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浊清化和入声消失都是一个动态过程,全浊声母擦音先清化,全浊声母中的塞音和塞擦音先以平仄为条件发生送气和不送气的分化,然后再清化。入声消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入声→p、t、k尾失落→保留喉塞尾→浊入归阳平→次浊入归入舒声、清入独成一类→并入舒声。全浊入声变舒声当在平声依声母的清浊发生送气和不送气分化之后,次浊入声变去声当在阴去、阳去合并之前,清入声的演变是最后进行的,先经历了一个独立调类的阶段,然后归入舒声。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湘语的全浊声母清化规律是不论平仄都读为不送气清声母;老湘语保留了浊音声母,少数仄声字浊音清化为送气音。该文通过分析湘语代表点古入声字全浊声母清化后送气/不送气清声母的分布,揭示湘方言浊音清化本当是不论平、仄,都念送气清音,但平、仄浊音清化有一个“时间差”,这就使湘语的浊音清化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3.
从古到今,汉语的声、韵、调发生了很大变化。前人对各种变化进行了规律性的归纳与,比如把“全浊入声变阳平、次浊入声变去声,清母入声派三声”作为入声字变化消失的规律;把“平送仄不送”作为全浊声母变化消失的归向;把“浊音平声变阳平,清音平声变阴平”作为平分阴阳的标准等等。本文根据语音发展的实际情况,论证了上述“规律”的不完整性,指出了“全浊和声变去声”“浊音入变平不送”以及“次浊平声变阴平”等语言现象,并逐一探析,对汉语语音的变化规律作了补充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本文调查了古入声字在桂北(西村)平话中的演变情况,其特点是:入声韵尾消失,入声调自成一类。其变化比较复杂:37%的古入声调字今仍读入声;43%的古入声字今读阳平,其中主要来自全浊(39%)和全清(29%)两类声母。  相似文献   

5.
宝鸡话声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1.调值偏低,没有曲折调型;2.中古全浊入声读阳平,古次浊和清音读阴平。声调系统稳定性较高,它的演变没有声母和韵母的演变速度快。  相似文献   

6.
一般情况下,古全浊入声字在今粤方言读不送气声母,古全浊入与次浊入今同为一个声调。在粤语中,古全浊入声字在今贵港白话演变呈现出不一样的类型:古全浊入声字有读送气声母,有按条件读送气与不送气声母,有读不送气声母;全浊入声字有一个调值,有按条件分化成两个调值。文章主要分析贵港白话古全浊入声字的声母及声调演变类型,并总结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益阳话中入声仅仅是一个独立的调类,不具备中古入声“促”和“塞音尾”的特点,但它把中古入声完整地保留下来。中古去声字在益阳话中清声母读阳平,浊声母读去声,但有许多去声字向入声转移,如清去字“课”与入声“壳”、“阔”同音,浊去字“助”与入声“族”、“促”同音。这种古去声字向入声转变、迁移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去声变入”。本文首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发现在益阳话中有75.5%的古去声字倾向入声。然后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原理分析,认为这是益阳话受长沙话、普通话长期影响渗透的结果。最后指出这一现象对益阳话声调系统的影响:它不仅使益阳话的入声发生性质变化,而且会促使其消失。  相似文献   

8.
《群经音辨》(以下简称《音辨》)收录了1124个异读字,是我国第一部多音多义词典。这些多音多义字,发展到现代汉语,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将《音辨》与《现代汉语词典》进行比较,发现中古音发展到现代汉语异读字的变化原因主要有:1.入声韵尾与入声的消亡;2.韵的合并;3.全浊声母的清化;4.浊上变去;5.旧的语法作用的消失;6.旧词义的消失。《音辨》对汉语单字音变构词的研究作了相对完备的疏理工作,通过与《现代汉语词典》的对比研究,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音变构词现象从中古发展到现代汉语演变的原因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古声母中的全浊音到了《中原音韵》时代全部变读为相应的清音声母。其规律是,原全浊塞音与塞擦音平声字归同部位的次清音、仄声字归同部位的全清音、擦音多清化为同类清音。这一规律在浊音发生清化的方言中大都适用,但在湘方言三堂街话中,中古全浊声母多读为零声母。这与浊音清化的规律不符,也与湘方言其他地方读音相异。这是声母受主元音或介音的影响,或同化或异化的结果。这一特殊音读现象有助于我们重新探讨中古喻母的来源。  相似文献   

10.
陈卫兰 《语文知识》2001,(11):64-67
“特别急促”四字在中古时期声调都是入声,普通话声调是去声、阳平、阳平、去声。这说明古今声调发生了变化,中古的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分别归入其他声调。入声字在构成古典诗词的音律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在欣赏古典诗词时如果不了解入声字知识,就会影响对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1935年调查的《湖南方言调查报告》为蓝本,分析了七十年前湖南方言中入声的情况,入声字在当时有喉塞尾短促调、独立舒声调和分派入其他声调三种形态,其中全浊声母入声字最先变化,变化后的归向与相邻强势方言模式一致。  相似文献   

12.
全浊声母是中古汉语声母中数量最多的一类,辨识和掌握全浊声母字对于研究现代方言及中古语音演变为现代汉语语音,推广掌握普通话意义尤为重要。同时,了解全浊声母字关中方言读送气音这一特征,对于我们利用方言审音辨义,从而理解与掌握古代词义也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中古入声字在巨口铺方言中的声调和韵母的演变情况,发现巨口铺方言仍保留有入声调,但塞音韵尾已经丢失,入声调自成一类。已经舒化的古入声字归派与中古声母的清浊有密切关系,表现为:古清声母入声字主要归阴平,古浊声母入声字主要归去声。此外,巨口铺方言中古入声韵的演变也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4.
四川湘语古浊塞音、浊塞擦音今已全部清化,但浊擦音还保留在部分湘语里,跟原居地湘语一致。全浊仄声字均是不送气清音,和西南官话演变规律相同,而全浊平声字清化后,各湘语点送气与否差异较大。从同一方言点看,常用平声字保持湘语不送气的特点多于不常用字。古全浊声母除了发生清化,还有部分发生了浊音弱化,主要表现为擦音化和零声母化,浊音弱化是全浊声母保留浊音时期发生的自然音变。  相似文献   

15.
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派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也是划分方言区的一个重要标准。文县方言(碧口话除外)属于中原官话,特点是古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阴平,古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阳平;碧口话属于西南官话,特点是古入声字今全读阳平。从古入声字在文县汉语方言中的分派比例可以看到文县方言的过渡特征。调查的方言有:城关话、玉垒话、范坝话、碧口话以及中庙话。  相似文献   

16.
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派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也是划分方言区的一个重要标准。文县方言(碧口话除外)属于中原官话,特点是古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阴平,古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阳平;碧口话属于西南官话,特点是古入声字今全读阳平。从古入声字在文县汉语方言中的分派比例可以看到文县方言的过渡特征。调查的方言有:城关话、玉垒话、范坝话、碧口话以及中庙话。  相似文献   

17.
咸阳市方言属中原官话关中片,古入声全浊声母归阳平,其余归阴平;普通话读舌尖后辅音声母部分咸阳市方言读舌尖前辅音。咸阳市方言保留了古汉语的尖音,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今多读送气声母,nl分混在泾河以西呈较复杂状态;今前鼻的读作鼻化韵;咸阳市方言的等声母及等韵母,古知照两组及日母逢今合口呼作舌尖前辅音声母拼以舌尖前高圆唇元音为韵腹和介音等特点,也有别于普通话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18.
驻马店方言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驻马店方言有以下特点:1.中古的知、照组全部和精组的洪音合并,与日母形成一个系列,读舌尖前擦音、塞擦音;2.舌尖前擦音、塞擦音声母在儿化时读为舌尖后音;3.不分尖团;入声中,中古清声母今多读阴平,中古浊声母今读阳平;4.中古通摄三等多读细音。  相似文献   

19.
汉语语音发展变化中,声调也在逐渐变化。中古声调最先引起变化的是从浊声母的上声字开始的。浊声母上声字以全浊、次浊之异,分化为阳去、阴上两类。其中由全浊上声字演变而来的阳去,在普通话中读作去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浊上变去”。它是声调演变中一个重要的规律。这种音变始于何时?根据李新魁的《古音概说》,是在唐代。李新魁说:“原  相似文献   

20.
考察晚唐五代时日本悉昙著作中的全浊声母对音情况,我们认为晚唐五代全浊声母是不送气的;当时的浊音有清化现象,且全浊和清声母之间仍有差别,发生清化的浊声母跟同部位的清音不同;此外,由于材料有限,关于鼻塞音音值的确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