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权、量秦诏文字笔画方折的原因,传统解释是"难以刻画",未免流于表面化。从出土秦文字资料考察,可知秦文字为了方便书写,不断地"简损化"和"方折化",结果:大篆屈曲的笔画演变成了秦小篆方折的笔画。所以,秦小篆笔画方折,是秦文字自身演变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正上两期我们学习了横向结构中的左右结构类型汉字的书写要领。这一期我们继续学习"左大右小"结构类型以及横向结构中"左中右"结构类型汉字的书写要领。左大右小结构这类字,往往中间部分笔画多,体形大,应占位置。左中右结构——左右让,中间占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对汉字隶变的现象进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从笔势和结构两方面探讨了隶书系统对小篆系统的继承与发展。在笔势方面,隶书系统用笔画代替了小篆系统中匀圆均称弯曲的线条,隶书系统在小篆系统没有勾挑的情况下凭空加弯,隶书系统出现波势。在结构方面,从小篆系统到隶书系统出现了四种变化,分别是省变、转变、讹变和突变。  相似文献   

4.
篆书:又称篆文,指笔画圆转的书写线条的字体。篆书一般分为大篆和小篆两样。(1)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通行的汉字字体。又因曾著录于《史籀篇》而称为“籀文”。大篆现存资料很少,仅有石鼓文和《说文解宇》中所收录的籀文。它由西周金文演变而来,大体保持西周金文的写法,但笔法已较金文趋向方正。与“小篆”比较起来,字体笔画繁复,并多重迭,不易书写。(2)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李斯的意见,推行统一文字政策,以泰国系统的大篆为基础整理而成小篆,颁行全国定为标准宇体,也称“秦篆”。  相似文献   

5.
正同学们,在写字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有些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偏旁组成的,如果我们没有掌握规律,把这些偏旁写得一样大小,那肯定就成丑字了。因此,今天我们就来介绍这一类字的书写规律。一、"从"字形结构。这类字左、右两部分一样,书写时,要做到:左小右大,同时注意笔画形态等变化。  相似文献   

6.
写字大课堂     
这一期我们来学习框廓类的偏旁部首,口是这类偏旁的基本字根。书写时请注意:方框内没有笔画时,(如“口”)左竖长,右竖短,下横低于右边的竖画;方框内有笔画时左竖短,右竖长,下横高于右边的竖画。  相似文献   

7.
正第十二讲偏旁部首(二)5."糸"旁与《石门铭》左低右高的结字相应,"糸"旁书写都是左低右高,上部撇折笔画撇的部分是斜线,不宜写成弧线的弯曲形态,第一个折笔略短,连接在第二个撇折笔画撇的腰部,三点自左而右次第排列,左低右高。在具体处理上要兼有变化,如"绵(绵)、绩(绩)"紧密,"经(经)、绥(绥)"遒劲,"纨(纨)"字饱满凝重,于整齐中寓变化。(图1)  相似文献   

8.
石小兵 《初中生》2012,(33):20-21
正【真题再现】请参加以"开展书法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1)【汉字书写】根据"行"的字例分析,在下面的字架格中书写"语"字。字例分析:①左二右三为黄金比例。②两横两竖两撇之间均平行、等距。③笔画横平竖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泰进行汉语教学过程中发现泰国小学生在汉字书写上存在不少偏误,表现在笔画形态、笔画数目错误,部首混淆,整字结构错误以及笔画、构件部首、整字笔顺错误上.经过分析发现这些偏误的产生既有中泰文字性质与书写规则不同的原因,也有学生缺乏笔画、部首、笔顺与汉字整体结构概念的原因.针对偏误原因,笔者采取了中泰文字形态对比、抄书及书法考试、书写操练与强化、分色字卡教学及汉字构形理论分析等方法进行纠正,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在汉字的发展中,隶书对汉字字体的影响最大,被称为古今汉字的分水岭。它破坏了汉字原先的结构,去除了原先的象形性,把象形文字变为"不象形的象形文字。"与小篆相比在字形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古文、篆文的象形面貌。隶书在战国时期已经存在,隶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它不同的发展,但终有规律可寻。笔画由圆转线条变为平直笔画,表现出彻底的符号化;结构上形体分化、合并、简省、突变,是汉字在形体方面的一个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11.
说“童”     
正汉字:童tóng其字形演变如上图,其顺序由右而左,为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可见,这个字至少在汉代的时候便已定型。看看那个骨刻文,简直就是一个孩童的小画像:脑袋圆圆,总角丫杈,身材细小。再看看那个甲骨文,显然比骨刻文美化了许多,变成了一个孩童的侧面剪影。到了那个金文字例,依然是个剪影,不同的是脑袋下面的部分,形状变得丰富起来,好像穿上了衣裳,或者是包起了"蜡烛包"的样子—从一定的程度上,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进步。小篆之"童",已经很接  相似文献   

12.
彝文是彝族古老的文字,用彝文书写的经籍文献卷帙浩繁,但是,由于彝文古籍一向以钞本传承,没有统一的字形标准,传抄者对彝文笔画的书写随意性大,错字、别字、异体字十分泛滥,为彝文古籍整理带来极大的困难,严重阻碍了彝文的传承和发展。所以整理彝文,当从文字入手,而笔画是构成文字的最小单位。对传统彝文笔画的类型、特点、笔画顺序的书写规律进行初步的分析、归类和整理,为彝文整理、彝文教学以及彝文字形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隶书是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既是篆书的快写,又是楷书、行书、草书的源头。其笔法、结字、章法相对其他书体来说比较严谨、简易,能使初学者更容易走进书法的世界。掌握好隶书这种书体,对将来进一步学习书法很有帮助。笔法。隶书改变了篆书(尤其是小篆)笔法单一少变的状况,使线条的粗细、方圆、曲直有了变化,而且笔锋的提按动作加大,形成了代表性的笔画"蚕头燕尾"及收笔处明显的"左波右磔",因此增加  相似文献   

14.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板书或批改作业,应力求书写正确、端正清楚,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怎样书写才算正确呢? 汉字是方块字,结构比较复杂,书写不很方便,容易错;同时,一个汉字往往有几种写法,容易混淆。这都会影响文字书写的正确性。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几年来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如公布简化字表,公布异体字整理表,使文字书写有了一定的规范,我们教学工作中的书写,应努力做到规范化。简化字是汉字有史以来就存在的。从大篆变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行草、楷书,虽然字数不断在增加,但字体却一径朝着简化方面走的。特别是近百年来,我们的民主革命运动促使人民大众普遍要求学习文化,对汉字简化的要求更为迫切。在觉悟的知识分子的重视和提倡下,简化汉字逐渐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运动,如1922年和1934年钱玄同先后提出“减省汉字笔划方  相似文献   

15.
人文知识     
篆书一般分大篆和小篆两类.在文字学著作中,大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指所有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和其他古代字体;狭义的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大篆一般以籀义、石鼓文为代表.小篆是秦始基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发布了"书同文字"的命令.当时官书浩繁,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秦始皇一天要看一百二十斤竹木简写成的官文,而且有许多字各诸侯国各有不同写法,统一文字势在必行.小篆就是以大篆为标准,废除六国文字中与泰国不同的文字,由丞相李斯加以整理、简化,做到字有定型的.统一后的字形略长而整齐,笔画圆匀秀美.代表作品有李斯的《泰山刻石》唐李阳冰的《三坟记》等.  相似文献   

16.
日文假名即来自中国汉字,它的书写笔顺与汉字笔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主要将日文中依然使用的汉字选取出一些类型,将之与汉字的书写笔顺进行对比。通过比对我们发现,虽然二者有一些差异,但是日文中的汉字基本上是遵循汉字书写笔顺规则的,尤其是保留着相当程度的近代汉字笔顺书写特征,诸如"臣"字先写左边的竖,"右"字先写撇笔画,"必"字先写中间的点,"成/皮"字先写左撇等等。  相似文献   

17.
文字     
掌握书法原理的第一步就是要弄清楚"书法书写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在书法中的功能是什么"。就汉字古今形态的演进过程来看,用于书法的多种书体其实是历史上曾经出现并通行的实用书写文字体系,这种"字体"经历了篆体(包括大篆、小篆)、隶体(包括秦隶或古隶、汉隶)与真体(包括繁体与现今通行的简体)三大历史阶段。而每一种字体都包含了两种以上的实用书体,即规范统一的与不规范统一的。而书法上所谓"篆隶楷行草"五体是站在真体文字历史形态上做出的选择。但是,从书法艺术原理的立场来审视"篆隶楷行草"五体的书体意识则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此,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8.
正2.竖书写时竖应挺拔、有力,切忌有肉无骨或僵直。标准竖写法要领:①左上藏锋起笔;②右下轻顿;③左下轻回;④中锋下行至竖底;⑤底部略向左膨出("膨出"是指运笔中,笔锋偏离中轴线至笔画边沿的距离。本书中所有点画"膨出"皆如所述);⑥右下轻行;⑦右上回锋。欧体的竖,起笔藏锋的笔画较少,多数为切笔入纸,右下略顿(即从图中的要领②开始)。  相似文献   

19.
"字如其人。"一手好字是一个人的"门面",也是个人基本素养的重要体现。但是总有部分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仍然书写不规范,往往将部分字的笔画写变形了,以至于影响了整个汉字的美观。这就需要教师在做好榜样示范和加强对学生的笔画书写指导与练习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充分调动学生书写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第55页,叙述有关汉文字发展的史事说:“秦始皇又下令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接着,又出现了一种比小篆书写更简便的字体隶书。现在的楷书,就是从隶书演化来的。”1982年12月出版的同册《教学参考书》第117页,在秦“统一文字”的资料注释里,对课本的上述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