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中共中央领导层中的留学生群体分析(1921-194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21-1949年的中共中央领导层中,留学生占据着很高的比例和重要的地位,但是与北洋政权和国民党政权中的留学生相比,其政治留学的色彩甚于知识留学,堪称近代留学生大潮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共中央领导层中的留学生由留日、留欧、留苏三个群体构成,他们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党内的地位和作用及在革命进程中的命运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因相互理解不足而引发的留学摩擦引起关注从很多方面来讲,留学生都充当着异国之间友好交流桥梁的角色,但是,因不同的国家制度、文化以及生活习俗的不同而引起误解或冲突的情况,在留学生身上也时有发生。在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因为在日本接纳的海外留学生中,中国人占有压倒性的数量,所以社会各方面都强烈希望能解决因相互理解不足而引发的摩擦问题,给留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日渐国际化。来华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来华留学生数量与日俱增,使得留学生管理人员将成为培养高层次"知华、友华"人才的骨干力量。在面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生,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等多方面问题下,建设一支具有特色的高校留管队伍已经成为来华留学工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晚清开始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留美和留欧教育开启了留学教育之风。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中,派遣留学生的留学教育是它对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幼童赴美留学和船政局派遣的留欧学生是晚清政府派出去的第一批留学生,开创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开展及分析留美与留欧教育二者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有利于得出对留学教育的评价,进而引起对当今留学教育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东南亚留学生在自然环境和日常生活、语言、人际交往、心理以及学业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跨文化适应困难,而且,其困难因性别不同、国别不同、汉语水平不同、先前海外经历不同而有所不同。导致其跨文化适应困难的最核心因素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其延伸因素则是其留学地特别是留学高校的跨文化教育和管理能力的欠缺,高校应该引入文化参与的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相比于北洋政府时期和抗战爆发之后的航空留学教育,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至抗战爆发前(1927~1937)的航空留学教育与之有很大差别。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制定了许多航空留学教育的规章制度,以加强对航空留学教育的管理。我国航空留学生,主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实力派组织派遣。其中,中央政府派遣的航空留学生主要包括学习飞行技术和航空工程的人员,其留学的主要国家是美国和意大利。而地方实力派派遣的航空留学生主要是学习飞行技术,其留学国别较杂,留学时间短,成效一般。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航空留学教育开始走向正规化、制度化,并形成了陆海空三军留学局面。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又加强了自费航空留学生的管理与控制,特别是1935年出台文件,禁止其他集团或组织机构私自派遣航空留学生。此外,这一时期我国在航空留学生派遣资格上,出现了学生与学员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李娜 《留学生》2009,(6):40-41
留学中介服务机构是中国留学生赴外留学的重要媒介.他们帮助留学生了解留学目的国的留学政策.院校信息,帮助留学生办理签证等等。在众多的留学中介服务机构中.启德教育集团是较为出色的一家,而且它有着不同于别人的优势.为此.《留学生》记者采访了启德教育集团总裁李朱。  相似文献   

8.
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基于国际留学生教育市场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优惠的留学政策,吸引学生的留学选择.近十余年来,韩国政府制定出系列的留学拉力政策,有效促进了国际留学生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借鉴韩国国际留学生教育政策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我国留学事业的发展,需要扩大中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完善"一站式"的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9.
课堂是学习活动进行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对课堂学习环境的感知会影响学生的教育收获。本研究选择留学生课堂学习这一微观视角,依据学生发展理论和课堂学习环境理论,以清华大学在校留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分析课堂学习环境对留学生教育收获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群体留学生感知的课堂学习环境存在差异,韩国留学生、"分离"教育模式下的留学生以及不以中国为留学首选国的留学生群体对课堂学习环境的感知显著低于其他留学生群体;课堂学习环境感知对留学生的教育收获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小留学生在国外必然会出现种种"留学困境",如何看待和处理它们将对小留学生的留学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运用学者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思想来解读"留学困境",并从小留学生自身、教育者和家长等方面提出了走出困境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中国留美学生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留学运动从留学美国开始。在20世纪前半期,中国的留美学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师资的主要来源和中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日本侵华战争的炮火,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其中校领导、大部分院系领导和主要教授都是留美学生。他们学贯中西,砥柱中流,一方面以抗日救国、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为己任,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光大,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一方面以开放的眼光,传播西方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了中国现代一批炳彪史册的文化学术精英,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还以自由平等的现代意识,弘扬人类现代政治民主观念,不畏强权,维护人格尊严,推动了当时民主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清末开始,云南的私盐活动日益增多,到民国时期更有进一步泛滥的趋势.由于食盐上关国课,下系民食,故私盐的出现对民国时期云南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影响了地方的财政税收,也对原有的盐业生产和销售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积极方面的意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留德教育发轫于19世纪70年代,在20世纪20-30年代达到高潮。留德学人多,成就突出。其成因既受国内人才需求、留学政策的推动,也与德国高等教育的学术影响、留德学生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这一时期留德教育具有学科专业集中、学历层次较高、留学生组织活跃、留学途径多样等特点。1920-1930年代的留德热潮,对中国社会政治、科学、教育、文化、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留德学人英才辈出,涌现出周恩来、朱德、陈寅恪、季羡林、冯至、陈省身、朱家骅、王淦昌等一批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等。国内一些大学汇聚不少留德人才,形成了独特的办学风格和治学传统,以蔡元培、马君武、顾孟余、张君劢等人为代表,留德学者促进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与思想文化的变革和发展。民国时期的留德传统,对于当代中国的留德教育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家族文化受到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等诸种社会力量的不断冲击,但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家族组织仍保持着比较完整的形态,维系家族情感和活动的实体普遍存在,维持家族团结的祭祖等活动绵延不断,族长的权力亦得到不同程度的承认。究其主要原因是延续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根深蒂固,物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制约,历届政府对家族制度的保护和利用等。  相似文献   

15.
开创留学生研究的新局面,应注意研究中的六个"互补":1.对留学生在以往社会变革中的巨大作用的研究和对留学生在改革开放后所起的重大作用的研究互补;2.研究留学生在政治、军事领域内的作为和研究留学生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领域内的作为互补;3.研究留学生在国内的影响和研究留学生在国外的影响互补;4.研究男留学生与研究女留学生互补;5.中老年人研究留学生问题与青年人研究留学生问题互补;6.有组织的研究和自发自动的研究互补。  相似文献   

16.
运用《诗经》等先秦古文献以考察和复原早周社会,意在说明,尽管考古发掘材料对古史研究是重要的,但古文献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周社会的发展,在后稷时代之前是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在此之后进入了父系氏族阶段,而从公刘时代以后,直至文王时代,实行的基本是父系大家长制度。  相似文献   

17.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n alternative model, the Prelaboratory Preparation Period (PLPP), to be used to introduce freshman level students to weekly laboratories and to evaluate stud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as the result of attending the Prelaboratory Preparation Period. The sample was composed of 233 students taking introductory chemistry at Auburn University.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over a four quarter period of time. A posttest-only control group design with five experimental and three control group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Prelaboratory Preparation Period.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MANOVA) was used to determine if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between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α = 0.05) in academic performance exist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Prelaboratory Preparation Period increased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enrolled in an introductory chemistry course.  相似文献   

18.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Finnish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 effects of short-term Nordic study abroad programs in which they had participated. The data presented were based on a mixed-methods strategy. The data set consisted of responses from 158 students and 92 teachers to a specifically developed Study Abroad Assessment (SAA) instrument. These data were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and, in part, also qualitatively. Additional qualitative data in the form of interviews with six participants were also analyzed.

Four factors emerged from the analysis which represented dimensions of what a short-term study abroad (SA) program may offer to its participants. These dimensions were named “Personal growth,” “Social connectedness,” “Development of Nordic awareness,” and “Impact on career or study opportunities.” Composite variables were created on the basis of these factors. The analysis revealed som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Period Scholars; Scholars to Sweden; Teachers) concerning the composite variables. The qualitative part of the study provided information on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of short-term study abroad that were compatible with previous studies. There is evidence that even short-term study abroad programs in a Nordic context provide participants with some core skills needed later in life, and the benefits of SA were perceived to be greater by those who spent more time in the new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9.
张海峰 《天津教育》2021,(5):128-129,132
修辞学历史悠久,向前我们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辞达而已矣”的说法,为修辞的运用提出了基本要求,修辞就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古人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古典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引用、借代、拟人等。对于高中生而言,这些都是需要在平时的诗歌鉴赏中研究和继承内化的。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关键点、把握诗歌的意向,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0.
高校校史馆具有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档案工作者做好校史实物收集、整理、编研等工作,深入挖掘校史文化,充分发挥高校校史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对培养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