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淑敏 《文教资料》2011,(31):104-106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作了以下几方面的阐述:悲剧的含义是什么:悲剧由六个成分组成,即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和歌曲,其中情节最为重要,其次是性格.最后是思想;情节的布局是“悲剧艺术中的第一事”.它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情节要具有整一性,二是布局应有“突转”和“发现”。一反古希腊人的“命运悲剧”观。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冲突的本质是主人公犯错误,即“过失说”;在悲剧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上,观点与柏拉图相反,认为悲剧对人的心灵有净化作用,它能陶冶人的情操,有助于美德的形成。以上内容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小说的创造中,可以说讲故事是小说的核心因素之一,我们甚至可以说,故事是早期小说成为小说的全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分析悲剧艺术的六大要素(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歌曲)的地位时说:“六大成分里,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所模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  相似文献   

3.
蜿蜒推进的悲剧情节、荒诞扭曲的悲剧性格、底层挣扎的悲剧形象是北村小说的总体悲剧美学风格,该风格完全契合亚里土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六要素里的情节、性格、形象三要素的论述。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念为视点看北村小说的悲剧精神,既深化了对北村小说悲剧性风格的研读,也阐释了亚氏悲剧理论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相似文献   

4.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全书的中心情节,是作者倾注了大量的笔力描写的并最让人感动的真正的爱情悲剧.造成这出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自身性格和命运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马孝林 《考试周刊》2008,(1):179-180
萧峰的悲剧是整部<天龙八部>中最震撼人心的部分.有了萧峰,这部小说才有了神采,才让人时而热血沸腾、怦然心动,时而又黯然神伤、悲愤感慨.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他的悲剧呢?本文试图从侠义性格、儒家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以及人性的"嗔"、"贪"三个方面,来分析造成他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悲剧论是《诗学》的核心内容,亚里士多德具体分析了悲剧的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文章在此对《诗学》悲剧六要素展开论述,并对其中的重要观点作出探索与解释。  相似文献   

7.
<雷雨>是一部超越"命运"与"性格"悲剧的新的悲剧的形式:生存的悲剧.<雷雨>历来为人们归为命运悲剧一类,但其实作品中所指的命运只是一种托词,是对于悲剧命运无法解释而又无法摆脱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呼喊.<雷雨>并非宿命,是人性在苦苦挣扎中迫于生存而走向了毁灭,这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即人性深处的冲突在周朴园与侍萍等人中得以演绎.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悲剧进行了全面论述,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莎士比亚作为欧洲最伟大的剧作家也深受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影响,然而他是以扬弃的方式对悲剧理论继承的,并在作品中加入与他所处时代相契合的独特风格.本文从"情节整一律","悲剧人物论"和"悲剧‘净化'说"三方面对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进行分析,以达到帮助理解亚里士多德部分悲剧理论和<哈姆莱特>作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查尔斯?布鲁克登?布朗(charles Brockden Brown,1771-1810)是美国小说的开山鼻祖,<维兰德>(Wieland,1798)是布朗最重要的小说,选用书信体形式,用女性人物克拉拉·维兰德来叙事.克拉拉讲述了他们家的悲剧故事.这个悲剧的主人公西奥多·维兰德正是她唯一的哥哥.本文通过克拉拉对其哥哥维兰德悲剧的讲述,采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从"逆转、辨认和悲剧行为"与"性格悲剧"两方面入手对悲剧的主人公维兰德重新加以评析,来寻求布朗在悲剧创作上与亚里士多德悲剧观的契合之处.通过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来欣赏<维兰德>,无论在悲剧情节安排上还是在人物性格塑造上我们发现了它们之间有很多契合之处,这也是<维兰德>作为一部英语名著在美国文学中比较有地位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巴金创造了一系列男性"弱者"形象,如<家><春><秋>中的高觉新、陈剑云、枚,<雾>中的周如水,<寒夜>中的汪文宣等.这些"弱者"形象具有相似的性格--懦弱、忍让、忧郁.时代背景是这种性格的成因之一.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旧的封建腐朽思想与新生进步思想相互碰撞的时代.其次,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家本位"等思想压抑着他们的自我意识.此外,个体性格中的惰性、体面意识和自卑感也促进了他们懦弱性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中写了七十七个人死亡,每个人都死得很平和."死人"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刻画了"活人"的性格,可以说"死人"不死.<儒林外史>中的死亡现象与吴敬梓的思想和身世有密切的关系.死亡现象是<儒林外史>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用"死人"写"活人",是一种非常新颖和别致的思想和方法,寄托了作者的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忧郁、孤独、哀愁,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第六"悲怆"交响曲>生动地体现了他人生的悲剧和悲剧的人生.本文从柴可夫斯基所生活的历史时代、俄罗斯民族文化、人文环境及柴科夫斯基的性格、不幸婚姻、与梅克夫人之间"柏拉图"式的交往等主客观因素方面,运用音乐学、美学和民族审美心理学等方法,以多元视角分析了<第六"悲怆"交响曲>中"悲剧性"特征产生的原由及其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3.
关于孙悟空的形象问题,学术界已有众多的观点,但很少有对其象外之意作进一步探讨的.打破惯常思维而通读<西游记>,我们会发现吴承恩所塑造的孙悟空这一形象是一个高度异化的悲剧形象.从异化悲剧的产生经历异化悲剧的过程,最终达到诛心的悲剧结果,整部<西游记>可看作是孙悟空性格异化的悲剧史.  相似文献   

14.
陈红美 《文教资料》2008,(25):27-28
<还乡>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作品中大部分人物都经历一种悲剧命运.本文试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分析<还乡>中的悲剧环境和人物的悲剧性格,探讨女主人公游苔莎的悲剧成因及其作品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15.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部杰出的悲剧作品,哈姆莱特也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历代有关<哈姆莱特>这部悲剧作品的研究论文层出不穷,有关哈姆莱特这一悲剧形象的看法也是见仁见智.普遍的一种看法是哈姆莱特是一个快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行动的王子.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从社会的、时代的、宗教的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哈姆莱特性格形成的深层原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置疑“摹仿自然”而提出“摹仿再创”,以强调作为戏剧主体的人及人的行动,进而指出:戏剧创作存有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和形象等五大要素,并论述了五大要素的内涵和相互关联性。本文持亚里士多德的创剧观,结合莎士比亚戏剧情节,展开“情节=行动”、“形象影响情节”、单一主题多情节并行发展“、女扮男装”情节的创剧意义等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刘欣 《教师》2010,(23)
晴雯是一个如<芙蓉女儿诔>中的芙蓉花神般完美无缺的人物,还是一个有着性格缺陷的人物呢?文章着重对<红楼梦>前七十七回中晴雯的形象进行分析,试图探讨晴雯悲剧的性格成因.  相似文献   

18.
相金妮 《文教资料》2008,(32):10-11
所谓悲剧不在赢得人们的眼泪、怜悯、同情,而重在它有悲剧意识,有人在对自然与社会拼搏中的茫然哀伤与刚毅坚韧的交织.有悲痛后对人类、对社会、对历史、对自然的悲凄激扬的沉思.意境是指抒情作品当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而<汉宫秋>作为"文采派"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品.在曲词的设置上极富悲剧意境.本文以<汉宫秋>第三折为例,分析这一折所创设的三个层面的悲剧意境:爱情悲剧、民族悲剧和生命悲剧.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社会悲剧与"人"的现代反抗精神、性格悲剧与人格理想的可能限度和命运悲剧与"自由意志"对生命的有效实现三个方面重新诠释了<白鹿原>的悲剧美学及其内涵,挖掘了这种悲剧意识对于茅盾文学奖、对于当代文学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0.
<正>根据文献研究、课堂观察和阅读实践,笔者认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杨修之死》中的"杨修之死"是性格悲剧,更是文化悲剧。"杨修之死是性格悲剧"这种观点,前人之述备矣。笔者仅从文化的角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从情节上看,是曹操杀掉了杨修,实际上是中华文化中最阴暗的一面——权谋文化杀死了杨修。三国时代,无论杨修的主公是谁,恃才放旷的他都难免悲剧。在中华文化圈里,只要权谋文化不死,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