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闲谈,时有媒体老总发牢骚:上级 管得严,整天打招呼,自已挨批写检查,比小学生还苦;有些媒体的记者则埋怨:自己跑的"口"的领导更厉害,送审的稿子,该改的他不该,不该改的地方他全给该了.这里所谓"上级"、"领导",大家都明白,说的是比媒体级别更高、权势更大的党政主管部门.  相似文献   

2.
《新上海档案》2006,(8):31-31
刘秀品在《检察风云》2006年第15期撰文写道:照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因为它可以真实地纪录下历史的瞬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该留影的没留影,该合影的不合影,那是生活的缺失,人生的遗憾。但照相有追求,留影有目的,不该合影的合了影.不该照相的照了相,就可能“合”出是非,“照”出麻烦,成灾受害。此处举一个合影成灾的典型事例——桑粤春是吉林省长春吉港集团公司监事会主席,他每逢参加会议或遇领导到公司视察.都要雇专人拍他和各级领导在一起的照片.如果拍摄效果不理想,还要想法与领导重新补拍,并辟出一间“荣誉室”,专门展示他与那些领导“亲切握手”或“热情拥抱”的巨幅彩照。为了显示他与那些领导的关系“很铁”.不但公司员工.连外地的来宾他都要领着参观那间“荣誉室”,他与那些领导的合影,俨然成了他的“政治广告”。他利用那些“政治广告”作掩护.犯下了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贪污罪、强奸罪等14项罪,被判处死刑。群众评议,如果没有他与那么多领导合影,他的“买卖”不会做得那么大,他也不会“烂得”那么彻底。  相似文献   

3.
晓方 《新闻前哨》2010,(6):86-86
新闻的基本原则和媒体的议程设置都强调:该说的要说,不该说的不说。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说起来也容易,可有时候做起来却比较难。 第一个“难”是:该说的时候没有说.这叫做“失声”。  相似文献   

4.
鲁泽 《今传媒》2005,(12):58
9月17日,新华社从杭州发出电讯稿,《新华日报》采用该稿做的肩题是“浙江临海面对舆论监督”,正题为《群众叫好领导阻挠》。其内容写7月4日,新华社“新华视点”专栏播发《浙江临海:政府图政绩学校比气派》一稿,报道了临海市多所中小学在政府推动下,不惜欠债几千万甚至高达数亿元,竟相攀比迁建豪华新校陷入困境的现象。该稿见报后,临海群众叫好,当地某些领导却横加阻挠。笔者把这种“阻挠”理解为由于对舆论监督的误解所致,并想就误解舆论监督产生的不良影响,重点是害苦了谁发点议论。首先是害苦了当地媒体。对新华社发出的电讯稿《浙江临海:…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近期指出:面对金融危机,“合纵连横”是媒体度过危机的现实选择。 他认为:对于绝大多数报纸而言。种种经营压力构成的是发展的困境,但对于强势报纸而言,却是乘虚而入、发展自己的大好时机,如果因为种种经营压力的缘故采取“守势”。看不到这是一次发展和壮大自己的绝好机会。就会犯下坐失良机的错误。而对于其他非领导型的报纸而言。通过“合纵连横”实现自身与一个强势媒体结盟或组成一个由若干媒体构成的联合体,则是度过“危机”的现实选择。这种“合竞”将打破以往以媒体的传统类别为壁垒的市场分割的格局.催生媒体大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新闻前哨》2008,(12):6-6
傅雪琴在2008年10月《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撰文认为,媒体应保护受众“不知情权”。认为在信息泛滥的社会,你知道的越多,尤其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负面信息越多,情绪就越受影响。受众有权知道自己该知道的.同时也有保护自己不应该知道的权利。媒体在满足听众知情权的同时.也当谨慎发表新闻和其他各类信息.保证不传播无用信息,不制造虚假新闻,保护受众的“不知情权”。  相似文献   

7.
我曾在晚报上读到一篇文章,读罢真是又好笑又好气。文章的作者说他向某杂志投了一稿,内容是回忆当年的知青生活,其中有一首打油诗是这样写的:“走哇走,走哇走,走到酒店去喝酒,吃了二两腊肉,喝下半斤烧酒。”哪知发表的时候,这首打油诗变成了:“走哇走,走哇走,走到酒店去喝酒,吃了100g腊肉,喝下250g烧酒。”简直弄得作者啼笑皆非。诸如此类“规范”数字用法的事,在出版社是时有发生的,有的把书稿中的汉字数字不问青红皂白全改成了阿拉伯数字,也有的把不该改的给改了而该改的又没有改。图书出版后,常常招致作者的气愤、读者…  相似文献   

8.
2007年2月26日,大连南关岭监狱操场上,站满了身着灰色囚服,神色肃穆的囚犯。这是一场特殊的宣判会。上午8时许,法院法官庄严宣布:“依给分计奖,依法减刑的奖惩条例,根据人民法院裁定:扣掉服刑人员汪洋有效考核分365分。”这一分就是一天的刑期,扣掉365分就属于加刑一年……囚犯汪洋听到对自己的宣判,深深地垂下了头,他懊悔自己不该心存侥幸,继续到高墙内行骗,更不该当初冒“无冕之王”敛财骗色,他真感到自己像万丈高楼一脚蹬空  相似文献   

9.
交流     
郑图是单位的副职,但他的姓叫的好,别人郑局郑局的叫,好像他就是单位的正局长一样。郑局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很多时候都觉得自己是单位的正职,于是经常出现不该说的话,乱说;不该做的事,乱做;不该插手的事,随便插手。不仅如此,郑局还拉拢一伙人,跟单位的主要领导明争暗斗。明争的时候,跟单位主要领导踢椅子,拍桌子。暗斗就是叫上几个人,  相似文献   

10.
媒体扫描     
媒体最该为未成年人做点什么 媒体对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责任.可以用“不该做什么”和“该做什么”来概括.而这两者之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并列关系,后者的成立,还要以前者为条件。  相似文献   

11.
谢顾问:常听人说:稿件“三分在写,七分在改”。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每逢写了稿子,除了自己反复修改几次外,还要请领导和老通讯员们帮助修改。如此七改八改,把我想要表达的思想全改得走样了,可稿子见报的并不多。于是,我对这个说法怀疑了,请帮助我弄清这个问题。81246部队焦德欣焦德欣同志:我也听说过一句话,叫“稿子是改出来的”,这与“三分在写,七分在改”大概是一个意思。修改果然比写作本身更重要吗?我的体会是──一、对于初学写作的同志来讲,多给他们讲讲文章多修改的重要大有益处。有些通讯员,虽写作基本功不大好却…  相似文献   

12.
某单位在食堂管理工作现场观摩会上,“独出心裁”地展示了耗时一周、花费上万元的“杰作”:精雕的“萝卜鱼”、细刻的“富贵鸡”、逼真的“面孔雀”……令人赏心悦目。这个单位的食堂连醋溜大白菜都做不好,搞出这些假名堂来实属不该。媒体实事求是地用图片展示了他们自鸣得意的“作品”,不过在图片说明中一语中的:“是做给同志们吃,还是做给领导看?!”寥寥一句话,将形式主义的丑恶嘴脸揭了个精光。  相似文献   

13.
逯副局长一句惊天之语,引来了媒体和舆论的广为挞伐.媒体该替谁说话? 到底是党还是人民? 如果按照"正确"的意识形态,媒体当然该替人民说话,但因为党全面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所以,媒体也该成为党的喉舌.这其间不该也不能有非交集存在.不少批评逮副局长的评论,也是挥舞着上述正确的口号,逯副局长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再出来接招.  相似文献   

14.
社办期刊该由谁出版,本来是不成问题的常识。前不久看到国内一份颇有知名度的某周刊的版权页,才知道这个常识并没有成为一些社办期刊人员的“常识”。虽然该刊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创意已为期刊界所称道,但该刊在版权记录上不该有的差错,却令人深思。该刊的版权页上明明白白写着:“出版:某某出版社”。《出版发行研究》杂志刊登的中央出版社的经验介绍材料中也写道:“本社还出版了《科技与出版》等期刊”。显然,在该出版社领导的观念中,认为出版社除了出版图书,还能出版期刊。这两个事例表明,认为出版  相似文献   

15.
今年3月31日,北京某国际资讯集团媒体研究中心一位副总裁到华东某省省城一晚报参加2002年广告推介会,会间作了一个广告价值分析,大意是:这家晚报在省城地区大众读者中的传阅率高于该地区所有都市报类的总体传阅水平。4月1日,这家晚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载该报作为省城地区第一“强势媒体地位已成现实”的报道。此文结尾部分还写道:据了解,本次广告推介会请著名媒体研究调查公司现场推介的形式在该省是第一次。4月2日,这家晚报再次在自己报纸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专访这家国际资讯集团副总裁的文章,标题是《我十分看好某某晚报…  相似文献   

16.
有这么一种现象:一些单位的“笔杆子”写完稿给领导审阅后,便在自己的名字前署上领导的名字,尽管这位领导只是改了几句话或几个标点,甚至全文未动,却成了第一撰稿人。有的干脆只署领导的名字,自己甘当“无名英雄”。于是,稿件一发表,领导脸上有了“光”,“奉献者”自然也得到了领导的“器重”。  相似文献   

17.
有这么一种现象:一些单位的“笔杆子”写完稿给领导审阅后,便在自己的名字前署上领导的名字,尽管这位领导只是改了几句话,甚至全文未动,却成了第一撰稿人.有的干脆把按领导意图写出的稿子“让”给领导,只署领导的名字,自己甘当“无名英雄”.于是,稿件一发表,领导脸上有“光”,“奉献者”自然也得到了领导的“器重”.  相似文献   

18.
有这么一种现象:一些单位的“笔杆子”写完稿给领导审阅后,便在自己的名字前暑上领导的名字,尽管这位领导只是改了几句话或几个标点,甚至全文未动,却成了第一撰稿人。有的干脆把按领导意图写出的稿子“让”给领导,只署领导的名字,自己甘当“无名英雄”。于是,稿件一发表,领导脸上有“光”,“奉献者”自然也得到了领导的“器重”。  相似文献   

19.
“写”和“改”,是写作实践中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两个方面:“写”是粗加工。“改”是精加工:“写”是一次,“改”是多次:“写”是基础,“改”则是提升。写难,改比写更难。南宋诗人戴复古曾说:“草就篇章只等闲,作诗容易改诗难:玉经琢磨方成器,句要丰腴字要安。”虽然说的是写诗,其他文稿也是一样,修改出精品,精品文章也是修改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周成功 《声屏世界》2011,(11):68-68
“小悦悦”走了,留给人们的除了无尽的反思外,还有就是对媒体行为的拷问。“18名路人”之一的陈先生被媒体挖出来后,受到了非常待遇。他表示,时常有记者毫无征兆地闯进他的五金店。没有任何寒暄。直接把话筒递过来进行质问。尽管自己再三强调:“我真的没有看到.要是看到我会救的……天气又黑,又下大雨.又没有灯……”。记者没有相信他的话,还是一波接一波地突袭他的小店进行采访。经过媒体的大肆报道.有民众给陈先生发去短信威胁:“要他们的档口做不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