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政策的调整,我国城镇个体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学术界就城镇个体经济的性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里我也谈谈自己对城镇个体经济性质的看法。毛泽东同志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  相似文献   

2.
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色彩、风格,是事物与事物相互区别的特殊矛盾。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图书馆作为一个事物自然也有它的独到特色,就图书馆整体来说,文献的收藏与利用是图书馆的矛盾本质,构成了它区别于其它机构特殊的本质。从各系统图书馆来看,也有各自的特色,高校图书馆区别于其它类型图书馆,是因为它的文献收藏、服务对象、服务领域等  相似文献   

3.
“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哲学名著《矛盾论》中提出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断。正确认识这一问题,不仅对于我们深入地领会毛泽东同志的哲学思想,正确评价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而且对于我们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事物矛盾精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是偶然的。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从本质上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矛盾论》。以下《矛盾论》的引文均不注出处)“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哲学笔记》第278页。下面出自此书的引文均只注页码)研究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4.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怎样看待概念本身的性质,关系到对逻辑学基本理论的认识问题。我们看到一般流行的逻辑教科书都把概念定义称为“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这个定义已为许多人所接受,但我认为这个定义是不正确的。 首先,“本质属性”这个提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定,“本质”和“属性”是两个不同质的范畴,不能随便用其中的一个去限定另一个。本质是什么?本质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原因。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使事物得以存在并推动事物前进的根据和原因,因此,本质也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毛泽东同志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相似文献   

5.
物质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所谓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①。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不仅反映了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而且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亦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毛泽东曾经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②这里的内因正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发生。毫无例外,“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③。那么物体产生机械运动的内部矛盾是什么呢?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对立面,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否定、…  相似文献   

6.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矛盾体,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根本动力,决定着事物的本质,而事物自身的运动则是事物内部矛盾的表现.对教育本质的研究也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从教育内部的矛盾入手,通过分析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揭示出教育的特殊本质.教师和学生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职工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其他事业一样,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要掌握这些规律,就必须研究它的特点。因为特点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本身的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就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特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矛盾论》) 一职工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教育对象不同。普通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  相似文献   

8.
矛盾的同一性及其作用,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列宁把研究同一性的问题提到研究辩证法学说的高度。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关于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一节中着重研究了同一性问题,并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307页)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再一次明确指出:“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  相似文献   

9.
马列哲学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同时也是指导教改,提高教育质量的思想武器。我们是在学习中逐步形成以下共识的。 1、学习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教改的必要性,掀起教学改革的热潮。 毛泽东认为“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毛泽东著作》下册766页)。那未,教学这事物矛盾着的“教”与“学”也必然是“又统一,又斗争”的。有的同志认为“年年讲教改,年年讲破除满堂灌,还不  相似文献   

10.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在事物的内部。教育领域中充满着重重矛盾,需要用毛泽东的矛盾论思想和方法来审视,才能正确理解。本文论述了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教与学、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科研与教学、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教育全局与局部、学校与家庭等矛盾关系。解决矛盾,需要认识矛盾的性质和发展的趋势,从全局出发,从事物的内部找原因。  相似文献   

11.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人们为了促进事物更健康地向前发展,就必须努力探索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并根据这种探索,提出解决矛盾的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新世纪,我们面对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肩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使命,研究启发式教学法这一古老而又富有时代感的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启发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1.从哲学角度看启发式教学。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又说:“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  相似文献   

13.
矛盾规律说明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事物为什么会发展、变化的?就是因为它内部矛盾的统一和斗争。现在要问:事物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呢?发展、变化是怎样的情形、经过怎样的过程呢?这就要讲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讲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毛主席说:“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着事物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说,“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它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我们对于艺术的分类研究,就是要分别把握各门艺术的“特殊点”、“质的区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农村的阶级矛盾尖锐化,引发了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对农民运动的激烈争论。毛泽东是中共党内和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关于农民运动思想的正确代表,但是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看, 他的思想中也存在着过激的情绪。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最深刻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运动。毛泽东同志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建党学说,是党的建设的伟大创举。通过整风我们党从思想到组织都实现了空前的统一和团结,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延安整风的基本经验,对于坚持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党的建设和搞好当前的整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事物矛盾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了深刻的阐述。毛主席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论》)“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主席又说:“有条件的相对的统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论》)但如何理解毛主席这些论述,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本文就有关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的若干问题,发表一些初步的意见,希望引起大家的争论。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做为一位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走完了自己的一生道路人们往往从他的文字业绩评述其光辉成就,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殊不知,即使怎样荣耀的历史人物,在他的潜意识里都始终充满着激烈的矛盾斗争,鲁迅也毫无例外.毛泽东指出:“一切事物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矛盾论》)一人是客观世界的存在物,任何人都在自身的矛盾运动中走完一生道路.“周树人”之所以成为“鲁迅”、成为毛泽东称颂的伟大文学、思想家和革命家,就是因为他在自身的人生道路上勇于和善于去克服矛盾,用他的笔“呼啸着前进”,追随了革命历史车轮的结果.鲁迅存留的文化遗产,也就是这种矛盾运动过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不少文章阐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批判了忽视或否认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错误倾向,指出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恢复了客观事物本来的辩证法.但是,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一性和斗争性所起的作用有无主次之分?如果有的话,在什么情况下矛盾的同一性起主要作用,而在什么情况下矛盾的斗争性又起着主要的作用?本文拟就此谈些粗浅的见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经典作家早有论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既然简单的机械的位移本身已经包含着矛盾,那末物质的更高级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含着矛盾.”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指出“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时接着又指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毛泽东同志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矛盾(?)的对立而又统一,又斗  相似文献   

20.
一、阶段是事物立体运动过程的一个段落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就既从纵的方面谈到发展阶段的形成:“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指出根本矛盾的逐渐激化才演成发展阶段;又从横向比较上揭示了发展阶段的成因:“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由于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逐渐激化,才有从量变到质变的不同阶段;由于同一时期的许多矛盾或激化、或解决、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