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先秦儒家将耻德作为美德基本规范之一,认为耻德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耻德思想也深深地融入了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当中,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规范模式由身份关系发展到契约关系,大学生产生了道德相对主义,道德主体缺乏明确的价值目标和取向,加之社会上的歪风邪气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有些大学生荣辱不分、耻感淡化.因此,以古喻今,寻求先秦儒家耻德思想在当代大学生耻感教育中的应用成为时代的要求和趋势.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将耻德作为美德基本规范之一,认为耻德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耻德思想也深深地融入了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当中,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规范模式由身份关系发展到契约关系,大学生产生了道德相对主义,道德主体缺乏明确的价值目标和取向,加之社会上的歪风邪气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有些大学生荣辱不分、耻感淡化。因此,以古喻今,寻求先秦儒家耻德思想在当代大学生耻感教育中的应用成为时代的要求和趋势。  相似文献   

3.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令人诟病,主要原因是缺乏耻德教育。耻德在《论语》中有经典的论述,涵盖了无德之耻、无才之耻和无羞之耻。高校中开展耻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净化社会风气;有利于大学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激励大学生在治学中开拓创新,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大学生播洒廉洁自律的"种子",奠定"三清"社会基础。高校开展耻德教育涵养大学生羞耻心的对策:一是教育大学生深入领会耻德内涵,涵养他们的羞耻心;二是教育大学生深刻把握荣与辱的价值判断标准,涵养他们的羞耻心;三是全力营造知耻文化氛围,涵养大学生的羞耻心;四是创设耻感体验环境,涵养大学生的耻德情感。  相似文献   

4.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了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加强知耻教育,培养知耻意识,批判继承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精华及合理成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加强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略论社会公德与耻感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维护和建设社会公德的主要途径是靠人们的自律,而自律习惯的培养,是以耻感培养为基础和关键的。知耻是一种道德意识,知耻,才能守公德。因此培养耻感,对建设良好的社会公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姚俊 《华章》2012,(17)
中国传统社会非常注重“耻感意识”的培养,认为“耻”是做人的根本,而德治的较大功效就是使民众知耻,这成为促进个人人格完善、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社会不断变迁,“耻感意识”也随之弱化,各种“去羞耻化现彩横生,产生了诸如淡化群体意识、放弃自我道德约束等不良问题.新时期的“耻感意识”建设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更要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7.
《湘南学院学报》2019,(1):113-118
当前高校中的部分大学生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增长学识才干上,究其原因是他们缺失羞耻心,流露出"不以耻为耻,反以耻为荣"的心理。传统耻德要求人们涵养"仁""礼",遵循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讲究"信""义",造就"大同社会";建立"功""业",体现担当精神。高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正好与传统耻德要求相吻合。高校开展耻德教育,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实施耻德教育的对策:正确运用"知情意行"的道德教育规律,激励大学生涵养羞耻心;教师榜样示范,引领大学生遵循社会主义道德;统筹实施,建立耻德教育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耻感在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其他情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加强知耻教育,培养知耻意识,批判继承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精华及合理成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加强新时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耻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或心理体验。耻感并非与生俱来,它是人们在交往中产生的。当前中学生耻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耻感意识淡化,耻感缺失,耻感错位。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耻感意识;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融耻感教育于课堂教学中;发挥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构建知耻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0.
耻感包括知耻感和羞耻感。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由于主体的道德意识薄弱、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失误,使得一些大学生荣辱不分、是非颠倒、耻感淡化。提高知耻能力、确立合理的德育目标和构建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是提升大学生耻感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该文阐述了儒家精髓与现代荣辱观的关系,即儒家文化中的八个关键字“仁、义、礼、智、信、忠、勤、俭”完全可以对“八荣八耻”进行恰如其分的精辟概括和浓缩。“八荣八耻”又正好对儒家“八德”做出了极具时代特色的新诠释,使儒家文化与时俱进的学术品质得到了又一次展现。  相似文献   

12.
党员干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带头遵循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推动党风政风乃至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3.
“荣辱”作为一对道德范畴,它所包含的既有道德评价又有道德体现,同时还有对道德行为的导引。以“八荣八耻”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胡锦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荣辱观既是当代人幸福之必要,又是当代人幸福之可能,还是当代人幸福之保证。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对于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对广大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八荣八耻”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立身、贵德、求真、行事”的光荣传统,赋予了全新的时代要求,为弘扬先进文化起到了导向作用。要把“八荣八耻”荣辱观融入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体系构建中,融入育人的理想人格的培养工程,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树立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相似文献   

16.
"八荣八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强调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本文在论述了荣辱观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八荣八耻”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指导意义,强调大学生必须以“八荣八耻”为行动的基本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7.
“荣”、“辱”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党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践履“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良好风尚,要坚持“四个结合”。  相似文献   

18.
关于高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应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认识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今后走向社会的立身之本,处事之道。应努力营造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浓厚氛围,使得大学生在这个良好的氛围接受熏陶,接受教育。应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形成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的最重要的形式和渠道。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工作研究,探索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形成符合实际的教育思路和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八荣八耻"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一论述,对将来承担构建和谐社会重任的大学生来说更具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认真领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正确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特征,深入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根本。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教育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思路,这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