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上一版课程标准相比存在较大变化。这些变化涉及课程性质、理念、目标、内容、评价和实施等方面。解读2022版课标的主要变化并从中获取教学启示,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地理教学需要面对的挑战,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以结构化的灵活形式打开学生进入地理课程的通道,以素养发展为目标厘清地理实践与工具的逻辑发展关系,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关照地理学习活动设计的可行性,跨学科主题学习坚持以地理底色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给教师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它更是一种挑战。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钻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树立体育与健康课程意识,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来实施教学行为;要不断改善自身素养,提高根据学生和学校实际实现课程标准的能力,要研究课程评价体系与方法,发挥课程评价对学生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激励功能,努力达成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高中历史H1课程标准以"冷战与现代世界"为主题内容,明列三大学习单元及内容细目,关注单元知识与当今问题的联系,帮助学生连接过去与现在。在课程实施方面,H1课程标准注重历史理解,强调探究式教学,并呼吁践行历史概念教学。为有效实现以评促学,H1课程标准在评价理念、评价目标、评价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规定。新加坡高中历史H1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为我国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改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课程标准的实施,课程改革刻不容缓。教师观念的改变是课改的前提。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被明确提出。本文就此谈一点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国外体育课程标准的设置及其对我国体育教学带来的启示。利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与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国外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进行归纳分析。主要结论:国外体育课程标准主要呈现出体育与健康合一模式、体育与健康分设模式、体育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分设模式三种;国外体育课程的共性特征在于:健康与人的身心发展是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重视运动习惯与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强调培养学生运动参与和提高运动技能,注重以学习领域划分课程和积极倡导户外运动。建议充分吸取其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与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国体育新课程全国性顺利实施与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课程标准的实施,课程改革刻不容缓。教师观念的改变是课改的前提。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被明确提出。本文就此谈一点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7.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不仅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而且对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将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目标与总目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我们在探索与尝试中深深地体会到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信息技术课程并非是一件易事。所幸的是,省教科所为提升教师在新课  相似文献   

8.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研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学指南,使课程标准从制度文本过渡到教师领悟课程的文本、学科课程从理想课程转换为学生体验到的课程,为教师教学提供指导和规范,是践行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之举。江苏省义务教育各学科教学指南从理解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把握课程目标、落实课程内容要求、研读学业质量标准以及建立健全课程资源体系和教学研究机制等方面对课程标准进行落实落细。用好教学指南,必须以课程标准为纲领,以教学指南为指引,以教学研究为支撑。  相似文献   

9.
教学理念对制定教学内容和指导教学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指导性文件,是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与内容目标以及教学实施建议的纲领文件.因此,本文以民国时期的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对这一时期初级中学的地理教学理念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芬、韩、加、澳、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或课程标准中高中物理部分为研究样本,通过比较物理课程设置和结构、课程理念和目标、内容标准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发现各国虽存在较大差异,但表现出一定的共同特征和前瞻性趋势:关注物理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协调、整合和发展;课程理念和目标体现物理课程对于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独特价值和功能;围绕核心概念组织内容,注重科学探究与概念理解、社会应用、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新的课程标准为信息技术提供了全新的理念。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使学生掌握技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处理和交流、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与思考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为学生打造终身发展的平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  相似文献   

12.
徐金娣 《考试周刊》2010,(35):194-195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架构了无限生成的空间,是新课程最显著的亮点。新课程改革实施强调"以学生为本",开展有效教学。三维目标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3.
学业评价是监测学生是否达成预期素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课程教学改革顺利与否的关键环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意味着我国初中地理教育全面开启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地理课程评价改革。把握课程标准学业评价的变化和发展,对一线教师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至关重要。文章梳理了21世纪以来颁布的三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评价理念和评价叙写体例的变迁和发展,针对新增的学业质量标准、学业水平考试等要点,提出了促进学业评价建议落地的举措。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我校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为基础,以教育创新为目标,努力做到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新的教育理念相融合。在新课程的管理上,我们提出了以课程标准为主要指导思想,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以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管理要求,切实从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入手,探讨新课程的基本方法。在课改实践中,教师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努力转变角色和教学方式,由教材的实施者转变为学校课程的开发者、课程资源的构建者,从而有力推动了学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标准与课程实施程度、学生学业成绩间的一致性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课程标准直指培养人才的具体目标,围绕期望学生达到的基本标准来设计,课程实施程度则关注现实情境下践行课程标准的程度,学生学业成绩是学生经过课程学习而掌握知识、能力等方面程度的直接指标。而课程标准与课程实施程度以及学生学业成绩间的一致性是对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问题探究。一致性可以理解为课程要素之间的一致性,即指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础途径则是教学。为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我校以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课程标准》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进行"双主体教学"的教改实验,大力改革课程教学,探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教学方式,为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营造舞台,让课  相似文献   

17.
邵沁 《中学文科》2009,(2):91-91
一、把握课程标准明 确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新的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由三部分构成: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这三维目标在课程实施中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通过相互渗透构成了化学课程总目标的完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8.
王芳 《学子》2014,(15)
正引人注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已经启动,并且已在部分省份展开,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五大基本理念,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五大理念,归纳起来就是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突出以学生发展为  相似文献   

19.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以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求从教学观念、目的、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新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首先要更新理念,努力创建新标准的新型师生关系,以适应新时代英语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指出:“所谓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指注重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个性需求,从而把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作为课程实施的着眼点和目标。没有个体的优秀,就不会有集体的强大……教育的对象是社会的个体,因此教育的第一个直接目标就是个体人格、人性与文化素质的完善、升华与提高,间接目标才是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只有个性的发展与完善,才有可能过渡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那么,历史教学应当怎样落实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首先,更新观念,切实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