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免试就近入学”仍然是今年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坚持的原则。市教委有关负责人在2007年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今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工作将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以及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分重点校、重点班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今年1月,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按照两个文件的要求,各地着力调整完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2014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在即,为了促进北京等19个重点大城市做好今年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并示范引领全国,教育部4月23日在京召开了全国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专题座谈会。会上19个重点大城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同志,介绍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入学政策、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情况以及今年招生入学准备工作情况,特别就多措并举加快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交流。本期刊登的是发言要点。随后本刊将继续深入跟踪报道。  相似文献   

3.
吴凡 《云南教育》2023,(5):39-40
<正>日前,北京市教委印发《关于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重申今年小学入学坚持免试派位,严禁以考试成绩和各类竞赛证书、培训竞赛成绩、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严禁以面试、评测、接收简历等形式选拔学生等。同期,河北、湖南、重庆等地也发布中小学招生考试禁令。免试就近入学并非新政,但在招生季来临之际重申,对于不少学生和家长来说,仍有“定心丸”之效。  相似文献   

4.
《上海教育》2014,(3):6-7
本刊讯 12月31日,上海市教委公布了《2014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对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明确要求: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根据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增长的趋势,做好教育资源配置工作;坚持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对口招生范围,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享有义务教育的权益:公办初中可采取小学划片对口、居住地段对口或“电脑派位”等方式招收学生。  相似文献   

5.
正4月23日,教育部召开专题座谈会,进一步研究部署今年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王立英主持会议,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刘利民讲话。会议听取了19个重点大城市贯彻落实教育部入学政策、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情况以及今年招生入学准备工作情况,研究了进一步缓解"择  相似文献   

6.
教育聚焦     
<正>北京教育部对2016年全国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做出部署3月21日,教育部召开全国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现场会,进一步研究部署今年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王立英主持会议,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刘利民讲话。会议听取了10个城市贯彻落实教育部入学政策和今年招生入学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为贯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适应新时期学籍管理工作的要求,日前自治区教育厅重新修订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办法》。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办法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和关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等弱势群体的管理理念,具有十个亮点:一是重申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实行免试入学,公办中小学校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小学升初中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小学毕业班的所有学生,不论是否达到毕业程度均按就近入学原则升入初中。各级各类中小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通过任何形式的…  相似文献   

8.
《云南教育》2014,(11):7-14
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牵动亿万家庭,关乎社会公平。今年以来,教育部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19个重点大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制定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2014年中小学招生工作在即,结合免试就近入学这项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工作,19个重点大城市已经和正在采取哪些有力的措施,取得了哪些初步的成效呢?本刊编辑特对此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牵动亿万家庭,关乎社会公平,备受广大人民群众关注,一直是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的重点工作。经过各地的努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招生入学行为逐步规范,免试就近入学政策逐步得到落实。有些地区幼升小、小升初已不再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择校乱收费得到很大程度的  相似文献   

10.
《学苑教育》2019,(11):5-6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不得以任何形式提前选择生源。继续压缩义务教育学校特长生招生规模,至2020年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  相似文献   

11.
今年,为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管理,确保招生工作公平、公开、公正和科学有序进行,晋中市教育局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制度改革,在坚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招生“免试、就近、划片、分配”的招生原则下,要求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要做到“六个严禁”。  相似文献   

12.
教育资讯     
上海公布2015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实施意见本刊讯:上海市教委今天公布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实施意见,以"免试就近入学"为原则,要求中小学招生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文化测试,不得以竞赛成绩、获奖证书筛生源。对于以往招生存在问题较多的民办中小学,上海市明确,民办学校招生面谈过程要向市和区县两级教育行政、督导、监察部门及学校家委会代表等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如存在擅自提前招  相似文献   

13.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制度作出了新的安排,确立了免学费、免杂费、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但现行的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制度在入学者、入学学校、入学方式等方面还存在问题,需要依法完善入学制度,为解决“择校”问题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教育》2014,(12):18-27
今年4月,教育部召开专题会,研究部署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会议强调:坚持免试划片入学,淡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竞争,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体现就近原则,尽量使片区科学合理;对于热点学校,要尽量扩大覆盖面,进行随机派位,做到机会均等;坚持阳光招生,确保整体工作在社会监督下进行,争得全社会的理解和认可;要明确县级主责,根据《义务教育法》确定的管理体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负起责任,具体操作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各环节、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免试就近入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公益性的有效途径。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2014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教育部《实施意见》),对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做出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16.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教基一[2014]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教基一厅[2014]1号)等有关要求,为依法保障本市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权益,经市政府批准,现就2014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各区县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科学》2008,(2):24-24
虽然今年“小升初”和小学入学政策要到三、四月份时才能正式出台,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取消学科实验班、严格免试就近入学等原则目前已经确定。  相似文献   

18.
正教育部近日下发文件,要求19个大城市尽快制定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方案,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月18日下午,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专项工作处处长陈东升走进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微言教育",就广大网友关心的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与交流。  相似文献   

19.
王思海 《成才之路》2009,(16):92-92
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线联平8日说,严禁在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组织任何形式的考试、测试和面试选拔学生,收取报名费。线联平说,北京市坚持免试和就近入学原则,所有学校不能通过自行组织的考试或测试录取学生。此外,北京市将彻底取消学科类实验班招生方式,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各种重点班、实验班。  相似文献   

20.
“小升初”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虽然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不断得到规范,“小升初”招生入学工作基本遵循了“免试、就近”原则.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地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义务教育择校问题,这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引发了公众对教育公平的质疑。1月26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从合理划定招生范围、有序确定入学对象、规范办理入学手续、全面实行阳光招生、逐步减少特长招生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强调要通过大力推进均衡发展、试行学区化办学、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宣传引导,从而为“小升初”工作提供保障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