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语言的韵律特征,与民族语言的语音特点、作家的审美感受和读者的审美愉悦密切相关,同时还要基于情感节奏的需要.把声韵因素组织起来,使之适应于所要表现的情感节奏,就产生了语言的韵律特征.韵律表现为均衡美、回环美、抑扬美、错综美.  相似文献   

2.
宋祖建 《双语学习》2007,(7M):168-169
文学语言的韵律特征具有其自身的历史渊源,与作家的审美感受和读者的审美愉悦密切相关。同时还要基于情感节奏的需要。把声韵因素组织起来,使之适应于所要表现的情感节奏,就产生了语言的韵律特征。韵律表现为均衡美,回环美,抑扬美,错综美。  相似文献   

3.
韵律美作为书法艺术美的一个方面,其和谐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衡量一件书法作品水平高下的一个重要指标。书法韵律美的表现存在着“节奏的套叠”现象。“节奏的套叠”要求作书者在把握提按笔法时能分清主次轻重,做到虚实相生。提按的频度差异不仅带来丰富的节律美的变化,同时还直接影响书法的风格和情感的抒发。提按的频度差异及其选择性主要受书体表现的需要、风格表现的需要和情感表现的需要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诗歌的美感首先来自于音律(包括节奏和韵律)。音乐性是诗歌与生俱来的品性,诗歌中语音有规律地停顿造成节奏,其声、韵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而形成韵律,构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当诗歌的节奏、韵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协调一致,诗中轻松、欢快、沉滞、急促、昂扬、舒缓等节奏的韵律变化,就反映了人的情绪的起伏波动的变化,表现的其实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节律。所以诗歌的音律美绝不是一个纯形式的因素,它是情感内容的有机组成,或是与情感内容不可分割的因素,可以称之为“情感的形式”或“有意味的形式”。阅读诗歌须吟哦,须朗诵,须于声音唇…  相似文献   

5.
诗歌的美感首先来自于音律(包括节奏和韵律)。音乐性是诗歌与生俱来的品性,诗歌中语音有规律地停顿造成节奏,其声、韵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而形成韵律,构成网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当诗歌的节奏、韵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协调一致,诗中轻松、欢快、沉滞、急促、昂扬、舒缓等节奏的韵律变化.就反映了人的情绪的起伏波动的变化,表现的其实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节律、所以诗歌的音律美绝不是一个纯形式的因素,它是情感内容的有机组成,  相似文献   

6.
诗歌还具有情景相融,诗情画意,使人达到高度享受境界的特征。同时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富有音乐性。轻快喜悦就用明快的节奏;激昂慷慨就用急促节奏来表现;低沉就用缓慢节奏来表现。用声调的调配安排,读起来抑扬顿挫,舒徐急促节奏韵律的融合,使诗具有音乐美:诗的这些特征,只要有机的融合就是二首好诗。在教学中,也只有把握住诗歌的特征,才能提高诗歌的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节奏艺术中蕴涵着美的意蕴,具体包括教学语言节奏变化中的韵律美、教学过程起承转合节奏中的流动美、师生内在情感情绪节奏自然消涨的生命美和教学整体节奏融洽统一的和谐美.课堂教学节奏美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8.
英文诗歌的审美特征与诗歌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英文诗歌的审美特征分析(一)韵律美英文诗歌的美首先表现为韵律美,“韵律实际上就是节奏的律动所产生的一种情调或意味”。诗歌通过音效模式来形成一种音乐性的韵律美,韵律所追求的是声音的回环美,这回环美的形式能够与内心的情  相似文献   

9.
声与情在抒情性文学作品中具有内在的本质性关联——声音在抒情性文学作品中不仅是表现情感的形式因素,更是创造和构成情感的内容因素。抒情性文学作品由于借助了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将内心情感的律动完美地外现为节奏和韵律,形成声情并茂的象征表现,从而使抒情性文学作品的语言呈现出音乐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线描艺术源远而流长,历代中国画中的白描精品无不闪耀着时代的光辉和个人的风格特色,为后世留下了一系列具有节奏、韵律美的宝贵财富。白描线条因其具有造型、表情、审美的三种功能,而富于它以神奇的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功能,奠定了它在中国画造型中的支柱地位。塑造具有魅力的线条,首先应注意用笔“写”出线条的力度、节奏美和韵律美,其次要让线条与形象紧密结合,最后就是应多观察自然,体会各种美以积聚情感意境,以情运笔,才能表现出具有活力美的线条。  相似文献   

11.
一、英文诗歌的审美特征分析 (一)韵律美 英文诗歌的美首先表现为韵律美,"韵律实际上就是节奏的律动所产生的一种情调或意味".诗歌通过音效模式来形成一种音乐性的韵律美,韵律所追求的是声音的回环美,这回环美的形式能够与内心的情意形成水乳交融的效果,从而增强了整首诗歌的美感.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古典诗歌中数量最多的应该是格律诗,因其格式固定,讲究韵律,而呈现出独有的特征。在欣赏这类诗歌的时候,形式是我们必须赏析的内容,所以我们可以运用文本细读法,详细解析古典诗歌的形式,从形式入手来体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一、立足古典诗歌的"节奏",运用"文本细读法"韵律和节奏为中国古典诗歌所独有。"节奏"本是音乐术语,中国古典诗歌呈现出来的美学特征之一就是音乐美。正是古典诗歌借鉴了音乐的形式,从而呈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音画助读,领悟形象美,享受艺术美;反复诵读,感受节奏美、韵律美,体验情感美;深入研读,鉴赏意象美,领略意境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中职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格品位.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更是思维成果的外化。思维的原生状态具有即时性、瞬时陛、模糊性,往往缺少细节上的审慎斟酌。许多书面语言马虎粗糙,随意性大,缺少美感,缺乏创意。究其原因,乃是心中没有语言审美的自觉意识和规范语言、修饰语言、创新语言的技巧。语言审美就是对思维成果—思想认识的补饰、强化与升华。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表达准确、立意深远、富有创造性的优秀文章,应该是文辞优美、情味缤纷、逻辑周密的精神家园。韵律美—内外节奏的依存与影响 书面语言给人的第一感觉应该是自然流畅,不能拉杂拖沓。韵律美就是使辞意富有节奏感,在词句的律动中营造回环荡漾的审美氛围,让思想情感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韵律美就是广义的节奏美。韵律就是和谐的起伏与变化。表现语言的韵律美,关键在于把握好两个节奏,一是思考的节奏—内节奏。对象的变换、思想的变化、情感的起伏、问题的转换,都不会在一个层面上,思维活动应该有广度、有深度、有角度、有梯度,这种“度”就是思想的层面与层级,隐蕴为内节奏。二是表达的节奏——外节奏。内节奏用语言来表达就显现为外节奏。遣词造句对应着或修饰着思想的节奏。准确简洁,富有韵律,整齐而不失变化,多变而又有节律。如《拿来主义》的结尾:“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段文字,思路流畅,读来朗朗上口,是鲁迅先生从五个方面(怎样对待、怎样区别对待、什么积极作用、有什么要求、紧迫性何在)有层次地思考、用准确?  相似文献   

15.
新课改背景下,基于初中语文口语训练现状,探究古诗词朗诵可探索空间。古人吟诗作赋讲究节奏音律,且高声付诸情感吟诵,并以文字的韵律来引发兴趣,体验古诗词中的平仄之美。本文旨在通过古诗词朗诵,让学生通过朗诵训练演绎韵律美从而爱上朗诵,给初中语文口语训练教学宕开新波澜。  相似文献   

16.
王晨 《文教资料》2006,(30):169-170
诵读吟咏是诗歌教学的基石,从古至今,诵读吟咏就一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语文学习手段。尤其是古典诗歌,讲求韵律节奏,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本身是诗人复杂多样的情感在诗中的自然流露,是“音乐和有趣的思想的结合”,它能直接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缓急疏密等韵律节奏传达出极为丰富的情感。缺少诵读,就无法感受古诗的音乐美,也无法感受蕴藏在这种音乐美中的诗人情感。本文从古诗的特性出发,阐述了诵读和吟咏的重要性,细致地分析了诵读和吟咏的区别,并着重介绍了古诗中诵读和吟咏的具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音乐融合式教学将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结合起来,运用语言、造型、表演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和方式让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爱好美,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升华。歌曲是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一种音乐体裁形式。文学表现的艺术形象是具体的,多含有联想的造型性。语言艺术和音乐艺术的韵律节奏同舞蹈的形体动作是契合相融的,在艺术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用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高度概括的语言,来表现生活,抒发情感的.要抒发感情,往往要借助于意象,烘托特定的意境,这就要求诗也要讲究色彩的运用、颜色的对照、光线的变化,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色彩感,形成色调鲜明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9.
文学语言的音乐性,与民族语言的语音特点和读者的审美愉悦密切相关,但重要的还是基于情感节奏表现的需要.把彼此不同的声韵因素组织起来,使之适应于所要表现的情感节奏,就产生了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文学语言的音乐美又表现为均衡美、错综美、抑扬美和回环美.  相似文献   

20.
本应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论证了"读"在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读"品味文本中的韵律美、音乐美、节奏美、气势美、意境美、景色美和情感美,让读在语文教学中独放异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