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兰台内外》2011,(3):58-59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在商品供应极为匮乏的年代,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了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  相似文献   

2.
萝卜快了不洗泥,是我们常用的俗语。这句话生动形象,明白易晓,不用解释,几乎人人都懂。在计划经济时代,商品往往是“供小于求”。买块肥皂,买管牙膏,都得凭票供应。蔬菜也不例外,买萝卜往往也得排长队,如果有人搞特殊想加塞儿,就会引起排队者的众怒:“请自觉排队……”这时谁还敢计较萝卜上有泥没洗干净!能买到手里,快点回家做饭,就是你的运气。萝卜快了不洗泥,用在那个年代,最恰当不过。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菜农们抛弃了吃大锅饭的饭碗,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又推行了市场经济,于是菜市场也变成了买方市场,你的萝卜再…  相似文献   

3.
经历了人挤人、人头上递钱排队购买物品的中国人,一夜之间感到世界真的变了,社会物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中国开始告别商品短缺时代形成了繁荣的买方市场。然而商品多了,市场繁荣了,一个新问题又在困挠着我们,消费启动不足,导致了新一轮产销矛盾。因此,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4.
军人服务社     
从计划经济的年代过来的人,都经历过商品短缺的困窘,诺大商场,货架空空如也,是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景象。或者装模做样也摆些商品,不过那是需要特供票证才能购买的。由于供应渠道的不同,一些日用品在某些不起眼的商店中,倒是经常能见到,比如:烟酒茶糖、布匹鞋帽以及缝纫机、自行车、甚至当时算是时髦的高压锅等。这类商店没有响亮的名字,一律都叫做军人服务社。  相似文献   

5.
“这个笑话是真的。”老摄影艺术家袁毅平强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资稀缺,买什么都需要排队,有一个老太太看见有人排队,也不知道是卖什么,就赶紧排上了,好不容易排到跟前,发现原来是卖手纸的。而时任《中国摄影》杂志编辑组长的袁毅平,曾经拍摄过著名照片《东方红》,用图片展示对新中国的无比热爱之情,但他没有拍过一张像排队这样的琐碎小事一实在是太平常了。  相似文献   

6.
经历了人挤人、排队购物的中国人,如今感到真的变了,社会上大小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中国开始告别商品短缺时代形成了繁荣的买方市场。然而商品多了,市场繁荣了,但我们发现一个新问题又在困扰着我们,消费启动不足,造成商品大量积压,资金难以回笼,企业停产,职工下岗,导致了新一轮产销矛盾。因此,要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目标,对策*一是启动消费、扩大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笔者认为,在经济宣传报道中,在舆论导向上,应加强对受众的消费引导。一、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段时期,哪捕常自觉不自觉地中已安于过…  相似文献   

7.
图书是商品     
图书是精神产品,也是商品。或者说,图书的基本属性或本质属性是精神产品属性,同时也具有商品属性。它具有两重性,而不是一重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认以图书是商品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过程。 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我们是承认图书是商品的,既看到它的精神产品属性,也看到它的商品属性。后来随着计划管理体制的逐步强化和“左”的思想的逐步升级,我们都不能讲图书的商品属性了。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文革”结束,图书是商品的观念,已成为思想禁区之一。“文革”  相似文献   

8.
技术市场在我国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它的特征是:技术作为商品同一切实物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技术有巨大的使用价值,一经物化到生产过程中去,即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技术成果凝结着科技人员的智力劳动,即活劳动,也凝结着投入的科研材料、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的物化劳动。技术商品的这种属性,决定了它可以进行有偿交换、有偿使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排队论的理论,分析了高校图书馆读者的排队现象,提出了优化排队系统的五点新思路,对解决高校图书馆读者借书排队问题提供了可操作性很强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恨水,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他的地位很高,当时他的小说在京沪两地的报纸上连载,为了在第一时间读到他的小说,读者往往要排队在报馆门前等着买新鲜出炉的报纸。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文秘档案专业的学生可以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毕业时根本不用担心工作,用人单位排队要人.转眼十几年过去,今非昔比,毕业前一年,学生已在忙着找工作.一些学生无法把自己"推销"出去,后悔自己选错了专业.  相似文献   

12.
书价     
涤尘 《传媒》2003,(5):53-54
早些年,所有商品的零售价格中,最不被消费者埋怨的就是书价,何况那时候也不把图书当商品。书价猛然上扬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事,其时,其它商品价格陡升的事,已经被消费者议论得乱麻一样。气愤之余,人们才发现图书的价格也上去了。于是,书价便自然而然地走进被声讨的行列,和所有商品一起,忍受着消费者的“鞭挞”。想想吧,在上世纪80年代和更早一些时候,区区一册书,定价才几毛钱,上了元就是高的了,也有十几  相似文献   

13.
就为了节省10元钱,市民们竟从凌晨三四点钟起来排队等待抢购打折食品;就因为节省10元钱,已经踩死踏伤出了人命,人们还在继续疯狂抢购.这在当今物质相对丰富的年代听起来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但却是事实.  相似文献   

14.
梁娇  邹霞 《大观周刊》2012,(18):78-78,77
提出了一类服务率随排队人数变化的只有单通道小型超市顾客结账的排队模型,运用了排队理论,分析了一种在小型超市里经常看到的随机服务现象,充分考虑了服务率与排队人数之间的相互特征,得出了比较符合实际的顾客排队模型。  相似文献   

15.
司琼 《新闻世界》2009,(8):34-35
上世纪80年代初.信息供应不足、报纸娱乐性和可读性差,“文摘报”填补这些空白,应运而生,受到读者追捧,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代意义上的台湾书评,始于50年代。1954年9月台北文物供应社出版了最早的一部图书评论集,即司徒卫的《书评集》,共收入书评24篇,评论对象覆盖了整个50年代的台湾文坛。《书评集》揭开了台湾现代文献评论事业的帷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全球化也逐渐影响中国深入发展。在20世纪这个工业化跟商业化交织的时代,没有任何例外,所有的东西都是商品,文化当然也是商品。即使是最抽象的哲学思想,它都是透过商业的方式在传播。文化通过商业广告附带在商品上,增加商品的附加值,将文化变成商品,增加商品的底蕴,扩大商品的内涵,不再满足于商品本身,不是买商品,而是买文化,对一种生活价值的认同和追捧。  相似文献   

18.
高校是购书大户,历来是各供应商争夺的对象,在计划经济年代,高校的教材和图书都是由新华书店供应的.随着图书市场的开放,现在的基本格局是教材供应基本上被高校图书代办站拿走,中文图书采购被民营书店、出版社分割走一部分,新华书店只维持了其中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浙江档案》2004,(10):26
各专员公署、各市、县人民委员会: 伟大的建国十周年国庆节即将来临,国庆节以前还有一个中秋节,妥善安排好两大节日的商品供应,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随笔     
从行李流水线上救出来我的行李,拖着拉杆箱出了拥挤至极的首都机场。好容易排队排队排队,乘出租车的人数往往跟天气的恶劣程度成正比,比起我三个小时前还在的广州,这里都已经算是半个秋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