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一名战地记者,我知道,在战地采访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要比在和平环境中采访高10倍。但我依然固执地认为,有一些战地记者是不会死的。他们身经百战,世界上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可他们历尽炮火硝烟和枪林弹雨,却能始终安然无恙。 所以,当突然得知路透社记者科特·肖克以身殉职的消息时,我是那样的吃惊,犹如听到晴天霹雳。 肖克死了,死在战乱的塞拉利昂,死在前去战区采访的途中,死在他热爱的岗位上。当战地记者是他一生的梦想,他大概是死得其所了。  相似文献   

2.
现实生活中,哪里有新闻发生,哪里就有记者;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记者。记者在当今社会的信息沟通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记者这一职业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比如,记者原本是通过自己的报道来影响别人的,但在网络时代信息的高速互动中,  相似文献   

3.
很多不熟悉记者职业的人,总以为当个记者风光得很,走到哪里都有人笑脸相迎,大小宴请不断,摇摇笔杆子,许多常人办不到的事记者都能办到。上述看法并非一点儿没根据。确实有那么些“路路通”记者,进新闻单位没几年,就能为自己编结起一张“关系网”,吃吃喝喝、吹吹拍拍,哥们儿义气。渐渐地嘴巴吃油了,身体吃懒了,灵气、锐气也无迹可求了。他们并不代表记者队伍的主流。在我看来,一个称职的记者,出色的记者,必须有坚强的人格,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和绝不流俗的价值标准。而所有这些品质的形成,首先要求记者耐得住…  相似文献   

4.
浅谈有偿新闻的成因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者是充满光荣与责任的职业,也是充满挑战与艰辛的职业。他们常年奋斗在新闻采编第一线,硝烟弥漫的战场,天灾人祸的现场,哪里有风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在一篇篇看似寻常的新闻报道背后,有着敬业、奉献、良知、深情;在一组组影像和声音里面,浸透着艰辛、汗水、危险、牺牲。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11月7  相似文献   

5.
我们党报的记者,大多数是工作严肃认真、作风谦虚谨慎的,因此受到党和人民的信赖。他们走到哪里,人们都愿意向他们反映情况,协助他们完成采访任务。他们不愧是党和  相似文献   

6.
5月12日,8.0级大地震突袭四川汶川。哪里灾情严重,哪里就有大众报人的身影;哪里有新闻需要报道,哪里就是大众报人的战场。大众报业集团所属各媒体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斗争中,先后派出52名记者奔赴抗震救灾报道一线,刊发抗震救灾相关稿件、图片16500余篇(幅),版面近3000个,赢得上级领导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6月17日,大众报业集团抗震救灾一线记者报告会在山东新闻大厦隆重举行,7位一线记者代表讲述了他们赴灾区采访的经历和体会。本刊特将报告内容予以摘编,并向所有在抗震救灾一线奋战过的同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7.
入夏以来,我国长江及嫩江、松花江流域都发生了百年罕见的大洪水。在抗洪队伍中活跃着一批新闻工作者。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哪里有险情,哪里有新闻,他们就出现在哪里,体现了对党的新闻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展示了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同时也给新闻界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一、要有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拼搏精神洪涝灾害同火灾、震灾等自然灾害一样,属于重大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这给记者、通讯员的采写活动带来一定的危险和难度;同时,这类事件也具有极为显著的新闻价值,要求记者、…  相似文献   

8.
交通工具太重要了!摄影记者是玩命的职业,因为他必须到达新闻事件现场,置身于新闻事件之中,他才能采访拍摄到精彩感人的新闻照片。洪灾前线,我们听的最多的话是: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解放军。这里,我也要补充一句话: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新闻摄影记者。事实上,在整个洪灾前线,所有的新闻记者,包括文字、摄影、广播、电视等媒体的记者,都是十分辛苦的,都有过危险的经历。但是相比较起来,摄影和电视记者辛苦程度要比文字记者大一些。因为他们要携带照相器材,采访拍摄必须及时到达新闻事件的现场,不到现场,或者晚到,是拍不到…  相似文献   

9.
新闻战线"走转改"进入了建立长效机制的阶段,建立长效机制,不仅要让编辑记者人到基层,更要让他们心到基层,记者的心在哪里安放,记者的脚步就会在哪里踏响。本文结合《南京晨报》建立"编辑记者社区联系点"的做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记者的“家”在哪里? ——《成都商报》一40多岁的记者因连续几个月未完成任务被辞退,在拿到6万元的补偿后,离开了他战斗多年的报社。这样的故事正在很多报社上演。是的,新闻工作是一个永远需要创新的工作,但记者不是永动机,总有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走下坡路的时候,当他们人老力衰的时候,他们该到哪里去?应该承认,人才的流动是一个媒体保持活力的前提,但在国内当前各类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媒体和社会尚需解决好这一问题,免生后患。  相似文献   

11.
今年入汛以来,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肆虐着湘赣鄂大地,长江告急,洞庭湖告急,鄱阳湖告急……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抗洪抢险斗争中,全国上下,广大军民风雨同舟,团结奋战,用最朴素的言行甚至生命给和平年代的“保家卫国”以新的诠释。“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我们广播电视记者忙碌的身影。在一切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灾情的现场,我们的广播电视记者用他们手中的录音机、摄像机诉说着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浊浪排空的日子已成为过去,这场世纪末的洪…  相似文献   

12.
孙月沐 《新闻实践》2003,(10):39-40
"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记者;还是哪里有记者,哪里就有新闻",这本是一个不用回答的问题,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常识范畴。然而,时下,个别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却本末倒置,对此认识不清,发生了一些不该发生的问题。本刊特邀作者撰文,对此作了很好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3.
记者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和分析。从记者工作的分工不同,可以分为: 专业记者、特派记者、特约记者、地方记者、驻外记者、机动记者。上述按分工不同进行分类,可以使各人明确职责和任务,完成自己的使命。本文所要论述的,则是按记者的特长和个性、风格,对他们进行分类,并探索其成长规律。一、杂家型、公关型记者。这种记者头脑灵活,反应灵敏,经常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哪里有新闻,就立即奔向那里,能较快地完成  相似文献   

14.
尽管今年北京的夏天凉爽,但我们的心情却异常焦灼。入汛以来,广西发生洪水,福建发生洪水,东北发生洪水,长江一线更遭遇百年不遇的全流域大洪水。长江大堤在高水位百年未有地浸泡了四十几天,五次洪峰接踵而来。各地的汛情牵动着我们的心,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的记者亦让我们关注,因为我们知道,哪里有危险,哪里有险情,哪里就会有记者。 七月下旬,长江汛情全面告急,电视里、广播中、报纸上水灾报道的密度越来越大,誓保、死守、严防,连续作战、全力以赴、万无一失,这些词句的频繁出现,让人听了、看了心里沉甸甸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了。我们再也坐不住了,周末的一天,编辑部的几位同志相约来到办公室,大家拿着地图,寻找着受灾严重地区,拨通了那里的新闻单位的电话,送去我们的问候,也希望他们能为我们写些什么,把他们如何报道的动人故事和做法告诉同样关注他们的读者们。电话那边,无论是老总,还是普通记者,说话的速度都极快。显然,他们那里的情况很紧张。从简短的交流中,我们感觉的出来,他们是以怎样的热情、怎样的精神在工作着,我们被深深地感动了。  相似文献   

15.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国外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理论.他们认为,如果一个记者讲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写不出新闻.  相似文献   

16.
江坪 《新闻实践》2008,(6):48-48
"5·12"四川汶川地区的特大地震,令人刻骨铭心。在这场罕见的大灾难中,地处震区的四川新闻网记者,和全国省市兄弟新闻网一样,与报纸、广播、电视台的同行一起,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在强烈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四川新闻网立即成立了抗震救灾快速反应小组,由四川省新闻中心主任、四川新闻网总编辑甘时勤带领,组织了若干个一线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大记者”名记者,日本称为“大记者”。在日本,要成为一个“大记者”可不容易。曾在日本《每日新闻》当过十五年编辑、记者的井上靖说,凡是能成为大记者的人,一天二十四小时,脑子里离不开“消息”二字。对他们来说,采访活动已成了生理的一部分。一听说哪里发生火灾,他们就会拔腿奔赴现场,即使是火海,也会冲上去看个究竟。早晨进了报社是记者,晚上下了班,离开了报社就成了一个普通人,这种身在报社才算记者的人,不是真正的记者。(据《新民晚报之友》)  相似文献   

18.
98年入汛以来,长江的洪峰和信江、昌江、乐安江的洪水合围,鄱阳湖水位直线上升,滨湖的波阳、余干、万年三县顿时化成了一片汪洋大海,为充分发挥有效的新闻力量,协助灾区人民及时了解灾情,开展救灾工作;为展示灾区军民在抗洪救灾中不屈不挠、英勇抗洪的事迹。上饶有线台领导、记者和后方制作人员没有辜负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在抗洪救灾报道中英勇拼搏,有效出击,成功地采制了大量出色的作品。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有线记者6月21日,一整天的大雨把上饶人的心下得沉沉的,市内较低洼处已是数尺深的水了。上饶有线台的记者们2人一…  相似文献   

19.
5月12日,8.0级大地震突袭四川汶川。哪里灾情严重,哪里就有大众报人的身影;哪里有新闻需要报道,哪里就是大众报人的战场。大众报业集团所属各媒体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斗争中,先后派出52名记者奔赴抗震救灾报道一线,  相似文献   

20.
作为记者,时刻都在寻找新闻,新闻到底在哪里?一句常话,新闻到处都有,就看我们的眼睛能不能发现。 我们日常采访发现新闻的渠道很多,有指令性的报道任务,有从学习文件中自己领悟出的点子,也有从身边、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线索,不管从哪条渠道获取的线索,都要求记者全心去采访、去把握其实质,并用最合适的手段表现出来。 郑元昌的这组报道,成功之处有两点,一是新闻本身的价值挖掘得深。看上去很普通的两个小学一年级学生,记者从他们一大一小特殊的年龄上做文章,并以此作为突破口,把镜头对准他们内心对知识渴望的焦点上,以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