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先秦两汉文学中一个重要现象就是表现游仙,于小说而言格外突出。文人方士“皆言神仙道术及远方怪异之事。”。求仙访道为小说题材的主流,其覆盖面之深广,声势之浩大,为其他历史分期所难企及。我们认为这种现象出现在先秦两汉小说苑囿里,是和古代神仙方术的传播息息相关的。详尽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古代小说与文化研究的领域中价值颇大。  相似文献   

2.
志怪小说是古典小说的一种。志怪,就是记录怪异的事情,主要在两汉魏晋时期流行。志怪小说受到两汉魏晋时期盛行的道教神仙方术以及佛教流行的社会风气影响,表达了当时民众对强权政治的反抗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量秦汉简牍的出土,为研究文学史提供了新的契机。放马滩秦简中有关志怪故事的记载,把志怪小说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燕齐方术“仙人”形象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至魏晋,社会上流行的“仙人”形象都是有羽毛有翅膀的人的形象。这种观念来自先秦阴阳家的学说,是燕齐地区的区域宗教文化特征,其起源与东夷人的鸟图崇拜有关。由于秦始皇、汉武帝迷信神仙方术,大力提倡,使这一区域宗教文化特征推广成为秦汉时期的主流宗教文化特征。随着修仙理论为早期道教所吸收、改造,至东晋以后 ,这种“仙人”观就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4.
灵魂崇拜是民间信仰传承原始思维的根基和核心,与人类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先秦两汉的灵魂观为后世灵魂观念的发展奠定了雏形。梳理和阐释先秦以来灵魂崇拜的特征和发展脉络,探究当时民间信仰与道教、佛教文化相融合的历史真貌,发掘灵魂信仰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可为解读先秦两汉的神秘文化和我国断代史的信仰志和生死观研究提供相关视角。  相似文献   

5.
先秦两汉文献中载录了形形色色的侠客义士,在此后的历代史籍中均未有此类人物的记载.自汉以后,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侠客形象,唐代文人更有意识地创作了侠义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极富正义感的侠客形象.与先秦两汉文献中的侠客义士相比,唐人侠义小说中的侠客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出身更为多样;更具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侠之气;其中出现了众多的侠女形象.  相似文献   

6.
西王母是中国古老的神灵之一,人们对她的信仰从未中断。西王母经历了先秦至两汉时期由兽到人王,再由人王到神的蜕变,汉末以后位列仙班,成为女仙之宗,明代以后成为通俗化的祥瑞女神,逐渐走下神坛。本文将从小说这一文学载体入手,将两汉到明清记载关于西王母故事具有代表性的小说进行罗列,分析西王母形象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尤其是神仙道教小说中,葫芦是重要的道具。《太平广记》中收录的多篇小说都涉及了葫芦,此时的葫芦形象已初步具备道教文化的特征与雏形,而明清神魔小说中的葫芦功能之奇异、威力之巨大令人叹为观止,这不仅是小说创作技巧日趋成熟的体现,更是道教文化世俗化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8.
毕桂发同志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许昌师专学报》上发表了《略论先秦两汉时期的小说理论》一文,认为我国在先秦两汉时期不但有了小说,而且还有了小说理论。这一观点可谓新颖。然而,新则新矣,却不足以服人。故而笔者不揣谫陋,略陈愚见,以就教于毕桂发同志及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9.
试图从朱熹自己的说法出发,对朱熹所认为的道教所指,道教人物关系,以及他对宋代道教的评价等问题做一简单梳理。我们认为,朱熹所指的道教包括道家,同时涉及方士方术、黄老道以及后来的张陵五斗米道等,他们分属道教的不同方面和发展阶段。老、庄、列、杨等先秦人物都被朱熹明确纳入道教体系,在时间上以老、杨、列、庄为序,并对老、庄思想进行了明确区分。对庄子师承问题,朱熹有保留地继承了韩愈的说法,比较含蓄地认为庄子出自儒家。对道教前期,也就是目前学界常说的先秦道家,朱熹评价颇高,但对宋代道教状况的评价却颇不乐观,持同情和批判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古代汉语发生了质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词语和句法格式。《幽明录》正是这一时期的著作,其结构模式充分展现了南北朝时期的复音词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先秦楚地养生文化的特色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楚地养生总体表现为:养生名哲众多;养生实践形式多样;养生文化底蕴深厚。先秦楚地养生经过了一定时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具备了独特的哲学理论系统,对我国传统养生学特别是道教养生产生颇为重要的影响。它是构建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2.
汉人的宋玉事迹散记在叙事中反映了他们对宋玉的同情、肯定和理解,晋人的宋玉传记则直接表现了对宋玉的尊重和褒奖,这说明从两汉到魏晋世人对宋玉评价的逐渐提升,这种逐步走高的评价趋势促成了南北朝屈宋并提说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与文学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明代道教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而呈现出新的特点:世俗化和商业化。文章以道教新特点对白话小说的影响为考察对象,运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对其间的关系尤其是道教之对小说的影响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天人哲学背景下,天地人三才的和谐观念派生出中国古人的生态智慧。在先秦两汉文献中,记载了诸多体现古人生态意识的具体细节,其中不乏值得今人继续推崇的生态智慧。文章从天地人三才秩序的和谐互动、人与禽兽草木水土的和谐共生等方面讨论了先秦两汉生态智慧的表现,并论述了生态智慧子外在法律和内在心灵的落实。  相似文献   

15.
结合汉代文学浓厚的人文精神及浪漫与理性精神,总结汉代文学的风格特征,可归之为:质实古朴,雄浑闳丽。它与先秦既尚文又张扬的多元风格不同,与建安慷慨使气的风格不同,也与江左六朝巧妆绘饰的柔弱文风不同。楚骚精神在汉代文化环境中必然发生变异,“楚汉浪漫精神”不能涵董概括汉代文学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六朝赋在汉赋成熟的体式的基础上,追求“体物”之妙,即要求赋美丽、写实、巧似。六朝诗歌在这种强势体的影响下,表现出赋的许多特征,铺陈手法的运用、对偶等形式技法的借鉴正是这种倾向的外部体现,究其实质则是诗歌审美趣味向赋的靠近。  相似文献   

17.
东汉时期的洛阳地区,人口众多,疫病频繁发生,出现了两个疫病高峰期。除积极进行医疗救治外,在洛阳地区,出现了多种与疫病相关的避疫信仰。有的是传统的信仰模式,有的是早期道教信仰。使东汉时期的洛阳,可能成为早期道教起源的一个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18.
《韩诗外传》从表面看来似乎主要表现的是儒家思想,其实不然。本文认为道家思想才是该书的底色。在治国修身方面。《外传》以道家无为思想为本,以儒家礼治思想为末,由本及末,儒道并举。在汉初儒道相争的思想背景下.《外传》的思想显得特出而与后世玄学融合儒道的思路有着某种契合。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在居延地区先后发掘出3万余枚汉简,这些汉简记录了汉代在居延的屯戍情况,弥补了史书的缺载,显现出居延塞在汉代西北防务中的重要地位。现结合居延汉简、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对居延塞在抵御匈奴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上,一直认为是末喜、妲己和褒姒导致了夏商周三代的灭亡,"女祸论"或"女祸史观"即由此产生,然而她们的历史形象以及她们被当成三代灭亡的原因,是先秦秦汉时期社会不断进行历史建构的结果。对末喜、妲己和褒姒祸国的史事建构,实质是政治和历史观上的"厌女症",通过这种社会性别的理论建构,而欲建立起父权制的社会性别制度。由于先秦秦汉在中国文化中的源头地位,"女祸论"成为中国传统性别制度和文化中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