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原民歌崇实务,内蕴"土"的宽广、厚重和浑实;江南民歌尚玄虚,洋溢"水"的韵味,空灵清澈,委婉轻柔.不同区域的文化呈现不同的特征,民歌也不例外.中原黄土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民歌务实的"脊梁";地广人稀的状况蕴育了江南民歌"不实"的情思.中原以强大的社会道德意识为民歌烙下了传统文化的烙印;江南民俗的渲染下,民歌追求个人情感明显.中原的宗族传统和儒家哲思使民歌重事求实;江南的图腾崇拜引导民歌步入理想化和玄虚化.  相似文献   

2.
哈萨克人罕见的爱马情怀,使其形成了独特的草原音乐文化.骏马是哈萨克族民歌永恒的主题.哈萨克族民歌中的骏马形象与音乐声象,不仅丰富了哈萨克族民歌的内涵,使哈萨克族民歌独具特色,也形成了哈萨克族民歌独特的演唱形式、技巧与声音.  相似文献   

3.
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各地都有着不同风格的民歌.文章中主要论述了我国山西地区民歌的发展历程、题材、体裁、及各地分布情况和地区色彩.介绍了山西民歌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潮汕的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高的文学价值.潮汕古民歌由居住在潮汕的疍、畲、獠、俚等少数民族传唱,但根据潮汕民歌文献资料记载,至迟在明代潮汕地区已经有民歌文献资料存在,而清代以后潮汕民歌呈现了辉煌状态,渐渐被地方文献和文人笔记、诗词所关注.这些民歌呈现了潮汕地区丰富的人文景观,狂欢化的精神便是这种人文景观的直接呈现.本文拟从巴赫金诗学出发,探讨潮汕民歌的狂欢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凤阳民歌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主体弱化、客体分化、环境巨变等问题,指出了凤阳民歌传播过程中面临的机遇,提出了凤阳民歌传播中线上线下结合的新举措.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凤阳民歌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凤阳民歌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陇东民歌曾广泛地流传于陇东地区.自《集成》后,关于陇东民歌的生存现状与衍生学界鲜有关注.笔者与陇东学院音乐学院院长赵志学副教授、陇东学院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马冲,组成陇东民歌调研团,一行三人,于2016年2月7日至9日,对华池县的民歌生存现状进行了为期近三天的田野作业.发现传唱传统陇东民歌的人已是很少,有新陇东民歌出现.陇东民歌现存在于三个团体.  相似文献   

7.
李雪 《文教资料》2008,(2):58-60
陕北民歌作为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都是非常显著的.本文通过对陕北民歌演唱风格、演唱方法及语言与情感的剖析,论证了陕北民歌具有质朴、豪放的特点,同时论证了民歌在陕北人民生活中所处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江苏抗战民歌是江苏地区流传的以传统民歌曲调填入抗战唱词的民歌.在填词过程中,既有原样保持民歌曲调的抗战民歌,亦有对原民歌曲调进行变化的抗战民歌.其题材与体裁众多,在多种题材中反映抗战生活的多个侧面,在丰富的体裁中展现抗战音乐的不同形态.江苏抗战民歌在民众熟悉的曲调中融入抗战文化,实现了特殊历史条件下传统民歌的重塑;同时,将抗战的政治符号嵌入民歌,通过民歌的传唱来重构民众的政治文化,增强民众的革命认同感.  相似文献   

9.
建安诗歌深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诗歌中激荡着民歌的旋律.在形式上,建安诗歌接近乐府民歌旧曲,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旧题、质朴自然的语言和比兴、铺陈的手法;在精神上,它传承了汉乐府民歌中的伤感与悲情,无论是忧伤的长歌与短唱、昂扬奋发时的慷慨陈词,还是悲壮激越的篇章,都激荡着生命内在的旋律.追溯其文化渊源,建安诗歌慷慨激昂的声调与《诗经》中秦地悲歌一脉相承,建安风骨是汉代乐府民歌与商周时期秦地民歌音乐精神的张扬与升华.  相似文献   

10.
陕西民歌作为地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土作家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密不可分.贾平凹小说创作中具有鲜明的民歌意识.这种意识不仅表现在民歌无形间影响着贾平凹文学观念(民间立场和"真情"文学观)的形成,而且作家自觉地将民歌栽入小说文本之中,构建出一幅幅民歌版"清明上河图",并赋予新的意义和内涵,即用民歌表达民间立场,借民歌弘扬民间价值观念,以民歌书写地域风情.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作家对部分民歌进行了再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