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语文课堂中的"语文味"体现在哪里?单纯的体现汉语言的魅力是不够的。经过多年小学语文的教学,我认为"语文味"应该具有"五味"——趣味、文化味、文本味、品味、生活味。  相似文献   

2.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味"在我国学术界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广东深圳的程少堂先生。他认为"‘语文味'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得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文体。有些教师常常会将说明文教学异化为科学课、常识课,使其丧失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如果教师能够根据说明文的特质深入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那么说明文教学就能彰显其应有的、浓郁的"语文味"。一、教什么:从文本内容信息中遴选烹制"语文味"的"食材"《语文课程标准》在高年级学段目标中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相似文献   

4.
许伟杰 《考试周刊》2011,(11):41-41
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味",即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评价的首要标准就是它是否有"语文味",但是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多走在"语文味"的边缘,在此,我就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许多教师认为,科普类文章的教学,就得讲说明的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一来,文本叙述简洁的语言,就被肢解得只剩下"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和概念化的"生动、准确"了。这样的课堂,知识是落实了,方法是渗透了,但生命力却没有了,魅力缺失了,情感的感染力也失去了。最终,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丢失了。那么,怎样让科普类文章的课堂更富有语文味呢?  相似文献   

6.
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味蕴藏在朗读里。朗读是教学语文的根本大法,丢掉一个‘读’字,几乎什么都不会有了,包括‘人文性’。"教学中,我们应创设美读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情意绵绵的朗读中读活文本,读出诗情,读出画面,品出诗味,感悟诗韵,使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语文香。教学《山雨》一文,我巧引学生读文想画,品味雨声,体味雨景,读出醇美的语文香。  相似文献   

7.
刘海军 《宁夏教育》2011,(10):55-56
语文姓语,语文味应是语文课的核心体现。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师生体会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王崧舟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特别深刻。他是这样说的:"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读味、写味、品味,我觉得这是对语文味的一个精要概括。  相似文献   

8.
刘树华老师是市教坛新星、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他经常告诉我们,语文课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语文性,最大限度地利用文本,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出"语文味"。这次,听了他执教的《雾凇》第二课时,对他的这一追求有了更深刻、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教学中,语文教师违背了"内容是怎样表达的"这一教学本质,从而使"拓展与整合"环节缺少语文味。解读文本时,教师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而忽视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也达不到提升学生能力的目标。课改课堂还追求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是这种形式常常流于表面,反而变成了"自流"。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再进行"拓展和整合";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并确定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0.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定远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必须在品析语言文字上下工夫。"又说:"如何解决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去实现。"由此可见,语文课上,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对文本充分朗读,  相似文献   

11.
语文要简简单单教,要教出语文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味"是一种整体美,是语文教学一种特色。教出"语文味"就是要引导,  相似文献   

12.
读了程少堂老师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4期上的《从语文味到人文语文》(以下简称"《从》文")一文,觉得他关于"语文味"教学理论的阐释偏离了他的课堂教学实践,且给人蹈虚之感。同时,其"语文味"教学理论中还存在一些理论和观念的错误。一."语文味"理论概念模糊程少堂老师把"语文味"中的"味"与中国古典美学联系起来,并用朱立元教授的话说:"中西两种美学体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而‘味’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其逻辑起点、归宿点与立足点。  相似文献   

13.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堂资源,它蕴含着社会文化,凝聚着许多专家、一线教师的心血和智慧。因此,只有立足文本,用好文本,才能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效,又不失语文味。多年来,我在备课时通常以"三读"的方式来解读文本。现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一课为例,谈谈我在备课时解读文本的一些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咬文嚼字品语文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首先,我们要理解"语文"的内涵,然后,咬文嚼字品语文,打造高效课堂,上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15.
科普类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站有一定地位,其不好教、不愿教,是广大一线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它貌似姓"科",其实姓"语"。它有对科学知识认知的任务,但更需要关注承载知识的语言现象、文本情趣。本文针对科普类散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共性问题,结合具体生动的教学实例,从文本语言、情感、趣味、实践四元素入手,就如何上出科普类散文浓浓的语文味,实现科普类散文本色回归,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特级教师王菘舟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王崧舟老师还说,"语文味"还表现于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然而,我们看到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师是变着"花样"进行讲解,甚至是变着"花样""瞎闹腾",结果就变成了"岸上游泳教学课"。  相似文献   

17.
语文味是语文课的灵魂。面对现阶段语文课语文味越来越淡的现状,本文通过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君和韩军的两节示范课进行分析,从以读悟情,读出语文味;立足文本,品出语文味两个方面来阐述,还语文课本应有的面目,让语文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8.
要使得语文选修课有"语文味",能够稳健发展,就要从学生的语文基础和需求出发,从选修内容的"选"与"组"做文章,突出语文味和语文魅力,强化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19.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味"在我国学术界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广东深圳的程少堂先生。他认为"‘语文味’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  相似文献   

20.
教师教学生学语文的“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评价学生上。教师引导评价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评价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而“语文味”的课堂评价是语文味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实现语文味课堂的浓化剂。1、课堂评价要细读文本,品出语文味。2、课堂评价要挖掘文本的情感因子,生成语文味。3、课堂评价要品析词句,嚼出语文味。4、课堂评价要对比品析,赏出语文味。5、课堂评价要幽默风趣,再现语文味。6、课堂评价要纠错改进,烘托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