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1年高考作文命题,提供了一则有关抛弃诚信的寓言,要求考生以“诚信”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并明确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这道作文题与2000年的命题相比,严格限制了作文范围,有效防止了套袭宿构作文进入试卷,就卷面而言提高了作文信度。但同时又产生了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半命题作文就是只呈现一部分题目,另一部分由考生补充完整的一种作文形式。作为一种传统的命题方式,它越来越受到全国各地中考命题的青睐。这是因为半命题目既有所限制,让考生觉得写作范围比较明确,  相似文献   

3.
2005年高考作命题呈现出缤纷多彩的格局,有命题作、给材料作、看图作、想象作、话题作等形式,既秉承传统。又发展创新。但话题作仍占据着主导地位。预计这种命题走势在2006年的高考作命题中将会继续体现。话题作得到重视,是因为话题作的开放性、发散性、灵活性、多元性、自主性为考生创设了自由的写作空间,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考生可以展开自由联想、想象的翅膀,充分张扬个性、展示才情、彰显自我。  相似文献   

4.
黄怡 《中文自修》2006,(4):32-35
一、注重考生个性发展,二选一的命题形式悄然兴起 [总析]2005年中考作文命题中,出现了不少二选一的作文题。从命题者的角度看,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写作自主权,有利于考生发挥个性特长。从考生的角度看,既有利也有弊,利在有选择权,可以扬长避短,弊在选择要花费时间,考试时间本来就不宽裕,如果举棋不定,则会耗费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正>福建省自2004年第一次自主命题以来,和全国各地的作文题相比,显得特立独行。当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可以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材料提供了十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要求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是当年给考生自主选择的自由度最大的一道题,赢得了广泛的好评。2005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提供了两幅  相似文献   

6.
沉稳与灵动     
高朝俊 《新高考》2004,(9):14-15
在2004年的高考语文中,不少考生反映作文来不及写,在阅卷的时候,我也发现,不到800字的、没有完篇的作文以及临时用所谓的诗歌来凑行数的文章明显比往年增多。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除了试卷本身的文字量较大,作文命题本身的某些欠缺以外,我想,与考生面对相对陌生的题目,表现得手足无措,缺少冷静思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话题作文成为高考作文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话题虽不是题目,但它是文章内容、主题的载体,考生作文时审题立意、选择内容不免要受它的影响。话题作文在命题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8.
从1999年开始,话题作文成为高考作文的主角,其形式是采用“故事+提示+话题+要求”的四步结构法;其内容关注的是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等人文理念;其要求都是围绕话题展开的“三自”方针(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话题作文最大的优点是让考生用自己最得心应手的表达方式来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目的是在倡导考生“做真人,说真话,抒真情”。纵观近五年的作文命题,充分体现了命题者这方面的良苦用心,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一个热点话题,人们对高考作文的关注已远远超过它作为一道题目应承载的分量,高考作文似乎已成为每一年度的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等上层建筑领域的折射抑或引领,构成了一种奇持的文化现象,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也顺理成章地成为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  相似文献   

9.
这几年高考命题者总是提供材料、提供某个话题让考生根据材料,根据话题自拟题目作文.但是在作文中有些学生视"题目自拟"为一种例行的规定,对之不加重视,随意为之,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考作文除了话题作文之外,材料作文并自拟标题亦成为一种命题趋势。但大多数考生习惯于做命题作文,面对材料作文和自拟标题这种形式的作文,有的同学束手无策,有的随意拟题,还有的直接把材料中的人物、事物作题目,直接影响了写作水平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1.
周小蓬  王萍 《师道》2013,(5):15-18
中外作文命题在命题形式、命题限制、命题素材、考查内容等方面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比较分析中外作文命题的异同,可以打开我们高考作文题命题的新思路,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寻找更符合我国国情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作文命题策略,同时也可以为应试的考生了解我国考试的情况提供参考。一、中外作文命题的对比(一)作文命题形式对比:单选与多选中外在命题形式存在一些差异。从题目选择性上看,我国即使是一个省出一道作文题,也是几千万人的省做一道题,学生的自由选择度很小。而国外的作文考试,学  相似文献   

12.
全命题作作为一种传统而又极具魅力的作题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题干简洁,指向集中。全命题作可以是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个单句,简洁明了,不枝不蔓。考生拿到题目,没有其他思想干扰,可以集中精力构思成。但由于其指向性明确,也增加了写作的难度。第二、限制严格,题蕴丰富。形式上严格的限制与丰富的题蕴本是一对矛盾,但这也正是优秀的全命题作的魅力所在。如“掌声又响起来”这个作题中的“掌声”意味着成功,“又”则暗示是第二次,命题显然是要考生对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成功、失败、再成功”的情感变化作一次人生探索,这正是在严格限制之中考查考生对生活的独特感知。第三、避免虚构,体现公正。相对于其他的作命题形式,全命题作的灵活度较小,猜题、押题成功的几率也很小,从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考试的公正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史峰 《辽宁教育》2014,(10):85-86
高考作文的目标应是“检验学生的作文水平”,带着这样的目标命题高考作文,就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易懂、轻松、少束缚”的写作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吐露心声,展现才华,尽显自己的文字驾驭能力,以有效完成高考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检阅目标。2014年的诸多高考作文题目却偏离了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易懂、轻松、少束缚”的命题原则,出现了故作高深的哲学化走向,不是以“善待”考生为根本,而是以“为难”考生为能事。一些作文题更是以“哲学”为题,“化易为难”地给考生设置了许多写作障碍,这让高考作文更显“诡异艰险”,考生大感“舞文不从容,弄墨不悦心”。  相似文献   

14.
周宏 《中文自修》2005,(4):12-14
高考作文的评价,历来是考生关注的焦点。评价标准的变革,和命题思路、命题形式的改革一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的思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命题者为考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写作自由空间。那么,在写话题作文时如何为自己的文章巧施"脂粉",使其呈现富有表现力的清新面孔呢?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中有一个原则就是"题目自拟"。俗话  相似文献   

16.
锐石 《云南教育》2001,(4):10-11
命题与评改是一次作文训练的起点和终点,它最能充分体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最能充分体现教师自身的素养和水平,因而也最能体现一次作文训练的效果。   先谈谈命题。命题无非就是出题目。老师出个题目让学生写,看起来非常简单,可是作文教学收效甚微往往就先出在这里。题目出不好,学生写不出来,敷衍了事或找别的文章抄了交上来。这样一来,这次作文大家辛苦一场岂不是白费力了吗。   作文的命题应体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规律,因此,我认为作文命题应该遵循下面两个原则。   一、整体性、系统性原则   以高中为例…  相似文献   

17.
我们先看看近几年中考作文的命题走势。 近几年全国中考作文命题贴近生活,考生有话可写。不论是哪种命题形式,命题者都力求结合考生的生活实际命题,让每位考生都有话可说,说真话,抒真情。这样的文题,不仅能够充分地展示出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培养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能力,其命题特色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总评]2007年的高考作文终于尘埃落定,19道作文命题呈现如下特色:(1)引导考生诗意地生活,诗意地写作,绝大部分作文题颇有诗意;(2)引导考生关注自我,抒发自我体验,考场作文进入有"我"时代;(3)引导考生用写作表达情感,其中适合写抒情性散文的作文题占了较大比例;(4)引导考生重视写作基本功训练,这也预示着今后高考作文的命题走向,对未来某一年度的作文命题主导更难预测,也许任何形式的题目都可能在某一年的考场上独领风骚.下面就对2007年的19道作文题逐一加以评析,希望能对未 来的高考作文命题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07年安徽省高考作文试题一反常态.丢掉一直叫好的话题作文命题方式.而回归到全命题作文.让广大考生高兴得手舞足蹈。——《提篮春光看妈妈》,题目是不是太简单了?不少走出考场的学生这样嘀咕着。在当晚的电视节目里.我们又看到许多考生美滋滋地告诉记者说:“母爱是伟大的,我觉得今年高考作文挺好写。”真的好写吗?冷静地思索一番,你会看出这道试题平凡中的不平凡,它是有难度的。  相似文献   

20.
受高考作文连续三年采用话题作文形式的影响,2000年各地中考作文命题形式也起了变化,材料作文比较少见,话题作文有取而代之之势。不少考生对这种命题形式还比较陌生,写作时往往套用材料作文的写法,结果写得不伦不类。考生要走出这一误区,首先必须通过比较两种命题形式的异同进而掌握写作话题作文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