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满怀眷恋地叙写了书斋“项脊轩”的环境陈设,喜悦之情溢于字里行间:室外“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相似文献   

2.
<正>《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睹物怀人,字字深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这番深情,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当立足于文本细读,从"语言品味"起步,从以下若干方面引导学生细读《项脊轩志》。一、品味环境描写语言文章第一段中,"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用"寂寂"描写"庭阶",便使白天的整个环境变得异常寂静。在这样的环境中,"小鸟"俨然成了名副其  相似文献   

3.
悲情项脊轩     
<正>项脊轩,像一位老人历经百年沧桑,见证着归氏家族的兴衰。归有光为了心中的理想从15岁开始在轩中发愤读书,百年的项脊轩经过他的修缮变得雅致起来。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的第一段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读书生活是颇具情趣的。"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而项脊轩给归有光带来的并不是很多可喜的回忆,更多的是伤感的回忆。先是分家带给他的无限伤感,作者从家的结构变化来委婉地说出家族的没落,明显的变化是由"庭中通南北为一"到"庭中始为篱,已为墙"。最先是中通的庭院后来由篱笆隔开,最后变成了墙,可以看出归家发展到最终不相往来的陌路人,家道严重  相似文献   

4.
短短五百多字的《项脊轩志》围绕"百年老屋"的几度兴废,追忆昔日深居陋室的读书生活和日常琐事,寄托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文字自然朴素却感人至深。它是一篇不错的写作范文,为高中生记叙文写作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5.
12月18日 晴 语文课上学的文言文《项脊轩志》里有几句话总是念念不忘、浮现眼前: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椐,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语文》第五册选录了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文中有一处非常美妙的写景文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但对“珊珊”一词,课本没有给出明确解释,这给不少学生甚至教师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笔者以为在这里“珊珊”当视为象声词,可以解释为“风吹树叶发出的簌簌声”。其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7.
《项脊轩志》中有一处借景抒情之笔 ,可谓千古名句 :“三五之夜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其中 ,“珊珊”一词课文注释是 :“美好的样子”。教参对此处的译文为 :“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 ,明月高悬 ,照在墙上 ,月光下 ,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 ,微风吹来 ,花影摇动 ,美丽可爱。”在教学中 ,我感到这种理解好像意犹未尽。查看工具书 ,《辞海》对“珊珊”的解释有三条。其一 ,“形容衣裙玉的声音”。如宋玉《神女赋》 :“动雾以徐步兮 ,拂墀声之珊珊。”其二 ,“形容步履缓慢”。如 :珊珊来迟。 (《辞海》对“姗姗”…  相似文献   

8.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小事蕴精神,细节见真情”的散文,作者因物见情,忆述细腻,情真意切,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堪称记叙文写作的典范。笔者认为,这篇文章为记叙文写作提供了五点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潜心审读,对记叙文写作会有很多启迪。以此文为例指导学生写作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上课时就围绕它的事细情深展开。这篇文章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用简洁朴素的语言写人叙事,寄托自己的真挚感情,文章虽然选材角度很小,但写得委婉动人、清新质朴。  相似文献   

10.
童年的光影     
安爽 《师道》2024,(3):53-54
<正>窗外已然是春的模样,阳光熠熠,春风徐来,带来阵阵花香。温和的阳光被树叶切得细碎,直直地投射到房间的白墙上,金澄澄地发着光。突然想到归有光《项脊轩志》有言:“……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月光与日光,二者我都喜欢。那温和清雅的光,透了树叶细细地映在地上或墙上,影子如清冽湖水中的藻荇,又如炙热躯体里的血脉。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中小学写作教学可谓"每况愈下""穷途末路"。"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记叙文写作教学的认知幻想和内容缺位导致了相应的写作教学方法也存在着各种迷失。笔者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这一个视角审视记叙文写作教学深层次的病因。一、冷静把脉: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病态呈现1.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经验幻想"写作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这已达成共识,但在课堂教学层面,"写作能不能教"和"写作如何去教"始终困扰着我们一线教师。"能不能教"方面,师生双方皆存在着某些经验主义的虚妄幻想,现  相似文献   

12.
阙滨存 《成才之路》2022,(7):120-122
语言是一组神奇的积木,使用者只要稍加用心,便能堆砌出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的世界.在初中写作教学中,记叙文是写作训练的主要文体,也是其他文体写作的基础.教师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对学生进行记叙文语言美化训练,使学生写出的作文更具可读性.文章从记叙文语言美化训练的意义入手,分析记叙文语言美化训练中的"教"与"学"难...  相似文献   

13.
王爱燕 《成才之路》2010,(15):47-47
记叙文是写作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它是写作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中才把记叙文训练安排在七年级进行。如果记叙文的写作训练没有抓好,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能力就无从谈起。因此,在七年级时应想方设法打好记叙文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插叙"是叙述的方式之一,即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表达情感、解释说明的需要,暂时中断原有的叙述,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人物事件有关的精短情节或事件。"插叙"能弥补"顺叙"的遗漏,更完美地呈现人物、事件的发展情况,使文章读起来更具艺术感染力,更具有思想。在写作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了解插叙手法,学会并运用到写作中呢?笔者在"难忘____的目光"写作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会"插叙"这一叙述手法,专题设计并执教"记叙文之巧用插叙篇"。笔者认为可按以下三个步骤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15.
有兰香竹韵、“桂影斑驳”的淡雅情致;有“风移影动、姗姗可爱”的清幽月影;能使人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无论怎么想象,那都应该是一处有“曲径通幽”、有假山花池、有亭台楼阁的去处。但,当你打开《项脊轩志》,你会发现,使归有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一些学校的语文教学"专攻"议论文,加上议论文写作的稳妥、易操作性,使考生形成了"高考就是考议论文"的思维定势,考生因此忽视了记叙文的写作能技巧,久之就导致文章中缺少真情实感的流露.殊不知,情感是作文的生命所在.考生若能将真情实感融入到记叙文写作技法中,亦是高考作文获胜的一个绝招.  相似文献   

17.
当前的高考作文中,学生以写作议论文为主,如何让学生在考场上写出一篇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记叙文,是当前学生写作的一大难点。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记叙文"要有真挚的情感""要有曲折的情节""要有传神的细节""重视环境描写"等四个方面加以探讨,以期能对高中记叙文写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不少同学写记叙文,总是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令人读之索然无味,如果我们在写作中适当地运用误会法,就可以让记叙文波澜起伏。误会法,就是文中人物对他人或生活产生误解,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铺排情节的一种技法。  相似文献   

19.
在中考记叙文写作中,考生写作"切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切中题旨。它是指作文要中心突出,在内容上能准确反映出题目包含的命题意图。二是切合题目。它是指文章与题目要有字面上的照应,在行文中应反复出现题目、题目的关键词语(或相关词语)。  相似文献   

20.
邹小千 《西藏教育》2014,(11):29-30
<正>一、记叙文写作在高中教学中的尴尬现状及原因在日常高中作文教学中,基于应试之需,许多教师大多让学生"操练"议论文,对于记叙文却不太愿意花过多的时间去训练。其原因有三:一是记叙文的写作对学生有难度,材料不容易选好,文章不易出彩。而议论文,由于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加上平时训练较多,因而轻车熟路。二是写记叙文有风险。写记叙文稍有不慎,得分就会比议论文要低。因为学生不善于将趣、情、理灌注到材料和写作的过程中,材料又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