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许多城市台遭遇收视危机.随着数字卫星电视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一些城市现在已能收看到上百个有线数字电视频道,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观众在享受高质量画面的同时,可收看的频道急剧增加,城市台的频道貌岸然完全淹没于其中,"奋力争夺观众手中的遥控器"正成为城市台紧张和敏感的呐喊.  相似文献   

2.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与收视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凡  蔡倩 《视听界》2008,(2):24-27
截至2007年8月,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已经达到了1750万户,^[1]是2004年的16.4倍,普及速度相当快。本文结合CSM2007年9~10月在全国36个主要城市的数字电视实地调查以及CSM5个测量仪城市2007年8-9月的收视数据,研究和分析中国数字电视的最新发展与收视状况。主要发现包括:数字电视提供的内容数量增多;传统频道仍占据收视的主导地位;内容质量和服务是吸引观众的关键;数字电视频道和其他服务的消费量尚小。  相似文献   

3.
刘洋 《新闻窗》2011,(5):101-101
随着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的推进,中央省市和一些专业频道大量进入有线电视网络,众多的电视频道给观众增加了选择的余地,电信IP电视也给县级地方电视台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如何求变求生存?如何根据本台的定位,办出风格、办出特色,从而"抢夺"观众的遥控器?是地方台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数字电视时代的模拟电视信号用户需求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推广数字电视就要部分或全部关闭原来的模拟电视信号,不愿意参与整改的观众就只能收看到数量有限的模拟信号的节目。这部分观众的收视需求不应该因为拒绝参与数字电视整改而被忽视,在信号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该通过保留的模拟信号频道的节目调整进行适当应对,为最终完成全国范围的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进行缓冲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付费电视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以有线电视为切入点,大力推进数字电视发展。从2003年起,广电总局开始在全国49个城市和地区进行试点工作,并且已经发布了《中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①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已由点到面全面展开,41个城市和省区都已启动数字电视整体转换,12个城市和省区召开了有关有线数字电视维护费的物价听证会,青岛、杭州、绵阳、深圳等城市已经完成了整体转换。  相似文献   

6.
青岛市是我固最先实现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城市,并率先提出了将有线电视数字化与国家信息化、城市现代化和家庭信息化相结合的发展思路,探索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线数字电视发展模式,对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先后到青岛视察了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温家宝同志赞扬青岛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方便百姓,做的很好!”,李长春同志专门做出指示要求在全国推广青岛经验。为此,最近我们专门采访了主持制定并组织实施青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实施方案的孙朝晖副局长。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媒科技》2007,(6):56-56
<正>我国数字电视与有线网络界的年度盛会——"2007年中国数字电视与网络发展高峰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学术研讨会"(CCNS 2007)将于9月14~19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隆重召开,会议主题是"数字化与增值业务"。2007年城市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数字电视用户量急剧增加,如何清晰地把握宏观政策走向,从中寻找到产业发展的新机遇,这  相似文献   

8.
一、制播分离给城市台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中国目前有2000余个城市频道,是我国电视业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在宣传国家政策、传播科学知识、引导社会舆论、丰富百姓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数字卫星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的快速发展,受众可选择的节目数量成倍增加。  相似文献   

9.
现代媒体的发展方向就是从模拟到数字的整体转换,这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2003年广电总局提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概念和制定各地整体转换时间,全国涌现了很多整体转换工作的先进典型,2006年底,已经有25个城市完成了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总用户数已达1226万。现结合各城市地区有线电视的的整体转换情况,以及我县在做电视转换的具体做法,浅谈几点对有线电视转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9月1日,数字电视在北京开始试播,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的付费数字频道同时推出。至此,全国已有33个试点地区在加快建设有线数字电视示范网——  相似文献   

11.
发展有线数字电视需要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而利益相关者之间角色的错位、缺位及其关系的交叉、冲突,是制约有线数字电视发展的关键。分析和调整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角色、关系,促进政府部门、节目提供商、频道集成商、网络运营商、技术和设备提供商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展开对话与合作,是有线数字电视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根据《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到2005年,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将超过3000万户,2010年全面实现数字化广播电视,2015年停止模拟广播电视的播出。而现实的状况是,截止到2006年上半年,国内数字电视用户仅656.3万户,距离既定目标相差甚远;北京市的有线数字电视用户不到2万户,广东省最高也只有150多万,很多百万人口的省会城市,数字电视用户数尚不及1万。广电总局曾经以取消试点资格和优惠政策来敦促各地的广电部门积极推进整体转换,但是实际效果仍不理想。  相似文献   

13.
农村数字电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人21世纪以来,我国的有线电视正在进行一场数字化革命,有线模拟电视正在逐步过渡到有线数字电视。我国的有线数字电视建设已经由局部试点进入到全面推广发展阶段。这几年,海宁市在市委、市府领导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下,对数字电视工作积极谋划、稳步实施、扎实推进,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据统计,海宁市已完成网络双向化改造小区90个,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小区86个,已发展数字电视用户22460户,其中互动电视用户4750户,已完成数字电视改造的星级宾馆12家。  相似文献   

14.
朱立 《新闻窗》2005,(4):70-70
南京广电网络公司对有线数字电视相关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一是将中央、江苏省、南京市的电视节目和部分省市卫视节目共60套纳入公共数字电视节目范畴,用户只要购买数字机顶盒,即可永久免费收看公共数字电视节目;二是适当降低数字电视收费门槛,采取多种措施推广普及数字机顶盒,包括借鉴其他城市整体转换的做法,采用预付服务费的形式,有条件的向全市用户赠送数字机顶盒,即用户每月预付12元即可获赠。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是有线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整体转换是发展有线数字电视的必然选择。为什么要进行整体转换?第一,要实现社会发展信息化,就必须大力推进数字化;第二,我国的广播电视已经在制作、播出、传输环节实现了数字化;第三,有线电视的频道资源是有限的,在一个地区同时提供模拟和数字两种信号不仅浪费资源,同时两种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也会相互干扰;  相似文献   

16.
《当代传播》2007,(3):58-58
2007年3月28日,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主题报告会上表示,已有25个城市完成了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1266万。  相似文献   

17.
<正> 如今,由于世界各国大多数CATV系统尚未升级到数字式,广大的CATV观众还无法与他们的TV实现交互,即使已经升级,可供播放的交互式DTV(数字电视)节目也是寥寥无几。但对一些CATV观众而言,CADTV(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中STB(Set-Top-Box:机顶盒)的应用,与IT发布的最大不同:一是其主动性、二是其选  相似文献   

18.
随着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的大力发展,可供人们收看的电视频道越来越多。在全国主要收视市场中,平均每户收到的频道数量大约为39个,而在一些发达地区和省会主要城市,甚至可以收看到60个或更多个频道。中央台、省级台等上星电视媒体的先天优势,再加上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介的冲击,使得城市台的生存空间看上去似乎越来越小,市场份额也相对弱化,城市电视台仿佛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  相似文献   

19.
李燕 《新闻窗》2007,(6):54-55
随着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观众所能收看到的频道数较之以往已是成倍增长,频道拥挤,观众分流已是大势所趋,而预告类节目与电视周报一样,是观众收看电视的指南,  相似文献   

20.
中国付费数字电视的市场推进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信训 《新闻界》2003,(4):35-36
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规划,我国将以付费影视频道的经营为先导发展我国的付费数字电视:在第一个阶段,到2003年底,在36个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发达省份,有条件的地市级和县市级城市率先开展数字传输的试验,基本实现数字化的有线电视本地网络达到50个左右,用户数达到100万户规模;第二个阶段,到2004年底,以上城市用户规模继续扩大,同时在其他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开展有线数字电视业务,有线电视本地网络达到150个到200个之间,用户数达到1000万户规模;第三个阶段,到2005年底,在以上已经开展有线数字电视实验的城市范围内,面向全国扩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