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菜肴命名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形成独特的"表现中华写实精神和体现中华文化意蕴"的命名的方式原则,体现出错落有致、均称协调的音韵美,气韵生动、构造别致的辞藻美和凝练概括、新奇形象的意韵美等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
新闻标题的形式美,指新闻作者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有机组合所呈现出的一种外观形态美,它主要有三种呈现形态;整齐一律、平衡对称、错落有致;新闻标题的意蕴美,是新闻标题的内在情思美,它蕴藏于新闻标题的内层结构中,是新闻标题最深沉最含蓄的美。新闻标题的意蕴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虚实互补、一语双关、诗情画意。新闻标题的形式美和意蕴美是有机结合的。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是优秀文化的基因库,而且是涵养小学生审美人格的发源地,其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进而形成审美人格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材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小学语文教材是审美人格的"涵养基"、"引领者"以及"奠基石";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及插图美体现其审美意蕴;师生共同浸润在文本中,以阅读、体悟、赏析及表达等方式分析教材,是涵养审美人格之关键点。  相似文献   

4.
畸人形象是《庄子》中主要的人物形象系列之一,试从文化意蕴和审美意蕴两个层面对《庄子》内篇中的畸人形象做以解析:在形貌丑陋的人身上体现了庄子"天命"的自然观,庄子借用其与神话的相似性让畸人扮演了哲学代言人及社会教育者的角色,并且在美丑对比中彰显他们的美好健全的德性,体现只有"道"或"自然"才是宇宙中最本真的美。  相似文献   

5.
"美丽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表征,它是环境美、社会美、文化美和生活美的内在统一,内涵非常丰富。"美丽中国"建设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创新精神,它具有坚实的社会现实根基、鲜明的历史逻辑和独特的制度自信。术语创新、文化精神、实践创新和开放创造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动力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的价值意蕴体现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开启人类新文明上。深入研究"美丽中国"的深刻内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送别图隶属于叙事性绘画。众所周知,中国绘画,尤其是文人画,崇尚"简单高古",留有余韵之美,所以中国绘画精神体系下的送别图便在叙事的基础上多了一层韵致的追求,笔者比较三幅送别图,以此探析送别图形制意蕴的轩轾。  相似文献   

7.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二十四种意境来阐释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这其中既有前人的经验,也有司空图本人独到的见解。"含蓄"这一风格,虽在前人的著作中已有涉及,但是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以象取物,不拘一格地将"含蓄"这一风格赋予了更多的审美内涵与特点。对司空图"含蓄"这一审美范畴进行溯源,并且对《含蓄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可见出更多被忽视的审美意蕴,以及窥见司空图对含蓄作品的标准和要求。对"含蓄"这一审美范畴的地位的探讨,可重新审视"含蓄"的审美价值和内涵。  相似文献   

8.
盘瑶神像画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从审美上看,它体现了"善"的追求,有着独特的画面意蕴美和形式美,也展现了一个盘瑶人信奉的五彩缤纷的神仙世界.同时,盘瑶的神像画也体现了一种与渺茫的大自然、浩瀚的大宇宙相融合的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9.
杨千成先生的"诗化教育"探索,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可谓开当代诗教之先。他的"诗教"具有强烈的自觉意识,体现出"格高、情真、意美"的境界;核心是"美学意蕴"和"育人功能",阐扬的是"大美育观",倡导"诗化校园"。"诗教"的指向是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成为动人诗篇的原因,就在于它聚集了多种语言美因素而体现出的丰富的意蕴。它以画面美、动态美、色彩美、密度美、弹性美、结构美六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1.
传统蒙学识字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美感体现在外在形式方面,如精炼齐整的建筑美、韵律和谐的音乐美、辞雅对工的绘画美及优美流畅的书法美,内容方面主要体现为史事丰富的意蕴美和似兰如松的品行美。我们今天的语文教材应积极借鉴传统蒙学教材,加强形式方面美感因素,丰富教材的文化意蕴内容,使早期语文教育与美感教育、文化启蒙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2.
"趣"是一个很重要的审美概念,艺术的审美价值表现在对"趣"的追求上。教学本身作为艺术,趣具有丰富的教学意蕴,其一是把教学理解为不断地追求美的过程,它旨在说明教学活动的自觉性、灵动性、机智性、本真性;其二是把"趣"理解为教学艺术的审美规范。教学实践既要追求教学艺术的开放性与自然性,又要强调其美学的规范性。"趣"的教学意蕴具体有四个方面:志趣是教学艺术的使动力量,是师生对人生之美的趋向;情趣是教学情境之美的展现;机趣是对教学灵动之美的表达;真趣是师生对生命本真之美的体验。  相似文献   

13.
雁翼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长短句式诗歌",是他深入中国古典诗词宝库,向诗歌这座矿山深处做的一种开拓。总结雁翼的这类诗歌,其古典美学意蕴主要体现在强烈的格律美、鲜明的节奏美、典雅清新的语言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必须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要体现思想美、情境美、意蕴美、情感美、语言美、音乐美。  相似文献   

15.
阴阳刚柔之美的创作风格,在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有不少体现,如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提到的"纤秾""典雅"就接近阴柔之美,而"雄浑、劲健、豪放"又和阳刚之美趋近.  相似文献   

16.
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导下,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以"策划文案"课程为例,设计"意味深、品位高、趣味强"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具体体现为勘定课程理念,立心以铸魂;整合课程内容,传道以培元;创新教学方法,展技以启智。课程注重活化教学成果,化美以增慧。  相似文献   

17.
基于客家文化的产品研发必须灌注客家文化,客家文化也能由此凭借产品而发扬光大。这个产品研发以生态美学为基本理论,紧紧抓住生命意蕴之牛耳,以美为载体,在"关系"的网络结构中体现生态位,如此产品就能长久且有蕴含。  相似文献   

18.
以怪诞恐怖为特色的小说系列代表了爱伦.坡的主要创作风格,体现了作者清晰而独特的文学观和价值观。文章从美学角度对这类小说进行解读,从而发掘小说深层的文学价值与审美意蕴。集中表现为:注重美学效果,化恐怖为艺术;审美取向指向生死维度,在恐怖叙事和死亡观念之间架起美学桥梁;将文学创作上升到生命与宇宙对话的高度,对"天国之美"进行消解与重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柳枝五首并序>为窗口,探析了李商隐爱情诗"缺憾美"的成因.文中指出,诗人选择的艺术形式使他的爱情诗具备了悲剧之美;诗人自我影像的投射,又赋予了这种美"缺憾"的特质,这最终成就了李商隐爱情诗独具的悲剧审美意蕴--"缺憾"之美.  相似文献   

20.
梁创荣 《小学语文》2024,(1):49-55+70
古诗词有着丰富的审美意蕴:在声韵方面,古诗词具有顿挫的节奏与谐和的音调之美,应通过诵读来充分感受;古诗词往往营造情景交融的审美想象空间,需要借助想象深入领略意境之美;古诗词经常体现出作者美好的思想情感,需要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体会。小学古诗词教学应采用适当途径,充分挖掘古诗词的审美价值:诵读,感受声韵美;想象,领略意境美;知人,体会情感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