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应哈金的“消去主义”,是当代自然种类理论研究的一个难题。克里普克通过哲学的语义分析导出一种“类本质主义”,引领出一个集中于解释分类自然性的自然种类理论研究趋势。由“类本质主义”到“稳定性质簇说”,相关探讨接受语言哲学“遵从世界”的思维,并随之接受一个“人-自然”式的二元世界结构预设。“稳定性质簇说”基于“集团稳定性”解释自然种类,该解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它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综合“自我平衡性质簇说”和“非规则的稳定性”,没有质疑已有研究的本体论基础,因此在本体论取向方面犹豫不决。“稳定性质簇说”重视本体论实践,但是需要一种本体论观念的修正。综合关于自然种类的哲学语义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研究,有可能给出对于哈金“消去主义”的进一步回应。  相似文献   

2.
直观上,如果反事实假设与现实世界的自然律逻辑一致,那么在该假设成立的情形下,现实世界的自然律仍然成立,即自然律能与满足一定条件的反事实假设共立。关于反事实条件句的理论需要解释这种直观。元语言理论可以很自然地解释该直观,但大卫·刘易斯认为该理论赋予了自然律过高的地位,可能世界语义理论可以在不赋予自然律过高地位的情况下解释该直观。如果刘易斯关于自然律的理论是最佳演绎系统理论,那么刘易斯的可能世界语义理论将不能解释这样的直观。这两个理论的结合会推出两个实际上不成立的预设,而这两个预设隐含于刘易斯的论证中。休谟式依附性立场是刘易斯无法解释该直观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3.
在关于自然类问题的讨论中,以博伊德为代表的实用主义阵营认为,基于自然类在科学实践中的实用性,自然类可以达到实在论的承诺;而一些批评者则认为实用的自然类无法承诺实在,博伊德的方案是失败的。文章对博伊德的实用主义自然类的实在论证进行了分析与重构,考察了批评者对博伊德论证中的热情主义认识论、可投射性与内稳态性质簇等前提的质疑。实用主义自然类的根本问题在于其采用了一种放宽的实在论划定,这既无法达到深的实在论承诺,也无法实现自身所设定的形而上学和自然主义目标。  相似文献   

4.
亨普尔认为只有利用普遍定律才能够进行科学解释。然而,根据伍德沃德的因果解释的反事实理论,科学解释并不需要自然律;不仅如此,自然律只不过是干预下的不变性的子集。但是,根据文章研究,伍德沃德的观点有失偏颇:倾向进路的自然律能作为反事实的真值条件;干预下的不变性也需要以自然律为基础。  相似文献   

5.
结构实在论是科学实在论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无论是认识论版本的结构实在论还是本体论版本的结构实在论,其结构进路均是固定真理收敛的。而建构版本的结构实在论的结构进路却是非固定真理收敛的。那么在这种非固定真理收敛基础上的结构进路中,新理论具有的先进性是什么?或者说结构进路的指向性是什么?基于此通过对比CSR与其前理论在结构进路对固定真理收敛的态度上的差异,能够分析出产生这种非固定真理指向性的原因。而建构版本的结构实在论又认为理论进路是连贯一致的研究纲领,因此从研究纲领的角度,以反常及消解入手可以分析这种结构进路的导向内容。最后文章认为建构版本结构实在论的结构进路是经验叠加的。  相似文献   

6.
人们根据自然对象对人的影响命名自然种类,这种命名没有给自然种类词项接下来的使用奠定良好的认识论基础。克里普克以命名礼解释自然种类的命名,但不能解释自然种类词项在自然科学探究中的使用。接受克里普克式自然种类词项严格性,则需要接受一种实在论。在解释的视域下,克里普克关于自然种类的语义解释为融合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展开了一个广阔的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7.
戴维森和达米特关于实在论语义学争论的关键在于把客观的真理概念作为意义理论的核心是否合理。达米特从认识论真理观及语言的理解在于辩护语句为真的能力两个方面对戴维森的实在论语义学进行批评。但通过对戴维森实在论语义学的分析和证明得出:第一,戴维森关于真理概念的思想并不是与人无关的,而是与人密切相关。它是解释者和说话者主体间交流的结果,客观的真理概念是人们获得信念和意义的基础;第二,识别语句为真的能力对于语言的理解并不是必要的,一个合理的意义理论建构仍然在于一种构造语句为真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传统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的焦点在于理论能否反映某种外在的根基,从而纠缠于理论与实在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无法自拔。哈金认为解决这场争论的关键在于将考察视角从表征转向干预,于是,实验开始进入实在论争论的核心。一方面,实验有着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在实验中,通过对相关仪器的“操作”产生的现象,可以确保理论实体存在的确证性,从而为解决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提供新的哲学进路。尽管哈金发起了科学哲学的实验转向运动,但其实验哲学思想还是为很多人所诟病;这些质疑最后推动了哈金的转型,从基于实验的实体实在论转向科学实验室,试图实现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预设的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一律是预设定义之母。抽象预设定义和具体预设定义都是来自同一律。抽象预设定义适用于解释任意一个命题与其任意一个预设之间的关系。具体预设定义适用于解释任意一个命题与其具体预设之间的关系。从抽象预设定义可以引出抽象预设使用规则,从具体预设定义可以引出具体预设使用规则。  相似文献   

10.
葛梯尔问题的不可解性是当代知识论研究的一个共识。分离说主张,在知识三元分析模式中,信念成真项与信念辩护之间的分离是葛梯尔问题产生的原因。共变主义与同一主义致力于弥合信念成真项与信念辩护之间的分离,但它们自身也存在着缺陷。知识的信念假设是分离说的理论预设,它从根本上造成了信念成真项与信念辩护之间的分离是不可弥合的。信念知识论无法避免葛梯尔问题。无信念的知识论主张摆脱知识的信念假设,“知识优先”知识论与理解知识论是其两种主流进路。  相似文献   

11.
传统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的焦点在于理论能否反映某种外在的根基,从而纠缠于理论与实在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无法自拔。哈金认为解决这场争论的关键在于将考察视角从表征转向干预,于是,实验开始进入实在论争论的核心。一方面,实验有着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在实验中,通过对相关仪器的"操作"产生的现象,可以确保理论实体存在的确证性,从而为解决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提供新的哲学进路。尽管哈金发起了科学哲学的实验转向运动,但其实验哲学思想还是为很多人所诟病;这些质疑最后推动了哈金的转型,从基于实验的实体实在论转向科学实验室,试图实现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假定有些对象(例如福尔摩斯)是不存在的.关于这些对象,人们是应该采取实在论的立场,还是反实在论的立场呢?根据实在论,一个包含非存在对象的可能世界的域与该可能世界上的存在对象具有什么性质、做出什么行为无关;根据非实在论,一个包含非存在对象的可能世界的域依赖于该可能世界上的存在对象具有什么性质、做出什么行为.这里的分歧在于,非存在对象出现在(一个世界的)量化/指称域中是否依赖于(在该世界中)存在对象具有哪些性质,特别地,比如是否依赖于能够讲述故事的情感生物的行为?在<走向非存在>(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一书中,我给出了一种内涵语言的语义学,以实在论的方式来处理非存在对象.本文旨在提供一种非实在论的语义学,以非实在论的方式来处理非存在对象.实在论解释是定域的,与此不同,非实在论解释是变域的.在非实在论语义下,关于非存在对象的非实在论直觉可被尊重,这主要体现在对非存在对象和存在对象之间的"依存"关系的分析.关于非存在对象,本文和<走向非存在>分别以非实在论和实在论的方式来处理,这使进一步的比较和选择工作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我们对于自然之美都深有感受。这种美有些方面为自然和自然科学所共有。“科学家不是因为有用才研究自然的。他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从中得到快乐,他从中得到快乐是因为它美。若是自然不美,知识就不值得去求,生活就不值得去过了……” 科学理论的辩护要从它的美学价值上去寻找,科学方法的辩护要借助它的美学价值去获得。所以我们看到指引科学家的动机从一开始就是美学冲动的显现。  相似文献   

14.
叶澜教授在进行“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时指出.“生成”是一个相对于“接受”的说法,“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一种质的转变。因此.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相似文献   

15.
“生成”是一个相对于“接受”的说法,“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的结果。因此,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相似文献   

16.
“教学生成”概念的内涵,可从两方面来考察和理解。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它是相对于“静态预设”而言的,“生成性”是对“预设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它是相对于“被动接受”而言的,“生成性”是对“接受性”的一种超越和发展。对所接受到的信息进行主动解释,生成个人的意义或自己的理解,同时头脑中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通过重组或改造而获得生长的过程。从教学生成的视角来观察和审视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发现当前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假性生成、缚式生成、低效生成和浅层生成。  相似文献   

17.
用意在于将荀子学说中的“统类”思维进行研究,首先概述已经为大众所熟悉的“心性论(人性论)”与“名实论”的研究进路及重点。然后提示另一个更能深度探勘荀子哲学的进路——“知通统类”的进路。厘清“统类”思维和分类、归纳认知方法的差异。继而采用荀子学说里的重要概念,如“虚壹静”、“唯齐非齐”来呼应“统类”的地位。并举用“礼乐之统”、“仁义之统”说明荀子思想之精微与融通。一般而言,苟子思想对于知识的辨察,与认知心的看重是众所熟知的,比较陌生的是在荀子学说里具备最崇高境界的“统类”思维。荀子所倡议的统类思维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然而荀子称圣人与大儒才具有统类能力。本文主旨在于说明“统类”的精蕴,并阐述“统类”在荀子哲学里的意义与重要性。并且经由苟子“统类”及其哲学之研究,建议重审荀子学说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8.
用意在于将荀子学说中的“统类”思维进行研究,首先概述已经为大众所熟悉的“心性论(人性论)”与“名实论”的研究进路及重点。然后提示另一个更能深度探勘荀子哲学的进路——“知通统类”的进路。厘清“统类”思维和分类、归纳认知方法的差异。继而采用荀子学说里的重要概念,如“虚壹静”、“唯齐非齐”来呼应“统类”的地位。并举用“礼乐之统”、“仁义之统”说明荀子思想之精微与融通。一般而言,苟子思想对于知识的辨察,与认知心的看重是众所熟知的,比较陌生的是在荀子学说里具备最崇高境界的“统类”思维。荀子所倡议的统类思维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然而荀子称圣人与大儒才具有统类能力。本文主旨在于说明“统类”的精蕴,并阐述“统类”在荀子哲学里的意义与重要性。并且经由苟子“统类”及其哲学之研究,建议重审荀子学说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9.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30年代,皮亚杰提出了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儿童道德判断的起源和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种明显的“道德实在论”特征,造成儿童“道德实在论”的主要原因是成人的约束;“公正”观念的发展经历一个从服从到平等、从平等到公道的发展过程,造成儿童公正观念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协作等。这些蕴涵于道德发展理论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可以为改革我国传统的德育提供多方面的启示,并从变革德育观与创新道德教育方法做出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知识分类聚集的自然结果,高等教育学的诞生有其必然性。无论学科的含义如何变迁,高等教育学作为关于高等教育知识的一种表征都无可非议。高等教育研究的未来不在于强化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满足于作为一个二级学科;而在于通过科际整合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人类关于高等教育的知识,建立以高等教育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宏大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