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科举制度自身的不完善是导致科举舞弊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为申送过程中举子资格审查流于形式,举子取解可以“不本乡贯”;考试过程中的“行卷”,“公荐”,“通榜”,“呈榜”等人为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一、科举制度及其演变 科举制度是各封建王朝设立科目,通过统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其以“怀牒自投”为主要特征,以试艺好坏为取弃的主要依据,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  相似文献   

3.
唐代落第举子出路主要有寻求入仕、回家归耕、经营商业、皈依宗教、隐居他乡以及从事教育等。唐代落第举子的出路选择,受到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思想观念和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何玲 《教育史研究》2003,(4):35-38,51
1901年清王朝宣布实行“新政”后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1903年在开封举行的会试,是科举改革后的第一次会试。考试内容作了重要改革,不再局限于四书五经,格式也不再是八股文。然而,太多旧式文人出身的举子们面对新的政治经济方面的课题,不可能做出有价值的回答。改为策论不可能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科举制度最终的废除势所必然。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举制度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废于清末。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持续了近一千三百年。北宋科举从宋太祖开始,就针对唐代科举的弊端进行了一系列整顿、改革,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严密的科举立法。分述如下:一、禁止“公荐”,监督权贵子弟所谓“公荐”,即是唐代合法的“通榜”制度,朝廷权贵公开向主考官推荐举子。这不仅导致科举不公,而且促成考生、考官与举荐人三者之间结成不利于皇权的朋党关系。北宋朝廷力求革除权责操纵科举、营私舞弊的通病,以加强皇权。朝德元年(963)七月,太祖下诏禁止朝廷臣僚“公荐”举…  相似文献   

6.
唐代的武举     
<正> 唐代创设的武举,属于科举制中专门选拔武艺人才的常科科目。它的出现,是对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使我国古代军官的选拔开始步入经常化和规范化的阶段,堪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史和军事制度史上的重要一页。一、武举的内容及实施过程唐代武举属于科举制中每年举行一次的常科科目。唐代武举考生的来源,因当时未设武学,各类学校通常亦不教授武艺,故惟有乡贡  相似文献   

7.
甘怀真 《考试研究》2010,(2):108-116
科举制度影响中国以至东亚社会甚巨,历来论者多矣。本文则重点讨论科举制与社会公平概念的关系。以明清为典范的科举制度的特色是“外部评鉴”、“客观量化”。弥封、八股文都反映了这种制度的原理。这种制度的原理反映了宋以后中国政治社会的结构及其权力关系。与这种宋以后的科举制度对照的是唐代的科举制度。本文也将着重讨论这个时期科举制度中的“文章干谒”制度,以探讨另一种公平的原理。本文也说明这种公平的原理与当时的中国古代士族社会的关系。这两种公平制度的对比,或许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日本不接受科举制度,而归因于不同的社会结构。最后,科举作为东亚的重要文化遗产,仍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对于公平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唐代的科举制度规定,凡是考进士的人,都由地方解送入士。每当京城会试(中央一级的科举考试),地方上总要解送一批考生赴京应试。当时荆州南部地区四五年竟没有一个考中。于是,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里解送的考生称作“天荒解”。其实天荒本指混沌未开的原始状态,或指荒远落后的地区。把荆南地区称作“天荒”,是讥笑那里几十年没人能考上进士。唐宣宗大中四年,荆南应试的考生中有个叫刘蜕的考中了,总算破了“天荒”。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现在用来指从未有过或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破天荒”的由来  相似文献   

9.
唐代是我国妓女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科举制度趋于完善,士人举子和妓女有着密切的交往。人在此种交往中的惊喜心理契合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好奇传统,爱情题材由此走进了唐传奇。这种特定的题材为唐传奇注入了现实的生活气息,促进了作品艺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形成了唐传奇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10.
唐代以“安史之乱”为界,可分为两段。其中后期与前期相比,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由此引起社会观念的改变。且唐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并经过后人的系统整理,数据较为齐全,广泛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全貌,并且所谓言由心生,文如其人,这些文学作品包括诗歌、传奇等都是由当时的人创作的,虽不乏文学加工.但无一不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当地人的所感所思,仅就这一点而言,非后人所撰史书所能比及。文章试借由唐代文学作品论析唐中后期门第观的变化。从中可见唐代中后期:门第观减弱,在婚配和选官中门第区别都渐淡。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炀帝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当时只设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凡读书人均可参加考试,从此科举取士渐渐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唐代不仅继承了隋制,而且还将其进一步完善,唐代科举在整个科举制度史上可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对整个唐代社会影响之深可从方方面面中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印证。  相似文献   

12.
唐代安史之乱后,科举改革者对当时仕进文人的素质提出质疑。礼官杨绾彻底废除科举制度的动议,引发了整个思想领域的重整。尽管之后科举试诗赋取士仍时有反复,但经义取士的趋势在中唐明显强化。中唐礼官的科举革废之争对中唐文人的政治情感、政治价值取向、政治行为模式的冲击是巨大的,促成了中唐文人由文词空言治道向文学与政治结合的素质转型。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唐代落第文学发现,落第举子应考落地后,一方面表现为因科考失败而羞愧难当,羞于见亲人、朋友、资助自己应考的恩人甚至是不相识的陌生人,这种羞愧之情在文学创作中表露无遗;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朝廷及自己的怨恨。科举取士程序的不完善,无人举荐的无奈都滋生了落第举子内心的怨恨情绪。  相似文献   

14.
我们今天写一首诗,可以通过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等宣传途径得以发表。那么唐代诗人的浩瀚诗篇,在当时是如何发表的呢?1.即席赋咏大历年间卢纶、李瑞等所谓的“十才子”,经常奔走于豪门权贵、王公贵族的宴席,当场赋咏、朗诵自己的酬答附和之作,因而名声大振。2.呈示寄赠这是当时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赠汪伦》、《沙丘城下寄杜甫》。有些诗虽不以“赠”“寄”为题,但也是赠送别人的。有些诗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诵。如杜甫的诗友苏涣,就曾到杜甫的船上,当面把自己的诗吟给杜甫听。3.投诸名流唐代许多举子文士为了获取声誉,…  相似文献   

15.
在唐代,通过考试方式进行选官的科举制度确立后,一直延续了1300年。它与唐代进行社会教育的方式虽然有区别,但是它却对唐代社会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如科举制度内容的社会性、科举制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对社会各阶层参与读书具有启动效应等。也有消极影响,如科举制度造成了社会教育活动片面追求政治功能的取向,从而造成社会教育功能的缺失。  相似文献   

16.
唐代是我国封建科举制度兴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科举考试中,唐政府制定并施行了诸如“考功别头”、“结款通保”等一系列廉明的管理措施,相对保持了科举举士制度的纯洁性,为有效地选拔人才提供了保证。唐代科举考试的廉明管理,对于进一步完善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强化考试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科第情结是人们对科举考试"所产生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其中,既包括举子对科考的向往与憎恨,也包括常人对科举的感情,具体到《聊斋志异》,又包括神仙鬼怪对科举"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了。认为科第情结必然源于科举制度,其内容根源于科举制度,但是更与举子的际遇、科场经历、个人独特个性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相关。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歌在中国古代辉煌璀璨、一枝独秀,究其繁荣原因,自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录取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于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蔡建芳 《现代语文》2004,(12):42-42
“破天荒”一语的由来与封建科举考试有关。唐朝的科举制度规定凡是考进士的人,都必须由地方上解送入试:因而,每到京城会试时,各地方便选送一部分考生前去应试。那时,湖北荆州南部地区的文士书生不少,可是,四五十年间由州府送到京城应试的人,竟没有一位榜上有名。因这地方多年来没有出过名人,人们便嘲笑那里偏僻落后,并取名为“天荒”,而把荆州选送人京应试的人叫“天荒解”。  相似文献   

20.
唐诗繁荣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庶世之争”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笔者认为,“庶世之争”,庶族地主地位凸现与进身是唐诗繁荣的根本动力;庶族进身的科举制度是唐代诗歌繁荣的直接原因。任何固其复杂而否认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都是片面而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