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是《集邮博览》20多年的读者,也是小小的笔耕者,对她可以说是情有独钟,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作为读音,曾经因她的停刊而扼腕叹息,也曾因她的复刊而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更因没有看到复刊第一期而多次向邮友打听,并在网上搜索……最后总算圆了梦——在深圳特区一家邮社上邮购得《集邮博览》复刊号珍藏版(总第225期),接着又获复刊个性化邮票珍藏版。  相似文献   

2.
《集邮博览》2008,(3):2-2
《集邮博览》复刊至今已出版了8期,这8期杂志承载了读者的期待、作者的支持及编者的努力。自2007年3月5日召开复刊座谈会后,时隔近一年的时间,2008年2月19日,《集邮博览》杂志社召开了由部分集邮家、作者以及热心读者参加的征询意见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大家推心置腹,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3.
常春 《集邮博览》2016,(4):78-82
《集邮博览》(原名《北京集邮》)自1982年创刊至今30多年来,共发行18期增刊。改版之前发行8期,复刊改版之后发行10期,除1992年发行的增刊未编号外,其他17期均占总期号。从内容上来看,包括集邮年刊、邮展活动、学术专题、集邮人物、地方集邮等,极具鲜明的主题和时代特点。一、1992增刊——《集邮纪实文学专辑》发行于1992年6月,没有总期号,黑白96页,规格与正刊相同。由集邮博览杂志社编辑出版,安徽安庆市报刊零售公司国内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国外总发行。安徽省铜陵新华印刷厂印刷,准  相似文献   

4.
《集邮博览》杂志自1982年7月创刊至2006年12月休刊,25年共发行了225期(包括1992年发行的、未编入总期号的一期增刊号)。《集邮博览》1982年至1986年(总1—19期)刊名是《北京集邮》,自1984年第1期(总6期)开始使用邮发代号(2-230)在全国公开发行,直至2006年12期。从1987年第1期开始改用刊名《集邮博览》。  相似文献   

5.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08,(4):5-5
我是一名《集邮博览》的新读者,复刊后的每一期杂志,我都认真去读。总体来讲,《集邮博览》是一本非常优秀的集邮类杂志,已经成为指导我继续提高集邮水平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6.
2006年年末《集邮博览》的休刊,可以说给集邮界带来了不小的震撼,整个集邮界陷入悲痛、消沉,并为之思考,读者更是呼声四起。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谁又能料到,《集邮博览》的休刊竞是她的一次重大转折?如本文的作者。本文作者得知《集邮博览》休刊后,在失望之余开始收集集邮文献,在他收获满仓的同时,他又迎来了《集邮博览》的复刊——  相似文献   

7.
左鹏 《集邮博览》2013,(5):22-23
不久前,我整理杂志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本1993年第1期《集邮博览》(题图),看完第34页"读者之声"后,感触颇深,20年前读者的建议居然大多梦想成真,那些读者真不愧为《集邮博览》上的预言家。  相似文献   

8.
《集邮博览》创刊于1982年,原名《北京集邮》,当时是北京市集邮协会的一本会刊。1987年更名为《集邮博览》。不知何故,2006年突然宣布休刊。所幸2007年8月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主管而复刊,广大读者由忧变喜。这一变化,使《集邮博览》从省级上升为国家级的一本期刊,从此为《集邮博览》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08,(6):9-9
收到《集邮博览》第5期,感觉特别厚重,取出一看多了一本增刊,因见过上期预告,不然肯定喜出望外。向订户赠送增刊,《集邮博览》堪称国内集邮报刊第一家。近年来集邮报刊出版增刊较多,但不管是读者还是作者都得自己掏钱购买,不但耗费时间,还得搭上汇款、邮挂等费用,稍不留神增刊就擦肩而过。《集邮博览》此举无疑拉近了杂志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我等订户、读者和作者倍感温暖。  相似文献   

10.
读编往来     
正稻花乡人:今天是1月28日,我早晨从大街报刊亭就买到了第2期《集邮博览》,回家翻阅一遍,感觉确实不错。从开篇说年,到专题谈吃,年味十足。看来我这个春节有博览陪伴,可以一饱眼福了。谢谢各位编辑的努力!一稿两投对读者不公平《集邮博览》2014年第2期和《中国集邮报》2014年第9期,刊登同一作者的文章,所附插图及文章内容一样,只是开头一段不同,这种做法对于同时订阅《集邮博览》和《中国集邮报》的读者是不是很不公平?(福建叶玉桂)  相似文献   

11.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自筹备复刊以来,不断收到全国各地集邮爱好者的来信,字里行间流动的殷切之情让编者动容。众多富有建设性的创意亦令人耳目一新。为更贴近读者,聆听读者的声音,《集邮博览》开辟了"读编往来"一栏。希望广大读者一如既往的为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与我们一同创造、挖掘,记录和耕耘,共续《集邮博览》的再度辉煌!  相似文献   

12.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08,(5):5-5
我是《集邮博览》的老读者。杂志复刊后,因未能及时查找到复刊的信息,以致耽误订购时间,后来还是从《集邮报》上得到了复刊信息,在我打算买《集邮博览》时,想起了我们"安庆快乐集邮沙龙"的11个成员,我在一次周会上介绍了此信息,大家欢呼雀跃,纷纷表示要集体购买。于是由我牵头一次订购了8套2007年的杂志。虽然几经电邮联系和询问后,才迟迟看到寄来的刊物,但还是很庆幸的。  相似文献   

13.
邮票未用图稿是某一邮票发行过程的最好见证,也是我们进行邮票研究的重要史料《集邮博览》2007年8月复刊号和11月两期封面刊登了清代邮票图稿,另外,陈谷先生所写《惊现清代蟠龙图稿》  相似文献   

14.
《集邮博览》一册在手,品味一个"邮"字。《集邮博览》的生命力,也在"集邮"这条线上,就像轮船不能偏离航线一样。《集邮博览》的个性和魅力在于耳目一新的文章奉献给读者。宗旨体现出"博览"二字。集邮爱好者与《集邮博览》连接的桥梁就是信息传递。第10期《奥运邮品永恒  相似文献   

15.
因工作原因不能前往洛阳观看世界邮展,但是4月10日出差回来,一上班就见到办公桌上的《〈集邮博览〉特刊》及第4期《世界邮展专号》,在世界邮展开幕的当天,如同亲临世界邮展的展场。2008年因在报刊亭订阅《集邮博览》,而缺少了杂志复刊后的第一本增刊,心里一直是不踏实,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  相似文献   

16.
    
《集邮博览》复刊面市,我们把第一份试卷交到了考官的手上,惴惴然、惶惶然。其实,也大可不必忐忑,从年初打出复刊的口号,就有无数新老读者在关心我们、支持我们,很多读者、作者登门赐教,尤令我们感动不已,信心倍增。《集邮博览》这本杂志应该怎么办,是我们几个月来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栏  相似文献   

17.
正《集邮博览》复刊后即开始连载《邮票档案选登》(以下简称"档案"),这对推动中国邮政史及集邮学术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邮票史》中也引录了大量的邮票档案(以下简称"引录")。笔者发现,《邮票档案选登》与《中国邮票史》(七卷)(以下简称"七卷")的相关引录有不一致的情况。如:邮政总局1950年1月23日发供字第6/195号《关于修改邮票图案制版付印事项的指令》,《集邮博览》2008年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收到了《集邮博览》杂志社寄来的"致作者的一封信"及赠送的"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会员卡",这是《集邮博览》复刊三周年,送给曾在《集邮博览》辛勤耕耘的作者的一份厚礼。这枚"会员卡"的有效期是从2010年5月至2013年  相似文献   

19.
读编往来     
正虽说快到9月份了,但感觉上今年已经接近尾声了。作为一本月刊,我们读者会在当月月底或下月月初收到《集邮博览》,每次我收到杂志后都会边欣赏内容,边想象着编辑们筹稿、编辑内容的情形,因为对于编辑来说,他们的时间要比我们早一个月。掐指一算,等9期杂志一到手,距第12期也就不远了。编辑们在编辑当月内容的同时,又要为明年作策划了。《集邮博览》在风格不变的情况下,每年都在创新,都有新变化,这也是她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吧。每到这时候,我也总在想,明年,《集邮博  相似文献   

20.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15,(3):110-112
台湾邮刊介绍《集邮博览》《今日邮政》(Postal Service Today)是我国台湾"中华邮政公司"主办的一份集邮月刊,1958年1月创刊,至今已有57年的历史。该刊2014年12月总第684期(图1)发表了台湾著名邮学家潘安生(笔名:晏星、封翁)的大作《从大清邮政到中华邮政一以贯之的不脱色铅笔》,其中特别提到了《集邮博览》2014年第10期所刊《"大清邮政"专用铅笔》相关情况(图2),并采用了该文中的插图,成为两岸邮政和集邮交流的最新成果,有关内容也是对《集邮博览》文章很好的补充和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