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晏学宁 《乒乓世界》2001,(10):22-24
8月22日下午我走进国家队训练馆,看见刘国梁正用孔令辉的横板与威海环翠区俱乐部的吴广打比赛,孔令辉站在一边观战,还不时给双方支招。只见刘国梁一边拉球一边对孔令辉说:“这块球板怎么这么‘肉’?你用这个板打球可真不容易。”这时,吴广把球打到刘国梁的反手位,刘国梁漂亮地用反手敲了一板直线,打得吴广措手不及,观战的人大声叫好,刘国梁自夸道:“我用直板都能敲,横板就更不用说了。”  相似文献   

2.
《乒乓世界》2005,(10):22-22
策划“孔令辉30岁生日”专题前,我们特地在网上做了一个调查,问大家最想看到什么样的内容。当看到“凡是不知道的都想知道”这个答案时,我们颇有感触,其实呈现一个真实生动的孔令辉也是我们的想法。但外冷内热的小辉回答问题言简意赅,从来没有过多的描述性语言,  相似文献   

3.
从1988年进北京,十多年来孔令辉一直住在运动员大楼里。直到2000年,25岁的孔令辉才在北京东三环附近买了一套三室一厅的住房,父母从哈尔滨到北京过年时可以有个栖身之地。孔令辉忙,当教练的父亲孔祥智也忙,所以装修房子的事情就交给母亲谷淑霞了。12月中旬的一天,谷淑霞又匆匆赶到北京,这一个月,她在两个城市之间已经往返四趟了。谷淑霞是个快言快语的人,尽管孔令辉不喜欢张扬,一再嘱咐母亲不要跟人提他做过的事情,但是毕竟我们很熟了,谷大姐没把我当记者,聊着聊着,就把儿子做过的好事给“抖落”出来了。“从悉尼…  相似文献   

4.
阿甘的话     
《乒乓世界》2003,(4):i002-i002
嗨,大家好。不知大家有没有发觉,阿甘最近瘦了些!真的。什么?减肥成功?得了吧。是这几天跑邮局累的。有很多读者从邮局寄来汇款单邮购《瓦尔德内尔传》或《孔令辉》写真集,阿甘也很感谢读者朋友们对我们的信任,但我们明明在杂志上写清楚收款人是“王冬妍”,可还是有些粗心的读者写成了“王东妍”、“王冬研”,或“黄冬妍”,现在取款都要用身份证,你们让王冬妍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5.
《乒乓世界》2005,(10):22-22
1995年天津世乒赛单项比赛开始后,中国男队教练忙不过来了.走下了总教练岗位多年的许绍发临时被拉去给孔令辉做场外.那场比赛,孔令辉击败了前一届世乒赛的男单冠军盖亭。许绍发说:“孔令辉是一个很有头脑的运动员.将来一定有大的出息。”  相似文献   

6.
残阳如血 《乒乓世界》2004,(9):i003-i005
又一个四年等待就这样轻易结束了。雅典带给我们太多感动,太多激情,太多思考。中国乒乓球队取得了三金一银二铜的成绩,已经完成了队内在赛前制定的。保二争三”的目标,但对于广大球迷而言,或许还有些遗憾。而电影与乒乓球的结合,对于读者多少有些陌生,看过激烈的比赛,大家不妨看看“中国之队影片大盘点”来放松一下,队员和影片中的角色、情节究竟有多少相似,还等待着你的评判。“常青树”老瓦虽然在奥运会上给中国队制造了不小的麻烦,但他最终输给了年轻的有着狼一般凶狠目光的柳承敏.老瓦是一个关于王者的神话,“王者之殇”这样告诉你。孔令辉的脚还没在雅典路上跨出,就已沉沉落下,日趋成熟的孔迷已能理智地接受,他们要的是孔令辉继续走下去。因为“一生有你”。亚洲欧洲、官方民间一起总动员,开始了新一轮“剿中”行动,“狼来了!”的喊声一时在网络间络绎不绝,看看巴黎世乒赛上曾给我们带来惟妙惟肖的模仿秀“名人谈世乒赛”系列的梁加辉此番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精彩。  相似文献   

7.
孔令辉档案     
江苏读者王东来信说:“我是一个孔令辉迷,想了解孔令辉的有关情况,最好能详细一些。”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8.
明星茶座     
这期的茶座星光闪耀,一向被我们开玩笑称作“大腕”的马林来作客,小师弟马龙则在一边饶有兴趣地观看,二马被球迷提出的很多搞笑问题逗得乐不可支。马龙更被我们称为“可怜鬼”,老大哥的答案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将矛头指向了他。马龙则像一个没有长大的大男孩,兴奋地一边听问题一边问:“真有意思, 怎么什么问题都有啊?!”我们连忙“恶狠狠”地提醒他:“这次就是带你上上课,观摩一下。下次就要轮到你了。”  相似文献   

9.
梁慧敏 《乒乓世界》2005,(10):18-19
8月27日晚.在朝阳区的一个饭店里.8位幸运的孔迷终于和他们的“老大”(孔迷对孔令辉的称呼)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那晚的小辉热情.活泼.幽默.有别于孔迷印象中的腼腆羞涩。而这次聚会是由一位神秘人物极力促成的,女孩们亲切地称他“常大哥”。虽然“常大哥”跟孔令辉认识仅5、6年.但两人甚为投缘。在我们力邀之下,“常大哥”在他的办公室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铁哥们儿眼中的小辉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0.
李景泉 《体育教学》2008,(11):17-17
虽然长跑的好处众所周知,但是学生普遍怕苦怕累,体育课上同学们一听说“长跑”二字,立即怨声载道。前几天我们上耐久跑课,集合后我得知操场两侧的跑道将被别的班级练习实心球和跨栏占用,于是我灵机一动,将同学们带到了篮球场,然后我神秘地说道:“今天我们在篮球场上田径课,下边我们先做一下准备活动。”接下来我将全班队伍调整为一路纵队,然后我站到队伍的排头,带领大家沿着篮球场边线跑了起来,同学们一边跑一边小声议论:“老师想当老母鸡,领着咱们小鸡跑!”“这好像工厂的流水线,挺有意思。”慢跑了两圈后,我又宣布:“现在我是你们的‘带头大哥’,我做动作,大家一定要跟着做,不能掉队啊!”  相似文献   

11.
事不过三。 孔令辉20年来一帆风顺。现在回想起来能让自己刻骨铭心的失败,也已经有两次。 坐在我面前的孔令辉刚打完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回来,家乡哈尔滨以贵宾的礼遇迎接这位奥运冠军。其实,据他的父母讲,小辉心里对这次奥运会的成绩并不满意。 去年的第43届世乒赛上,孔令辉与最要好的朋友刘国梁双双打入男子单打决赛,最后孔令辉获得第43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刘国梁获亚军,这也是孔令辉正式登上世界乒坛的开始。 但在本届奥运会上,刘国梁、孔令辉之间的名次发生了巨大的逆转,刘国梁一举夺得男单冠军,孔令辉却被韩国的金泽洙拒之于八强之外。失败以后,孔令辉给家里打来电话,父亲孔祥智不在家,他对母亲说:“金泽洙打疯了!” 才20岁出头的孔令辉不得不面带老成地承认自己打球有时在势头上压不住对方,“疯”不起来。  相似文献   

12.
喜欢孔令辉的人一直很多。自天津世乓赛上他夺得第一个单打世界冠军至今,他收到上万封球迷来信。不少读者给我写信,问孔令辉的通讯地址。回过信后,又有人再来信。于是,因为孔令辉的缘故,我和一些女高中生、女大学生成了朋友。“你说孔令辉到底是什么性格的人?”问这话的女孩子专程从天津赶到北京找我,她三句话离不开孔令辉。关于这位世界冠军的成长历程,我差不多可以对答如流,但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我问住了。很难说孔令辉的性格到底是开朗还是内向。大多数场合他话不多,但是他和一些同龄伙伴谈天说地时,又能感受到他神采飞扬…  相似文献   

13.
10月18日,5天的鏖战之后,’98男子世界杯产生了一个令人膛目的结果:在肃杀的烟尘中,冲出一匹“黑马”──罗斯科夫。尘埃落定,记者走访了这位男子世界杯的新科状元。黑马自称”很黑”世界排名第十四位的罗斯科夫,先后在四分之一决赛及半决赛中击败了世界排名第二的孔令辉和排名第三的普里莫拉茨,最后不可思议地摘走了本届男子世界杯的桂冠,这委实出乎人们的意料,就连他本人也不敢相信。刚刚从领奖台上走下来的罗斯科夫一边擦着脸上的汗水一边回答记者的提问,“像做了一场梦一样”,平日不露声色的他,此刻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相似文献   

14.
安丹是个孔迷,挺疯狂的那种。2002年,顺利完成高考的她在网络上与其他几位孔迷相约北京,为的就是能见孔令辉一面。通过网络,她们认识了王可的同事韩雨,于是到了北京“堵”孔令辉之前,她们先登门拜访了韩雨,  相似文献   

15.
孔门一家人     
1995年之后的12年里,“乒坛王子”、“偶像”、“冠军”、“大满贯”这些头衔一直围绕在孔令辉的周围。 而最近两年,郭跃,刘诗雯、姚彦和木子四个女孩的名字开始与孔令辉联系在一起,“孔门”成为新的乒坛流行语被媒体和球迷频繁使用。不信而喻,即便是在放下球拍拿起教鞭后,孔令辉依然是最具影响力的体育明星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新体育》2007,(1):64-64
西安读者王静问:我是孔令辉的“粉丝”,在他退役后,很想保留他在赛场或运动员生活中的纪念品,不知编辑部是否还有他的“写真集”,怎样邮购。  相似文献   

17.
卡塔尔之行,最让我感动的一瞬间是在回国的飞机上,王皓谈到孔令辉的时候。“这次比赛我们同住一个房间,有很多我不懂的地方他都会教我。打完比赛,孔令辉会帮我分析在场上出现的问题。比如对朱世赫这场球,我对旋转的处理不是很好,而他打削球比较好,他就告诉我怎样去调节o”  相似文献   

18.
“看了《输亦坦然》这篇文章后,我很感谢你能去采访孔令辉。”(福建 陈琳) “《新体育》杂志1997年第一期上的那篇《输亦坦然》,我看了不知多少遍,因为我是一个‘孔令辉迷’。”(四川 邓翼) “我是孔令辉的球迷。很遗憾,  相似文献   

19.
在人们眼里,孔令辉能成为众人心目中的“乒乓王子”,是件顺理成章的事,他有位从事乒乓球教练工作的父亲,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而在他父亲孔祥智眼中,儿子并没有超乎寻常的天赋,在儿子成长的道路上,尤其是早期教育上,他花费了太多的心血,不单是严父,而且更是一位严师。普通学员孔令辉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在跟乒乓球打交道了。孔祥智每天从幼儿园接了儿子后,总是到乒乓球队的训练馆里去玩上一阵儿。那时孔令辉只是在台子下面钻来钻去,自己跟自己玩捉迷藏,偌大的乒乓馆真像是一个“迷宫”。孔令辉四岁多时转到省政府第一幼儿园,…  相似文献   

20.
逄伟 《乒乓世界》2001,(11):26-27
7、场外的指导 孔令辉进入国家队以后,身为教练员的爸爸,仍然充当着孔令辉的“场外指导”。孔令辉每星期都要把自己的技术、思想的有关情形,详详细细地写信告诉爸爸;爸爸则在回信中对他所提出的问题以及自己想到的一些该注意的事项,细致入微地解答一番。日久天长,通信成了父子俩最为习惯的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