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民国时期的晋商是我国私家藏书史上值得深入研究的藏书家群体,但受材料所限,目前学界未能开展充分的学术研究。笔者利用地缘优势,借助地方文献查阅和田野走访,全面揭示出当时晋商的藏书活动及文化贡献。明清民国时期,晋商藏书家的收藏、整理、著述、刊刻、捐书等活动,对传统古籍的保存传播、乡邦文献的搜集编印、三晋学术文化发展以及近代山西新式图书馆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晋商藏书家“藏以致用”的价值理念,有力地推动了晋商“儒贾兼通”商业特质的塑造和三晋近代新文化的流播。参考文献25。  相似文献   

2.
明代安徽刻书地区广、规模大、数量多、质量精、内容丰富,是当时著名的全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前人研究安徽刻书,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现采取考证的方法,就明代安徽地区的私家刻书情况、发展特点进行考述,以全面反映明代安徽私家刻书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淮南书局始建于同治八年,是晚清较有影响的官书局之一,由两淮盐运使署管理,地位特殊。刻书60余种,以经部、史部为主,以扬州地方文献、扬州学者著述等为特色。曾国藩、方濬颐、洪汝奎、何绍基、莫友芝、莫绳孙等人对书局的建立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淮南书局可称清代扬州雕版刻书的最后辉煌,所刻书质量在晚清各局中应属上乘。本文首次全面探讨淮南书局创设的时代背景及其刻书活动与成就。  相似文献   

4.
明代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上的转折时期。不仅官府刻书甚多,而且私家刻书作坊亦蓬勃兴起,图书逐渐向大众普及。藩王在明王朝宗藩政策的引导下,致力于文化事业。刻书是其文化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藩府所刻印的书为"藩府本"或"藩本",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是罕见的。河南是明代藩王居住集中的地区,生活在这里的藩王从洪武到崇祯年间,相继刻书百余种,门类庞杂,刻工精细,印制讲究,独具特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十竹斋书画谱》是我国古代刻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同时也是晚明时期徽派刻书的代表作之一。《十竹斋书画谱》的刊刻成功,正是晚明徽派刻书进步的体现。本文以《十竹斋书画谱》为例,从刊刻题材、表现形式、刊刻技艺以及创作团队四个方面,对晚明时期徽派刻书的进步性加以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以张英、张廷玉父子为代表的桐城张氏举业不断,名宦迭出,遍为人知。文章通过梳理张英、张廷玉的著述、编修成果以及桐城张氏私家刻书情况,分析了桐城张氏家刻对持家治国、立身做人、传先贤家训、教学子孙立身行事所起到的刻书泽人作用,以及对文化传承和传播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铁琴铜剑楼简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琴铜剑楼位于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为晚清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蜚声中外.本文依据有关文献,展示了该楼五代主人,自清乾隆起迄今的系年藏书(包括聚书、护书、校书、著书、刻书、赠书等方面)活动.  相似文献   

8.
权威 《出版广角》2015,(10):123-124
若论晚明徽派刻书艺术成就最高者,非《十竹斋书画谱》莫属.它代表了晚明时期书刻水平的巅峰,观同时期之书画刻书,莫有与之能较者.而从《十竹斋书画谱》雕刻所花费时间几乎横跨整个晚明徽派刻书进步时期来看,我们也能借此书一窥晚明时期徽派刻书的自我反思和进步过程.  相似文献   

9.
董金鉴为晚清期间热心于公益的会稽乡绅,关于他的藏书与刻书事业,史料很少提及。现就绍兴图书馆所见资料,结合史实,对其藏书量、藏书特色、藏书印、刻书抄书以及最终归宿作一基本汇述。  相似文献   

10.
马杰 《图书馆学刊》2007,29(1):49-51
乾嘉学者不仅在史学上有杰出贡献,在中国私家藏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这个学派的学者大多为藏书家。因此,他们刻书的思想和目的都是追求刻书底本的珍善和校刻的精审,促进了学术交流,扩大了考据学风对当时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北宋时期,汴梁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统治者大力提倡下,拥有雄厚技术人才基础前提下,其刻书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文章在对北宋汴梁刻书发展状况进行初步探讨基础上,对其刻书兴盛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2.
官书局是清中后期重要的地方官府出版机构,在中国出版史、文化传播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光时期金陵、淮南、浙江、崇文、江苏五大地方官书局联合刊刻《二十四史》是晚清官书局的重要出版活动,本文在揭示五局合刻《二十四史》的历史背景、刻书缘起、各局之间具体分工的基础上,分析了五局合刻《二十四史》的版本特征及其成因,总结了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清宫武英殿刻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的宫廷刻书是在明宫廷刻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由内务府领导,世称“内府刻书”。因内府刻书以武英殿为刻书中心,所刻图书统称“武英殿刻本”,简称“殿本”。据统计,清代各朝刊刻的殿本书达七百余种,清宫武英殿刻书在清代的文化发展、历代典籍的保护、利用和传播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 清宫武英殿刻书处的设立 清代的宫廷刻书最早始于入关之前。清顺治三年(1646年),修成《大清律》,同年刊刻,次年颁行全国。这是目前所知清代入关后宫廷最早的刻书之一。刻书地点仍在明代宫廷刻书处“厂”,并利用原有工匠承办…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一个家族的角度,对晚清会稽徐氏的刻书、藏书及众多的书斋名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展示了这个家族刻书藏书的全貌,并指出了其它论述中一些不正确的说法.  相似文献   

15.
金元时期是山西平阳刻书业繁荣兴盛的时期,平阳成为全国的刻书中心之一,究其原因,除平阳固有的文化积淀、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熟发达的雕印技术以及便利的物质条件外,最根本原因是平阳当时所处的历史、政治、教育和宗教背景。  相似文献   

16.
清代商人鲍廷博酷爱图籍,他集收藏、校勘、刻印于一身,收藏图书上万卷,内中多宋元精品。四库全书开馆,他拣选宋元善本呈献,受到朝廷的嘉奖。而他用毕生之力刊刻的《知不足斋丛书》,收书广,刊刻精,为清代最有名的大型丛书之一。与一般的私家刻书不同,他的刻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皇帝顾眷的感恩,秉承先志,不是从刻书中获利,而是注重刻书品质,为乾嘉学者服务,创造图书精品。  相似文献   

17.
明清徽州刻书事业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明清时期徽州刻书事业的概况、特色进行了阐述,从徽商以仕儒为终极关怀以及经营需要两方面论述刻书事业勃兴的原因,进而指出徽州刻书事业为中国图书和出版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广东私人刻书,在明一代已有较大的发展①,到了清代(特别是晚清),广东的出版业已走在全国的前列②。知名的刻书家、刻书坊、刻书铺遍及粤东各地,甚至一些县邑也出现了规模不等的私刻。这些私人刻书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以营利为目的;一是在于扬名或自娱、赠友或教育后代。他们的刻书活动,使我国名世珍籍化身千百,广为流  相似文献   

19.
肖书铭 《图书馆学刊》2012,(10):109-111
明清时期是福建刻书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官府刻书亦得到长足发展。通过文献考证,系统地考察明清两代福建官府刻书的目的、经费来源和校勘等问题,较为全面地展示明清时期福建官府刻书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20.
杜恩龙 《出版史料》2012,(1):103-108
在中国古代很多刻书行为是非营利性的,只有那些科举用书、童蒙用书因需要量大才会有书肆刻书。官府刻书、寺院刻书、私家刻书几乎全是非营利性的。尤其是私家刻书有很多值得景仰的地方,私家刻书大多是子孙为长辈刻书,友朋刻书,弟子为老师刻书,或作者刻印自己的著作。云南石屏人陈履和为其老师崔东壁刻书尤其值得赞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