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前提,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是教育的基础,尊重学生是教育的重要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育才能收到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成为当今时代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教育就是服务,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的意识,为学生营造愉快、和谐的良好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成长空间,积极开发每个学生身上的巨大潜能,充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实践表明:要做好教育工作,首先应该做到接受学生、相信学生。  相似文献   

3.
新的教育理念大力提倡激励教育、赏识教育、成功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批评越来越不被认可,惟恐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惟恐激化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进步。这个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是有违教育的基本规律,因此,这是一种不健全的教育,或说是教育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五大教育一、通过自主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品质,克服依赖心理。二、通过志向教育,培养学生进取性心理品质,克服心理上的惰性,预防心理颓废。三、通过乐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心理品质,防止心理封闭。四、通过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的和谐性心理...  相似文献   

5.
试论教育适应学生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在教育与学生的关系上,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学生服从教育、学生适应教育、教育服从学生三种关系。但在制度化教育中,延续至今的主要是学生适应教育。我国教育改革中提出教育适应学生,就是对这种关系的调整,这是对当代社会知识观变革、社会需要变革、人们对人的发展认识变革的反映。所谓教育适应学生,是就教育的个体发展职能而言的,主要是指教育活动适应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多种需要和多种可能性,有针对性地引导和促进其有效的发展。其实质是打破以往教育的统一性特征和模式化,实现教育本身的多样化和创新化。当前在教育适应学生上既应在思想观念上要有明确认识,更要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更新教师素质,加强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李森 《师道》2005,(11):46-47
教育的空间是广阔的,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不仅对学生的现在负责,更要让学生在学校期间获得自己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全体教师的职业追求和工作目标。因此,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引导学生自主教育,创设学生发展空间,开发学生个性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论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学生自我认知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宏秋 《教育探索》2005,(12):40-42
加强学生自我认知教育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学生的自我认知关系到学生的自我定位,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求学心理和就业心理,影响着学生的生活状态、学习状态和就业后的工作状态。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自我认知教育应当贯穿始终,从新生入学的始业教育、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到毕业阶段的就业指导教育。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首先了解学生自我认知的合理度,在此基础上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关爱学生是教育成功之基;尊重学生是教育成功之本;信任鼓励是教育成功之法;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是教育成功之重。只有教师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就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育过程中,儿童越是觉察不到教师的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我认为这条规律是教育艺术的核心。”“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这两句话实际上指出了教育工作的一种最高境界即无痕教育,这是一种基于相信学生性本善、学生具有道德生长能力的教育,它弱化说教、灌输,而是以学生生活中的各种真实情境为教育载体,通过环境熏陶、榜样示范引领、对话沟通等方式,激发学生内心道德生长的需求,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道德观念,产生道德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道德行为。这种基于学生内生长力的无痕教育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开展普遍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遵循上述原则,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探索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1.
教育爱:现代大学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爱是一切教育活动成功的坚实基础,是现代大学的核心理念。高校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以爱为核心,热爱教师职业是“教育爱”的前提,尊重理解学生是“教育爱”的基础,热情鼓励学生是“教育爱”的手段,关心爱护学生是“教育爱”的表现,严格要求学生是“教育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孙文红 《大学时代》2006,(11):178-179
随着我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期的完成,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对学生影响日益加深,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模式和主体的特殊性,也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一定难度。这些都要求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紧握时代脉搏,从高职教育特点出发,以学生为本,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3.
生本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学生的内部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发挥;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教育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是为学生服务的。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章通过将生本教育运用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使学生提高人素质,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掌握语法知识与词汇的具体用法,学会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相似文献   

14.
关注寄宿制学生,提高民族教育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的特点决定了民族地区的中学是以寄宿制学生为主。寄宿制学生的特点--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信心相对不足,自尊心强。关注寄宿制学生的意义--寄宿制学生教育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寄宿制学生教育关系到“发展民族教育、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大事。关注寄宿学生的措施--生活上关心,品行上严格,树立远大的理想;着眼基础,因材施教,理解学生的能力;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尊重学生,激励教育。  相似文献   

15.
瑞士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育要心理化。探求教育发展规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朝夕相处,难免会发生矛盾,面对矛盾,如果缺少理智,采取过激的言行,往往容易使矛盾激化,进而演变成师生冲突,这必然伤害学生的心理,扭曲学生的心灵,最终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教育的失败。  相似文献   

16.
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能赢得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与爱戴,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为学生接受教育奠定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倡导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读书能力为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我超越,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西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教育将从传统的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转向终身教育。基础教育不只重视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不只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指导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技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教会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善于制订学习计划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9.
创新教育由三大要素构成:教育,教育对象,教育作用过程。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创新教育过程是教育对受教育施加影响的过程,影响的内化有赖于受教育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能动意识,主体潜能,重视学生创新品质的塑造,并以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策略,方法,手段来推动学生主体创造思维及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学生党支部负有培养具有良好医德、医风医学学生的使命。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党性、党风教育与医学学生医德教育的融合,注重实效,创新方法,通过“誓言教育”、志愿服务、校园化建设等途径,不断发挥学生党支部在医学学生医德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