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笔者在编写《天津方言词典》的过程中,在对一些词语的词源和构词理据进行寻根溯源的分析时发现:相当数量的天津方言语汇源于隐语行话,是江湖文化在天津方言中的典型反映,是江湖文化与码头文化的合流。天津方言中的隐语行话主要来源于梨园、青楼、江湖诸行和犯罪集团。对隐语行话词义的演变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隐语行话丰富了方言语汇,隐语行话盛行与天津城市文化及方言特点互为表里,加强对隐语行话的研究,也是方言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2.
应予关注的“另类濒危语言”:民间隐语行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隐语行话,亦称“民间秘密语”,几乎是各种语言大都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民俗语言文化现象。对隐语行话的种种误解,是其濒危的首要因素。隐语行话属于社会文化深层结构之中的一种更为特别的民俗语言文化现象,是考察研究中国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别具一格的独特视角。随着这些“濒危语言”的消亡,依附于这些“濒危语言”的民间隐语行话等民俗语言文化信息,亦必将随其“母体”的消亡而相应地消亡。一种语言的消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抢救,同样存在对其隐语行话的抢救问题。少数民族语言,由于其使用人口相对较少,有的已经处于濒危态势,关注、抢救作为“另类濒危语言”隐语行话,尤其不要忽略了各民族语言中的这类特别濒危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3.
隐语行话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造就的语言智慧与诡谲,一种言语艺术,一种源远流长的语俗,社会生活史的独特"语言文化化石"。古往今来,汉语隐语行话的称谓用语多达数十种,十分芜杂。把隐语行话概然笼统泛称"黑话",不仅有悖语言事实和历史本原,也是对除了少数涉嫌丑恶事象而外的占绝大多数的使用隐语行话的各类群体的严重不公与不尊,乃至一种侮辱。历史上杂技界的"鹅幻"与中医学界的"串雅"两个称谓之"雅正"的成功范例,为隐语行话的杂滥俗称的雅正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考。基于为隐语行话正名的三个理据、一个理念,本文主张于历代众多的称谓用语中筛取由来有自而又文化意蕴深厚的宋元以来蹴鞠(古代足球)行业隐语行话《园社锦语》之"锦语",用为与"隐语行话"同质并行的别名"雅号",以文化的视野对隐语行话称谓用语进洗礼"雅正"。以期使之走出以往称谓用语的尴尬困境,助益这一特殊的"语言文化化石"珍稀资源的研究乃至获得有更为效地保护、传承和使用。  相似文献   

4.
<正>隐语行话是一种特定的民俗语言现象。世界上各种语言几乎都无例外地存在使用隐语行话的历史或现实。对隐语行话的调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整理文化、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脉络。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2007年和2010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均关注到中国现实语言生活中使用的民间隐语行话的状况。《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的专题篇《社会生活中的民间隐语》研究显示:对隐语行话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流行群体、层面  相似文献   

5.
周丹 《文化学刊》2014,(2):34-37
近日,"中国现实语言生活中的隐语行话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沈阳成功举办。会议围绕隐语行话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隐语行话与当今语言生活,隐语行话造词手段与造词法研究三个议题展开探讨,与会专家进行了精彩发言,会议成果丰硕。此次会议的召开在隐语行话研究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已故著名语言学家高名凯先生在其《语言论》中写道:"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隐语是不可能存在的。他们所以这样主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误以为隐语总是不好的东西,它是‘偷儿的语言’,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以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凡事无需偷偷摸摸地做。其实,正如我们所说的,‘隐语’这个术语的来源尽管是‘偷儿的语言’,它的现实含义却只是带有秘密性的社团方言。隐语之是否存在,要看‘秘密行事’是否必要,不是看有没有偷儿存在。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偷儿,也可以有隐语。"就现实社会而言,黑社会隐语行话与其它社会群体隐语行话的共存,均由其固有功能及文化构成之需所决定。可见,把隐语行话笼统泛称"黑话",实在是一种可笑的偏见和误解。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与民俗丈化的关系入手,从具象思维方式、图腾与性生殖崇拜心理、正统文化意识三个层面对汉语隐语行话在命名理据中所蕴含的民族隐型丈化特征进行了发掘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隐语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畴。中国古代文献中对于隐语的记载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文章从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道教经典中的隐语生成的原因、隐语的表达功能、存在状况以及文化特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秘密语,又称隐语行话,是某些社会集团或群体出于维护内部利益、协调内部人际关系的需要而创制和使用的一种特定用于内部交际的,以遁辞隐义、谲譬指事为特征的封闭性或半封闭性的语言符号系统。秘密语是语言的社会变体,是一种特定的民俗语言文化现象。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群体几乎都存在着使用民间秘密语的历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发明陶瓷的文明古国,生产陶瓷的窑火延烧至今。各个朝代的陶瓷遗存数量巨大、品种众多、质地精良,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国人们收藏的重点对象。在长期的收藏活动中,出现了大量的行话隐语,目前对这个问题尚鲜研究,本人不揣冒昧,试着作一点探  相似文献   

11.
中国戏曲史源远流长,经汉、唐至宋、金逐渐形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从崔令钦《教坊记》所记唐代伶人的隐语行话"诸家散乐,呼天子为崖公,以欢喜为蚬斗,以每日长在至尊左右为长入",到宋元明的《圆社锦语》《绮谈市语》《金陵六院市语》《六院汇选江湖方语》《行院声嗽》,多与梨园行当密切相关,且宋元戏文、话本更是夹杂许多诸行百业的隐语行话。这一微观事物,自是不会从有过《迷史》研究的钱氏的视野漏过,而且又成就了一项抉隐发微的拓荒性成果,那就是一部篇幅不大但却语料文献高度集中的《市语汇钞》。  相似文献   

12.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是我国第一部汉语隐语大词典,共收录18大类376小类计9125条使用于社会各界的汉语隐语。本文分别通过扉页、版权页和序中出现的不一致现象以及隐语使用的社会群体、辞目与释语等方面,分别对该辞书的主任编辑与撰述员、隐语使用的地域等文化问题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13.
王焯 《文化学刊》2009,(5):38-40
近日,“语言民俗、民俗语言与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变异”专题会议作为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的专题之一成功举办,成为由中国学者创立的民俗语言学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专题会议围绕民俗语言与社会生活、跨文化交流中的民俗语言问题、民间隐语行话研究和其他有关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四个议题展开探讨,与会专家发言精彩,会议成果丰硕。此次专题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表明民俗语言学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世界人文科学领域的普遍认可,而且在民俗语言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隐语的创造建立在已有知识概念的基础之上,汉语基本隐语主要有拟声、语音、文字、语义、截取、修辞、联想、文化等八种造词手段。隐语的创造具体表现在使用通语(或方言)已有或新造词手段并组配出既具汉语造词普遍规律又具自身特点的造词法。汉语基本隐语有声音、文字、截取和意义等四种造词法。任意性不是隐语造词的性质和特点,隐语造词体现了"语出有源""语出有因"的创造理念。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与民俗”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拟于2007年8月17日至21日在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宫”的古都沈阳举办。会议将围绕民俗语言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等主要议题展开研讨。会议由辽宁社会科学院民俗学文化学研究所、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中国民俗语言与隐语行话研究所以及《文化学刊》杂志社、中国民俗语言学会、辽宁省民俗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与民俗”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拟于2007年8月17-21日在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宫”的古都沈阳举办。会议将围绕民俗语言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等主要议题展开研讨。会议由辽宁社会科学院民俗学文化学研究所、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中国民俗语言与隐语行话研究所以及《文化学刊》杂志社、中国民俗语言学会、辽宁省民俗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封闭性、半封闭性的符号系统,隐形行话在满足某些利益集团或者社会群体维护其集团内部利益、协调内部人际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犯罪隐语作为其中特殊的组成部分,更加具有其独特的封闭性、口约性、寄生性和传承性的属性。将民俗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作为刑事技术侦查手段应用于破案侦查,对于公安干警迅速及时的知晓犯罪情报,了解预谋犯罪活动,并且主动出击、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们得承认一个不争的事实——国人接受异域文化的速度向来较快,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却成了个难题。面对被遗忘和冷落的中国传统文化,国人应自我责问:如若忘了本,我们怎么去繁衍自己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俞绍宏 《文化学刊》2009,(5):112-115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基因。具有表意特性的汉字是汉民族文化子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与汉民族的文化基因息息相关,其字形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汉民族文化基因。解读汉字的民族文化基因不仅是汉字学研究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使我们获得与汉字有关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也是研究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基因同异创化论新文化观提出:文化是特定基因群体以基因延续机会和相关资源分配为核心的功能性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在维持民族基因繁衍方面较为成功。中国近代以来的婚姻生育制度发生重大改变,国家政权介入个体生活的能力强化,带来一系列的变化,有利有弊,值得高度正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