用最新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探讨听者在不同语篇的使用中如何识解一词多义中的特定含义。  相似文献   

9.
一词多义是英语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互相联系的意义。本文专门进行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也就是借助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和借代等相关理论,对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生成机制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0.
一词多义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现实中。一词多义现象是在一定的意象图式的基础上,借助隐喻和转喻模式实现的,是由基本词义向其它词义的引申,而且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相互关联。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一词多义现象不仅使我们对一词多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外语词汇教学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1.
俄语中的语气词很多是从其它词类(大多数是实词)转化而来的,少数语气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也能转用作实词。为了避免因受词的本身意义或结构的影响,而对行文产生的理解偏差,很有必要全面了解这种词类相互转化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2.
英语中的感叹词 (interjection)是容易忽视并经常出现错误的词汇 ,文章对常用感叹词作了分析和归纳 ,探索了感叹词的用法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叹词是独立词,只能作独立成分或独立成句。尽管叹词的句法位置非常灵活,可以位于句首、句中和句末,但在各个位置上叹词的使用频率不相同,位于句首、句中和句末的叹词在分布上呈依次递减的趋势。叹词的位置也相当固定,并非可以自由变动。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的许多语法要素都是从古代汉语或近代汉语中承继下来的,因此,对语言要素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在对元杂剧句尾语气词作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它与现代汉语句尾语气词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到,现代汉语的句尾语气词有不少来自近代汉语,它们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元杂剧时代,甚至更早。  相似文献   

15.
Hino  Yasushi  Lupker  Stephen J.  Sears  Chris R.  Ogawa  Taeko 《Reading and writing》1998,10(3-5):395-424
In these experiments, the effects of polysemy were examined as a function of word frequency for Japanese katakana words, words which have consistent character-to-sound correspondences. In the lexical decision task, an additive relationship was observed between polysemy and frequency (i.e., polysemy effects were identical for high and low frequency katakana words). In the naming task, although no word frequency effect was observe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lysemy effect which, as in the lexical decision task, was identical for high and low frequency word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for conclusions about the loci of polysemy and frequency effects in lexical decision and naming task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三个重要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以及框架语义理论,探讨英语多义词的认知本质以及认知机制,旨在构建英语多义词的多维认知观和拓展多义词的认知视角研究,以期对多义词的习得和教学产生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有关多义句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义句名称问题,语言学界有三种看法,本文主张采用“多义句”。多义句的分类应有三种:语义多义、语法多义、语用多义。语用多义与语言以外的语用因素有关,具体包括语篇因素及说话人的知识、信念、心态、愿望等。语用多义和模糊表达有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英汉多义词的转喻认知思维结构,研究发现:词义延伸的最基本方式依赖转喻的认知思维结构.转喻是隐喻的基础,二者具有连续统的关系,英语和汉语词义的延伸有部分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