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一名通讯员,也能收到一些稿费单,这些稿费单,大致有三类:一 类是光寄稿费,连发表的 时间及版面也不注明.第二类是稿费寄到,发表的 时间及版面也注明.第三类是稿费寄到,除注明发表的时间及版面外,并留言:欢迎您继续为本报赐稿,感谢您的大力支持!当我收到第三类稿费单时,感到非常高兴,特别是这两句留言,缩短了报刊和通讯员的距离.其实作为报刊在稿费单上写下这片语留言,并 不费很多事,却让通讯员感到温馨,受到鼓舞,能 激励他们在写作的道路上 更加勤奋.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一年,日本编辑学校出版部出版了版权专家美作太郎的《版权与出版权》一书,现将其中论述稿费和版税的部分翻译摘编如下:稿费和版税对作者来说至关重要.稿费和版税是许多作者不可缺少的经济来源,为他们提供调查研究以及收集资料的费用,是他们继续从事创作的物质基础.从作者角度看,稿费和版税是自己在创作中所付出的精神劳  相似文献   

3.
报载:上海市《故事大王》杂志社为确保作者收到稿费而实施了《稿费收据》制度:该社给作者汇稿费的同时,还寄给作者一式两联的《稿费通知单》和《稿费收据》。在《稿费通知单》内写上了被采用稿件的标题,并告知稿费已由邮政局汇出,请作者“收到后在收据联签字或盖章,退还我社”。在《稿费收据》内有作者的准确通讯地址和“收款人  相似文献   

4.
近日,笔者收到一老年杂志编辑的来信,现摘录如下:赵德铭先生:您好!认识您很高兴。您所赐稿件已编发在本刊2009年第8期,样刊与稿费已于近日奉寄,希望保持联系,欢迎继续赐稿。  相似文献   

5.
聘请木匠当教授1929年9月,徐悲鸿受聘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一天,应几位朋友相邀,去参观在京举办的一个中国画展览。宽敞的大厅里,一幅幅装裱精致的画令人眼花缭乱。徐悲鸿看了一会儿,感到很不痛快。因为不少作丽者墨守成规、闭门造车,致使画面陈旧,使观者兴味索然。忽然,挂在角落里的一幅小画引起了他浓烈的兴趣:画面上画了几对虾子,只见他们  相似文献   

6.
一天,邮递员递上一份稿费单让我签字,一边喃喃而语:“这家报社怎么这样没出息!”我一看,汇款金额:2元;汇款人名址:攀枝花市日报社;附言;补上月稿费。开始,我也很纳闷。但又一想。不由得向邮递员解释起来:“这家报社不是没出息。而是精神很可贵。”  相似文献   

7.
一般来说,文章被刊用,作者总是高兴的。然而,也有例外:文章发表了,作者却很不痛快!我最近就收到了这么几笔没头没脑的稿费:其一、不知汇款者为何家报刊;其二、不知自己的稿件发表在何年何月何日的报刊上。有的报刊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稿子一旦刊用,寄稿费的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的《中国图书评论》杂志上,刊登了丁聪先生的一幅漫画,画面上两个人物的对话是这样的:“请您这个权威给这部学术巨著写篇两千字的评论。”“读这本书的时间付不付稿费?”了解书评内情的人们,看过这幅漫画自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当然也免不了感到一丝苦涩。  相似文献   

9.
日前,笔者一名同事的一篇文章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选中转载了,可他什么也没收到,稿费没有,样刊没有,用稿通知没有,只是他偶然看到了才知道.此前,笔者在一北京高校工作的同学告诉我说我的一篇文章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了,可我至今也不明白是在哪期,也是一无样刊,二无稿费(笔者曾天真地认为他们会将稿费转到全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可上去一查才知道,根本就没有),三无用稿通知.  相似文献   

10.
日前有位好动笔杆子的朋友来串门,闲聊中她提到最近被克扣稿费的事:去年她曾给一家期刊投了篇万字的文稿,一直音信杳无。最近突然接到一张稿费汇款单,在“汇款人附言”里汇款人写道:“99第一期稿费,扣除订刊费60元”。且不说去年的稿费在一年后才汇达(未免有些太不尊重作者了),也不说万字文章仅得40元稿费,最让我的朋友迷惑的是,她并没有去函申请订阅该刊,也没有按期收到过该刊,只是偶尔收到过一、两本(她还以为是该刊将她作为“骨干”作者赠阅的呢),不知为什么要克扣60%的稿费强行订阅该刊?这件事的确让人感到蹊跷。这件事涉及的一些问题不能等闲视之。首先,万字文章仅发100元稿费,即千字10元,标准太低。按新闻出版总署关于稿费  相似文献   

11.
以往,总是怕说稿费、欲说还羞的。尽管也不时遇上收不到稿费的事,但总是想得很开:写稿可不是为了孔方兄,若冒昧地写信去询问编辑,岂不是让人家小看了咱,给报社留个不好的印象。再说,路途多变,万一是哪个送信的小子为我代劳取走了呢!钱这东西,你用我用不都一样。为了让作者收到稿费,有的报社耽心有遗漏,便在年终时发个启事,请未收到稿费的作者函告编辑部。然而,这一把也不见得灵。记得中央某大报就如此动作过,我和柳君先后去过两封信,结果还是无结果!如今的稿费总是栅姗姗迟,说来也许令人难以相信,今年一月我收到一张汇款…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听障者有2000多万,作为社会一员,他们很需要通过媒体及时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调查表明,听障者爱看电视,因为他们想通过“看”来了解社会。但由于语言障碍,他们仅能看电视画面,用猜来辨识电视内容,十分不便。自从有了电视屏幕下方的手语翻译员,以子母画面让新闻主播与手语翻译同步进行新闻播报工作,听障朋友便能“听”见电视,而不用猜电视了。然而,电视手语新闻的收视率如何?  相似文献   

13.
纪录片也是艺术片的种类,是要给观众看的。当纪录片作者和部分DV爱好者把纪录片做得越来越纪实化的时候,他们发现纪录片的“可视性”非常重要。于是纪录片有没有“看点”成为近年来业内人士议论的话题。有“看点”的故事,才会有“播点”;有“播点”,才会有“卖点”。人物本身有看点纪录片有没有看点,与选择被拍人物有很大关系。我们都知道,一部纪录片是否好看取决于很多因素:如故事情节、矛盾冲突、拍摄环境、画面构图、音乐音响、制作精良等等。如果选拍的人物很有特性,很适合画面表现,或者被摄者很愿意在镜头面前表现自己,那么这部纪录片…  相似文献   

14.
写稿之余,翻翻稿费单附言,觉得挺有趣。在这2厘米宽、5.5厘米长的简短附言栏里,各新闻单位发挥它的作用大不一样,有的空白,没有一字,有的附言叫你看了心里甜滋滋的。稿费附言不会直接影响办好报刊、电台,但是好的附言有助于加强报社、电台与作者之间的联系。笔者手头有很多份稿费单附言,附言情况可归纳为如下六种: 一、直接标明“稿费”“稿酬”字样。《人  相似文献   

15.
在一次省级的新闻研讨会上,某市的一位同行说,他的一篇不到千字的消息,除稿费外,单位又奖励他3000元。听后好惊诧。问其故,他说他们的上级单位规定了一套奖励办法,凡歌颂他们市的好人好  相似文献   

16.
50个信封     
初学新闻写作那一年,在寄出了25份稿子之后,我终于收到了一家报社寄来的一份样报和稿酬。兴奋之余,我有些沮丧:5元钱稿费还远远不够我为寄25份稿子所买的信封和邮票钱,更不用说我为写稿搭上了多少个挑灯笔耕的夜晚了。但正在我家的二姨却高兴得合不上嘴,戴上眼镜,将我的那篇“豆腐块”看了一遍又一遍。以后的日子,我仍是很努力、很投入地写,期望收到的稿费渐渐多起来。但是,半年过去了,我只发表了几篇文章。后来,有一次我用所有的零钱买了10份信封和邮票寄出了10份稿子,最后在纷纷石沉大海之后,我发誓不再动笔。我将所有的书都付之一炬,从此…  相似文献   

17.
一般来说,文章被刊用,作者总是高兴的。然而,也有例外:文章发表了,作者却很不痛快!我最近就收到了这么几笔没头没脑的稿费:其一、不知汇款者为何家报刊;其二、不知自己的稿件发表在何年何月何日的报刊上。  相似文献   

18.
《新闻知识》今年第三期所登《按质付酬促短文》一文稿费寄来,一同事见只有“八块”,很有感慨地说:“我以为八十块”。另一同事接着说:“还八百块哩!”说法虽有数量的区别,语气的不同,但实质只有一个:讥讽轻鄙。这对我的思想颇有触动,使我想到前不久流传的一首民谣:发了海边的,富了摆摊的,肥了当官的,苦了出力的,穷了摇笔的。确实如此。写一篇东西,三番五次查阅资料,精心构思布局谋篇,反复修改,费时费力,说不定还是无效劳动。即使侥幸刊用,稿费也不过如此。《按质付酬促短  相似文献   

19.
也算评报     
寄发稿费是否及时和准确无误,大概也可以观照出一个报社的作风来。如果老是对作者漏寄应得的稿费,那至少可以说明报社的某个部门或环节出了纰漏,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堵塞漏洞。去年底某省报发表我一则言论文章,稿费迟迟不见寄来,遂于4月上旬函询有关编辑,至4月底收到了这笔稿费。函索后即能补收到被遗漏的稿费,这件事也就算了结了。谁知此事并未结束。6月初我又接到该报总编室汇来的一笔为数15元的稿费,汇单附言栏注明:  相似文献   

20.
目前,电视台播映的电视片大致分为两类:新闻片和纪录片。这两类片子的解说词写作方法各有特点,很不相同。作为视觉形象的艺术,一部电视纪录片的主体是画面。解说词与画面密切联系,并服从于画面,受画面的制约。但解说词又是纪录片的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它既要解释画面,对画面进行说明和补充,给观众增广知识;又要阐明影片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