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刚 《新闻通讯》2013,(7):58-59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基本观点的重要体现是群众观点。如何对待群众,这是一个根本的立场、世界观和党性问题。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群众性原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相一致的,长期在新闻工作中得到应用和体现。所以,在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再一次强调增强新闻报道的群众性十分必要,实践证明,新闻报道的群众性是衡量新闻价值的重要依据,也是办好报纸的重要标准。如何增强新闻报道群众性?应该从实际出发,按照报纸性质以及生存的原则和要求,加大新闻传播的群众性内容、在新闻的表达形式上与人民群众近点、再近点。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欲  相似文献   

2.
党报的群众性是指党报依靠群众、联系群众、引导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属性。它是由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所决定的,是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的应用和体现。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新时期坚持党的新  相似文献   

3.
报纸是办给广大读者看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者就是消费者,读者就是市场。作为一名编辑,如何在版面操作中进一步体现读者意识、市场意识,也就是群众意识,我认为宜强化“菜单意识”。 所谓编辑的“菜单意识”,是个比方,一个版面就好比一桌大菜,编辑就是厨师。这桌菜是烧  相似文献   

4.
信息素养与文献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兵 《图书馆杂志》2006,25(6):63-65,72
文献的情报价值有显在的,还有潜藏的,需要读者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开掘与利用。影响文献利用的主观因素是读者的信息素养,包括情报意识和情报技能两方面,综合体现为情报接受能力。在一定的文献信息保障条件下,读者的情报接受能力对文献利用率起决定性作用,因而必须强化读者的信息素养。以强化读者在文献利用中的自主能力。  相似文献   

5.
张建仑 《新闻实践》2011,(11):37-39
作为县市区域的主流媒体,近年来,海宁日报引导采编人员牢固树立读者意识、群众观点,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实反映群众诉求,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将新闻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契约观念是契约关系的内在价值在人的思想观念形态上的体现。由于它蕴涵着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因而成为构筑现代社会关系最重要的精神理念与思想资源。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亦是"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图书馆应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积极应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培育和强化图书馆契约观念,明确图书馆与馆员、读者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从"从身份到契约"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7.
编辑与沟通     
出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编辑是作者与读者间的桥梁,出版活动的过程体现了编辑的纽带作用。选题策划阶段与市场沟通,组稿、改稿阶段与作者沟通,书稿出版过程中与社内各部门沟通,成书后与发行人员、媒体及读者沟通,都需要编辑树立沟通意识、强化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为新闻工作者也需要与时俱进,特别是新近倡导的平民意识,已成为新闻工作者必须考虑到的一个重要环节,新闻工作者需要正确认识理解平民意识,并运用到采访中。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这也是新时期群众观点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问题的提出 开门办报是老话题了。毛泽东同志曾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而不是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开门办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无产阶级报纸始终应该坚持的方向。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如何走开门办报之路?近两年来,我们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0.
强化期刊编辑读者意识的途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期刊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同时,由于期刊被推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期刊面临严峻的挑战。编辑和读者的关系已经成为供与求、产与销、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因此,强化编辑的读者意识直接关系到杂志的发行量,关系到杂志的生存命运。然而,长期以来,许多期刊社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得杂志发行量徘徊不前,甚至大幅下滑,举步维艰。笔者就强化编辑的读者意识做如下论述,以期和编辑同人共同探讨。一、为什么要强化编辑的读者意识1.争取期刊市场的需要我国的期刊业,一个时期以来,是由国家财…  相似文献   

11.
读者意识论     
何谓读者意识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读者问题必然会在办报人(具体指记者、编辑、报社管理人员及通讯员等)大脑中有所反映,形成印象。这种办报人大脑中有关读者的系统化的、自觉的、伴随着心理体验且有能动性的反映形式,就是读者意识。读者意识是办报人以情感、态度等方式体现其与读者之间关系的带有倾向性的内在心态,具有引导办报行为的控制力量。  相似文献   

12.
编辑应强化作者意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是出版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强化编辑的作者意识十分必要。出版工作是出版工作者和作者共同的工作,编辑和作者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这是对编辑与作者关系的正确定位。在同志式的互助关系中,编辑与作者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提高出版物的质量,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从编辑的角度来说,编辑要时刻把作者放在心上,要强化作者意识。编辑的作者意识蕴涵于编辑与作者交往的整个过程中,也体现在编辑平常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中。  相似文献   

13.
1992年7月1日,《新民晚报》由4开8版扩为4开16版的历史性决策,一举获得了成功。在扩版提价的情况下,发行量未降反升,这是为什么呢?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赵超老关于“最要紧的是了解读者”的亲切教诲,无时不在激励着全体同仁树立群众观点,增强读者意识。  相似文献   

14.
用文字符号记录形成的著作稿是知识外载化的主要形式。作为著作稿的编辑,在当前颠覆与反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中,肩负着迅速出版更多更好的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出版物,传播真理,振奋民族精神,团结全国人民坚定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光荣任务。因而,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观照读者意识,科学地认识编辑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编辑出版工作,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读者意识历来就有其明确的阶级内容。编辑的读者意识虽然可以说和编辑与生俱来,编辑和读者,如同高下相对,前后相随,形影不离一  相似文献   

15.
强化受众意识、了解读者意愿、注重群众反馈是关系到新闻传播效果、关系到新闻媒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各新闻媒介不断探索的问题。为更好地交流这方面的经验,在组织本期“强化读者意识”一组专题的时候,我们对一些媒体进行了调查,提出了以下问题: 1、你单位一般通过哪几种方式与读者交流?其中哪些是制度化的常规方法,哪些是临时性措施,哪些是偶然性设想?从读者那里获取信息的效果如何? 2、如果你单位在加强与读者交流方面还需要改进,那么,影响读者与媒介交流的主要障碍是什么?1999年准备从哪些方面加强与读者的交流? 3、近三年是否搞过大型读者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有没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试举一两件通过与读者交流获得信息,使报道产生重大影响的事。 5、您认为其他媒介在与读者交流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大连日报不断改进新闻宣传工作,强化党报的引导意识、服务读者意识和新闻为主体的意识,把指导性与可读性统一起来,把市委、市政府满意和人民群众满意统一起来,既起到了“引导舆论”作用,又体现了“民之心声”,受到各界普遍好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连年居东北各城市党报之首。抓住引导有效与好看耐读的结合点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众多都市类报纸日益激烈的冲击和挑战,大连日报清醒地认识到,报纸是新闻纸,读者是信息传播的归宿,读者的阅读率高低,决定报纸的成败。如果你的报纸没有人爱看,指导性和舆论引导作用何从谈起?报纸占领不了市场…  相似文献   

17.
大量"走基层"作品成功的实践告诉我们,群众是语言大师,老百姓的话最生动、最有生活气息。百姓语言的运用是体现新闻接近性的一种有效形式,是体现群众观点的有效手段,是新闻表达沟通、影响读者的快捷途径,是体现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新闻文风的具体表现。百姓语言的恰当运用有助于新闻主题的表现,有利于准确表达群众的意愿,有助于突出人物特色和新闻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报的重大政治责任。但是,如何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强化读者意识,又是党报在现今条件下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党报要处理好正确舆论导向与读者意识的关系,关键是要做好贴近群众这篇大文章。党报要贴近群众,这是大家的共识...  相似文献   

19.
如何强化科技期刊的读者意识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熊继梅 《编辑学报》2003,15(1):63-64
强化科技期刊的读者意识,是对科技期刊的基本要求。应在准确的读者定位的前提下,在内容选择、栏目设置、包装设计、出版时间、售后服务等方面强化读者意识,以达到全面满足读者需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人文关怀视野中的读者权利与图书馆员权益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强调了尊重读者权利和保障图书馆员权益是图书馆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在图书馆的服务过程中既要强化对读者的人文关怀,也要体现对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人文关怀,只有解决好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的人文关怀问题,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才能全面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