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杂剧与唐诗宋词并称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三大瑰宝。但是,长期以来对元杂剧的演出形式问题,一直缺乏系统的发掘和整理。五十年代,从山西洪洞广胜寺附近明应王殿内发现的一幅珍贵壁画,则对元代杂剧的舞台实况,做了不同程度的反映。特别是近年来,这幅壁画不断被复制出国,在国际上亦引起不小的震动。这幅壁画比较细致而生动地反映出一幕元杂剧的表演情形。基于图画功能所限,尽管画面表现的只是一幕中一瞬间的动作,但这一片段的记录,也已成为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多年来,学术界对这幅壁画曾做过许多研究和考证,但众说纷纭,各具千秋。现就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贵刊今年第一期发表的《从山西洪洞明应王殿壁画浅析元杂剧的演出形式》一文(作者李歆),在谈到著名的明应王殿壁画时说:“画的上方横额书有‘尧都见爱’,太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文中着重号为笔者所加)按:太行散乐,误。作者引文转引自《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主编),查此书插图说明作“大行散乐”。笔者始以为这是作者一时笔误或排印之误,后阅全文,复知文中另三处均作“太行散乐”。  相似文献   

3.
郭桄 《太原大学学报》2007,8(1):108-110
山西有丰富的戏曲文化遗产,且底蕴深厚,把戏曲文物遗址与描写当地的戏曲故事纳入旅游文化景观,必相得益彰。山西有戏曲文物遗址四大著名景区:洪洞县广胜寺元代杂剧壁画景区;临汾市古神庙戏台景区;侯马市金代墓砖雕戏俑和忤逆坟景区;永济县普救寺景区。  相似文献   

4.
临猗地台戏又称“故事戏”,是分布在山西临猗县吉家营村的一种传统的戏曲演出形式,其表演古朴,唱腔独特.临猗地台戏与古代军队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献资料中多有记载临猗县在明代实行军屯制度的史料,临猗县境内现存有许多以屯、营、堡命名的村庄,而且吉家营村所演出的剧目多是表现古代军队的战争戏.  相似文献   

5.
鬼戏是中国古代戏曲中一类具有特殊审美视角的戏曲,它具有鲜明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征,元杂剧中的鬼戏在审美特征上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戏剧情节跌宕起伏,离奇多变,引人入胜;舞台艺术多姿多彩,创造出奇幻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6.
现存的中国古代戏楼主要有三种类型:神庙戏楼、宫廷戏楼、戏园子。其中最古老、最普遍的是与民间祭祀活动(祭、礼、乐、舞、戏)相联系的表演场所——以神庙戏楼为标志。它伴随戏曲由乐舞百戏走向成熟,经历了若干个发展阶段后,至今犹有大量遗存,有的依然在使用。作为戏曲的载体,神庙戏楼的形制和演艺习俗直接反映着传统戏曲的文化特征及艺术特征,或可称之为“神庙剧场”。在相关的研究型专著中,山西师范大学车文明教授的《中国神庙剧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颇有深度。这是他继2002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的《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后,在博士后研究期间又一部有深度、有价值的力作。20世纪80年代上半叶,山西师范大学出现了一个以戏曲文物为研究中心的学者群体,包括黄竹三教授、冯俊杰教授、窦楷教授、张守中教授、杨太康教授等。他们在收集、整理、研究山西地区戏曲文物的同时,建立了戏曲文物研究所,创办了《中华戏曲》刊物。山西地处中原,是中华文化、中华戏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古典戏剧及戏曲历经金元明清,上溯先秦汉唐,曾经活跃于这块中原沃土。其遗物、遗文、遗迹、遗俗在山西大量存在,可以说是戏曲艺术发生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个学者群正是立足于此,从戏曲文物拓展到以山西为代表的中原赛社习俗及社火戏剧研究。无论戏曲文物,还是赛社演剧,都是当今戏曲史研究的前沿课题。我与山西师范大学的这批同仁自筹备戏曲文物研究所起,就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学术交往。20多年来,其重要的学术项目我大多参与过,对这批创业者的学术步伐、学术途径、学术成就比较熟悉。他们重视第一手资料的发现,由点到面,扎实求证,寻找规律。无论论文、著作,都讲究资料准确,言必有据,学术含量高,不同于那些资料有限、主观臆测、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滔滔宏论。近年来,其它代表性的论著还有《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戏曲文物研究散论》(黄竹三)、《戏剧与考古》(冯俊杰)、《山西戏曲碑刻辑考》(冯俊杰等)、《六十种曲评注》(黄竹三、冯俊杰主编)、《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李强)等。这些成果加上30多辑《中华戏曲》所刊发的大量有分量的学术论文,使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在戏曲史研究领域具有相当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7.
不少研究元杂剧的学者依据早期元杂剧作家的籍贯以及所谓的“戏曲文物”,认为平阳、真定与东平同大都一样都是早期元杂剧的中心地,但是时至今日,我们既没有发现早期元杂剧作家在平阳、真定与东平从事过杂剧活动的记载,也没有发现能证明这三地是早期元杂剧中心地的文物。从相关的文字记载看,元杂剧是从大都兴起的,而且不少早期元杂剧作家都有在大都活动的迹象,因此大都才是元杂剧的初兴地与早期中心地。平阳、真定与东平三地对元杂剧的贡献,仅在于其优越的社会条件、尤其是文化氛围极有利于杂剧作家的成长从而为元杂剧培养了大批作家而已。  相似文献   

8.
关汉卿作为元杂剧创作第一人 ,在《窦娥冤》、《西蜀梦》、《蝴蝶梦》、《绯衣梦》等作品中引入了“鬼魂”与“梦兆”情节 ,创造了“鬼魂戏”和“梦兆戏”的范式 ,为中国古代戏剧中“鬼魂戏”和“梦兆戏”的创作 ,建构了典范模式。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戏剧形态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戏曲研究界多沿用王国维“代言体”指标元杂剧整体的“搬演形态”或“完整形态”,这是对王国维“代言体”的误角,“代言体‘说并不能概括元杂剧的整体的”搬演形态“或“完整形态”,“演述”一词才能较为准确地概括元杂剧的戏剧形态。  相似文献   

10.
元代戏曲理论的逐步成熟与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元代戏曲的繁荣局面。以胡祗遹为代表的传统文人对戏曲的关注以及他们零散的曲学理论,到专门探讨演唱技巧即元杂剧与音乐关系的《唱论》、专门记录戏曲作家的《录鬼簿》、专以戏剧演员为记录对象的《青楼集》,再到总结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的高度理论性著作《中原音韵》,反映出元代戏曲理论与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同步而稍后的逐步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11.
公案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传统题材之一,公案戏在元明时期已经被视为元杂剧的一个重要门类。本文着眼于从《元曲选》《元曲选外编》所存剧本中抽取出来的作为叙事单元的公案文本,以文化研究的视角,解读其中的公案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正纵观中国古代戏曲流变过程,多数人认为中国古代戏曲产生在先秦时期,发展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在唐宋时期。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第一次繁荣,其主要代表作品是《窦娥冤》《西厢记》等;明中叶到清中叶是传奇的鼎盛期,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第二次繁荣,其代表作是《牡丹亭》《长生殿》等。本文就两次繁荣的代表作《西厢记》与《牡丹亭》,试从主题、爱情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3.
偶读《梅兰芳与霸王别姬》一文,据作者徐兰源先生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在香港演出《霸王别姬》时,每演到项羽见虞姬自刎后念“啊呀!带马!”锣鼓起“急急风”下场,观众就“开闸”,无心再看下场了。什么原因呢?当时有人认为是梅兰芳下场不出台了,可是梅兰芳却说:“观众离地,恐怕不完全是因为人的关系,而是戏的问题。情节发展到这里,整个扣子解开了,再往下演就显得拖和无力了”他说,“戏,得给人不尽有余的感觉才好。”  相似文献   

14.
戏价是民间戏曲演出活动的经济反映,舞台题记是旧时戏曲艺人演出时题写在舞台上的文字。从山西广大乡村留存的戏价题记来看,清代后期的戏价并未大幅增加,民国时期戏价较清代也并不像题记所直接显示的那样有近10倍的提升,根据货币行情和粮价来衡量,应上升了5倍左右。戏价与农村其他生产生活相比,的确处于较高水平。既是当地戏曲生存状态的反映,也是中国旧时社会的经济写照。  相似文献   

15.
传统戏曲的演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昆曲"汤公戏"《牡丹亭》的演出遭遇了诸多困境,几乎呈现一种没落状态.主要原因一是与新时代脱节,二是与新技术脱节,三是与新受众脱节.基于此,传统戏曲演出必须加以创新.丽水学院创演的"汤公戏"《牡丹亭》,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从理论上、技术上、形式上作出了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通过不断传承创新,传统戏曲的明天更美好.  相似文献   

16.
明代的元杂剧演出并没有因为传奇的兴盛而完全消亡.而是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存在于明代的戏曲演出舞台上。本文通过对明代士夫厅堂、教坊勾栏和社戏庙会上的元杂剧演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元杂剧在明代民间的演出舞台上.无论是腔调和文本都已发生很大变化。尤其是在社戏庙会的演出中,元杂剧被改编的痕迹尤为明显.且历史剧受到老百姓的青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戏曲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阶段,秦汉时期的歌舞艺术、说唱艺术成为戏曲发端的源头,唐代参军戏在继承和吸收前代艺术形式基础上,迸发出新的活力,直至宋元时期,戏曲最终形成一种集歌舞表演、唱歌、各种角色分工具备并能够在舞台上演出的艺术形式。自盘庚迁都到殷之后,河南在我国多个历史朝代都担任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职责。宋元戏曲诞生于宋金,发展大成于元,河南是宋元戏曲的发祥地,留存有大量的宋元戏曲遗址遗迹和文物。研究河南宋元戏曲的起源,发展历程、现状和前景,解读河南的宋元戏曲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
元代是我国古代戏剧繁荣的重要时期,曾涌现过许多杰出的作家,创作了为数众多的优秀剧本,在城乡各地有过频繁的演出。但是,由于史料的缺乏,对元代特别是元初戏剧演出的情况,至今还未十分了解,其中若干问题一直引起戏剧史研究者的争论。最近我们在山西新绛县吴岭庄卫家墓中发现一批元代初期的戏雕、舞雕、乐雕和壁画,内容丰富,保存完好,为了解元初戏剧演出情况和研究我国戏剧的发展,提供了新  相似文献   

19.
论元代杂剧两“魂旦”兼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举的两“魂旦”,是指元杂剧《窦娥冤》中的窦娥魂,和《倩女离魂》中的倩女魂.笔者有感于对前者的评论往往至第三折止,认为第四折“鬼魂报仇”无甚价值可言,甚至指斥为“封建迷信”、“时代局限”等;对《倩女离魂》的意义也评论不足,亦有“迷信”说存在.笔者还有感于当今世界艺坛荒诞、变形、象征等超观实艺术思潮方兴未艾,不少人已将发掘的目光投向中国古老戏曲这一宝库.元杂剧作家让他笔下的主人公以“魂”的形式出现,到底要借助他们道出何种难“言”之衷?表达人类的何种内心动态?追求什么样的艺术精神?笔者认为,总结我国古代戏剧家的艺术实践和经验,今天比任何时候更显得需要和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演戏·教学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数十年来,每场演出之前,都提前数小时到场,认真吊嗓、化妆,做高难动作。有人问她:“这些戏您都演了几十年了,为什么每次演出之前都还要练得满身大汗呢?”她回答:“对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