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问卷调查对兰州市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支持网进行研究,分析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支持系统在保障入学机会的平等、提供公共资源、辅导学业、关注内心情感、照顾生活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支持与其城市认同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和谐社会中难以回避的重大社会问题,不断困扰着教育公平的实现.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应该综合社会、学校、家长各方面的力量,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纳入城市教育规划,促进城乡的教育公平;促进并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相关政策,并落实到位;明确教育任务,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重视孩子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子女精神生活状况是表征其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入情况的重要指标。文章主要分析了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生活、文化生活、人际交往与社会融入、心理健康与价值观念状况,并从提高学习适应性、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际交往与社会融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等方面提出改善农民工子女精神生活状况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吕妍 《华章》2007,(12):53-54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农民工子女主要包括: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在这两种家庭模式下成长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相对稳定和充满亲情的环境,心理健康水平容易受到影响.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其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因此,应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改进其心理健康状况,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娄妤 《文教资料》2011,(35):129-131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本文对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探究了造成现阶段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困难的原因。最后提出通过制度保障、社会支持及家庭的引导构建全方位的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遭受着不公平的对待,他们的孩子也承受着来自城市的排斥和歧视。只有改善对农民工及其子女起限制和排斥作用的政策和制度,改善他们的个体素质,才能改变市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歧视、排斥态度和意识,也才能够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终达到改善和提高进城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的目的。改善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应当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进行:其一,改革对农民工和进城农民工子女显失公平的政策和制度;其二,提高和改善农民工和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个体素质;其三,提高社会认同,消除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的隔阂。  相似文献   

7.
青春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期,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因此常常被视为最难的生命阶段.而特殊的身份和成长背景又会使身为农民工子女的青少年遭遇比同龄人更多的困惑.他们徘徊在城市的边缘,敏感、焦虑、自卑、恐惧等各种心理问题如影随形,其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本市农民工聚居区,农民工子女在我校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已超过50%.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笔者尝试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从挖掘"人的积极力量"入手,开展团队合作实践,试图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随着制度空间的解冻,在中国城市形成了一类独特的弱势群体——进城农民工子女。他们的教育与心理成了教育学界、心理学界关注的焦点,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成了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文章通过探讨社会支持系统中的政府支持、群体支持、个体支持几方面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得出了相关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随着制度空间的解冻,在中国城市形成了一类独特的弱势群体--进城农民工子女.他们的教育与心理成了教育学界、心理学界关注的焦点,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成了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文章通过探讨社会支持系统中的政府支持、群体支持、个体支持几方面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得出了相关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凸显出来。由于农民工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决定,他们无法过多地关注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也使得其子女行为易出现偏差甚至犯罪,成为城市治安的隐患。如何以社区为平台,为农民工子女提供社区教育,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和社会稳定,笔者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团体归属感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为工具,以1739名城市农民工子女及660名城市本地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城市农民工子女团体归属感的发展特点、团体归属感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以及自尊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发现:(1)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团体归属感显著低于城市本地儿童,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段差异,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年段呈现出随年龄增长其团体归属感水平逐渐降低的发展趋势;(2)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团体归属感、自尊、心理健康水平两两之间相关都非常显著;(3)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团体归属感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直接影响作用不显著,主要通过自尊对其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即自尊在团体归属感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起着显著的完全中介作用;(4)自尊对团体归属感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CIIM理论模型一般用来促进不同群体间的融合和矛盾消除。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及其子女涌入城市。研究表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往往容易出现自我封闭等负面情绪,缺少适当的社会交往及助人意识。因此,有必要基于CIIM理论模型探讨对农民工子女助人行为的适用性探讨,对促进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有莫大的好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8岁~13岁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问题.方法: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简易自尊问卷以及学习习惯测查表对142名小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农民工子女总体孤独感较低,自尊程度较强,学习习惯较好;农民工子女中的女生学习态度明显不如非农民工子女的女生;农民工子女中,男生的学习态度明显好于女生,等等.结论:我们应关注小学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和学习习惯,其中,应重点关注低年级学生和女生.  相似文献   

14.
刘秋竹  明月 《教师》2013,(5):118-119
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各个角落,农民工子女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以及学校环境。本文以陕西省西安市五环中学为例,通过问卷法、走访调查法、访谈法对城市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性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城市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性现状及其对学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思考,提出了改善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性现状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农民工及其子女却是被忽略的群体,作为服务机构的公共图书馆应对农民工流动子女实施知识援助,以求真正地改善农民工流动子女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受到社会的关注。问卷调查了农民工子女在学校适应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改善农民工子女学校现状,提高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日益壮大的农民工子女涌入城市,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扰。究其原因有社会原因、个人原因以及家庭原因。促进农民工子女教育,需要坚持遵循教育理念,实现制度性保障,坚持学校是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主阵地,提高家庭对子女教育的认识水平,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密切配合,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关注,从而敦促各方协调工作,尽快改善不利局面,解决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民工家庭化迁移趋势的不断增强,子女随迁对家庭中父母行为决策的影响日趋普遍,而创业作为农民工在城市中最重要的就业形态之一,是农民工事关生存的重要行为决策。利用国家卫生健康委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第一,子女随迁可以显著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创业概率,在克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和选择性偏误等问题后,可以使农民工在城市的创业概率提高33.24%;第二,子女随迁对农民工“生存型”创业的促进作用更大,而对“机会型”创业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第三,子女随迁对农民工城市创业的影响机制表现为:子女随迁——增强农民工在城市的身份认同——促进农民工创业;第四,鼓励子女随迁可以获得促进农民工创业和城市社会融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一举数得”之效应。以上发现为促进农民工在城市创业探索了一条新的渠道,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促进城市社会融合、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来到城市生活。如何解决其初中后教育问题便成为当务之急。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重要分支,对农民工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由于国家经济政策、职业学校自身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等因素上存在的问题,致使农民工子女就读中等职业教育还未普及。因此,加大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职业教育结构、转变传统社会主导价值观念是促进农民工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教育在促进农民工子女对城市社会的认同与城市群体的融合等方面起着关键的基础作用。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拓展教育视野,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