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写诗作词非常讲究炼字,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炼字的目的在于通过有限的文字传达出丰富的内涵。所以,我们在读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诗人都非常重视文字的锤炼,“文字频改”几乎成了诗家的口头禅,许多诗人执著于文字锤炼,留下了数不清的炼字佳话。“为吟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可惜一生心,用在五字上”“一字千改始心安”等炼字名句,都充分表现出古代诗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3.
古人写诗作词非常讲究炼字,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炼字的目的在于通过有限的文字传达出丰富的内涵。所以,我们在读那些名诗词时,要逐字逐句地品味。古典诗词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倚”与“凭”,从字面上看都是“靠着”的意思,但是在不同的诗词中,其韵味不尽相同。[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人作诗文,特别讲究炼字,追求得一字而境界全出。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古人炼字的一面旗帜。孟郊“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杜荀鹤“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苏轼“诗赋以一字见工拙”,贾岛和韩愈之间的“推敲”,都是讲究炼字的最好写照。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都是对诗歌创作中炼字的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5.
炼字     
考点分析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炼字就是推敲用字,使言辞准确恰当。在一首诗中,诗人反复锤炼推敲的某一字,也就是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情感,体现诗人独具匠心的字。所炼之字是为了提高通篇诗词的表达效果,因此,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而意境全出。这样就必须要求炼字要切题、切情、切境。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三类词。同时,古人还有炼句、炼意之说,炼字的目的就在于炼句、炼意。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新诗改罢自长吟”道的就是自己在写诗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议“推敲”     
“推敲”一词,出自一段诗坛佳话:贾岛于驴背上吟改自豪诗作,路遇韩愈车骑,“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愈非但不怪,反而帮助敲定诗句。后世便以“推敲”为“炼字”的诗例之代表,且几乎成为“炼字”的同义语,如刘坡公《学诗百法》谈锤炼;“或一句中炼一字,或一句中炼两字,下笔之时,须要加意推敲。”不过,“推敲”是否能够做为严格意义上“炼字”的典型诗例,却关系到能否从中引出“炼字”基本规律的问题。吴士文《修辞格论述》谈:“炼字之说,比较笼统,没  相似文献   

7.
对于我国古代诗家词人在追求意境这一审美目标中注重“炼字”的问題,历来论述不少,且有很多高论。尽管如此,也还想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古人常把“吟安一字”当作诗词“工拙”的关鍵。《苕溪渔隐丛话》说得很有趣:“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个点铁成金的灵丹,自然是指点睛之笔,也就是在意境之“眼”上炼字。《诗人玉屑》说:“古人炼字,只于眼上炼”,《诗法家数》也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正是此谓也。  相似文献   

8.
古人在吟诗作词时极其讲究炼字,正所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下面就给大家谈一谈“剪”字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相似文献   

9.
<正>古人作文一向讲究炼字,一个字便可以让人物鲜活,使境界全出。炼字追求的原则,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有一语中的评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就是炼字艺术的典范。阅读《林黛玉进贾府》,可见《红楼梦》炼字艺术之“一斑”。  相似文献   

10.
王建平 《阅读与鉴赏》2009,(5):28-28,27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多数体现在形容词的使用上。高中语文第三册节选了几首近体诗,其中几首诗很讲究炼字.都有一个共同的字——“空”,但境界各异,感情不同。  相似文献   

11.
细读苏东坡那八十来字的《记承天寺夜游》,我顿生疑惑:一是起首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具体得近乎哕唆,依我之见,此句只需一个“夜”字即可.但古人一向强调炼字,问题似乎没这么简单:二是收束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人”是自嘲语.还是悟道语?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一面咬文嚼字,一面广搜博求.终于认定“闲”字是理解本篇文字之锁钥,下面是我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诗歌鉴赏之炼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芳 《文教资料》2009,(3):33-35
古人讲究“炼字”,常用凝练的、含蓄的语言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古人“炼字”有规律可循,因此,我们要学会抓住这些字来帮助我们品味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是他们千锤百炼、执着追求完美境界的真实写照。正是他们抱定“一诗千改心始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决心 ,为中国的诗歌殿堂里创造了众多诗意盎然的词语。这些词语除了本身原有的意义之外 ,还带着使之诗化的各种感情和韵味。这种种感情和韵味 ,是由于这些词语在诗中多次运用而附着上去的 ,它们难于用训诂的方法予以解释 ,也是一般词典中难以包括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几首古诗词里的“断”字就是个例子 :《短歌行》 :“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孔雀东南飞》 :…  相似文献   

14.
炼字论纲     
古人非常重视“炼字”,但大多囿于具体用例的点评。在目前流行的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教材和论著中,在谈到词语的运用时,又大多限于“词语的选择”,惜乎缺少对于炼字的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本文借用传统修辞学中“炼字”这一概念,指代一般的修辞学论著中常说的“词语的锤炼”,即对词语的精心运用。其中的“词语”包含现代意义上的“词”和“熟语”,有时还包括某些临时组合,但具有特定含义的短语;其中的“锤炼”,则包含对词语的选择、修饰、加工、改造和创新。围绕这五个方面,文章论述了“炼字”的内容、途径、方式、目的、作用等,由此尝试建立较为全面的“炼字”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5.
古人极为重视炼字。正如王国维所说:“着一字而境界全出。”请看“剪”字的妙用:剪江水、剪愁绪、剪柳叶、剪蜡烛、剪春雪。  相似文献   

16.
一字生辉     
诗歌用最凝练的文字诠释着最绚丽的情感,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最深刻的内涵。古人作诗是非常讲究炼字的,字炼得好,能够准确地表现事物的特征,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言已尽而意无穷,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并体会其弦外之音。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闹”和“弄”字就是古人炼字炼出来的。诗歌的炼字如此重要,那么,作为读者如何鉴赏诗歌中炼出的如此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字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中生辉一字的韵味和魅力…  相似文献   

17.
高中一册《作家要铸炼语言》一文课后第一题第5小题要求解答:作者在引用福楼拜的话后所说的“这说的正是同样的道理”一句中,“同样的道理”指的是什么。现行参考资料在答案中说,指的是该段首句中的“强调‘炼字’,主张‘意胜”。我们认为,此说不妥。它指的应该是该段第⑩句所说的“形象的突出,还必须依靠语言的渲染”。这一点,只要对原文作一番思路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原文如下:我们的古人在诗歌创作上强调“炼字”,主张“意胜”,要做到  相似文献   

18.
一字牵神韵     
我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有的“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有的“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有的自诩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杜苟鹤):有的则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我国古代的文学家十分强调炼字,他们认为炼字与炼意、炼句一样重要.都是“锤炼文章”的重要环节,是使文章具有精练美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语言美是形成文章整体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所以历来文章名家都非常重视语言的修改提炼,并称之为“炼字”。古人对此有许多精到的见解。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熔裁》中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从而道出了文章语言提炼的一种境界。南朝诗人戴复古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名满天下。“绿”字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炼字的典范。据南宋洪迈《容斋续笔》记载,“绿”字是改了十几次才选定的。但选定“绿”字时,王安石自己得意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